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Comments Off on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8,946Read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1

主讲人王美晨

 

2020年11月13日上午,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2期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本期主讲人是2016级建筑本科生、2018级科学史辅修生王美晨,题目是“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主持本次沙龙,他简单介绍了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未来可能开展的两方面研究:一是以大型多媒体展项来展示全球科学史集成在地图上的反映,二是以清华校园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展现清华园自身历史和校园建筑景观变迁。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2

首先,王美晨解释了标题的涵义。GIS的各个图层之间相互关联,图层上一个点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本图层,还会影响整体,所以用拉花来类比动态结构。

其次,王美晨讲述了空间人文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从上世纪人文计算之起源,2000年左右数字人文的发展,到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空间人文,空间研究对学科转型有着重大影响。GIS可以多元呈现数字人文景观的地理分布、动态展现数字人文景观的形貌变化、生动表现数字人文景观的变迁过程。将GIS工具引入古典文学研究中,可以协助解决历代作家的地域分布状况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消长,历代作家迁徙与文化重心之转移,作家群体的诞生、嬗变与其地域之分布,作家文集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流布、刊刻等问题。

同时,王美晨分析了朱青生老师《将军门神起源研究》中的“三等九级法”以论证数据的结构性,指出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第二等佐证资料中的“文学与艺术”资料。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3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4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5

再次,王美晨以GIS系统在当代人文领域的应用实例展开了生动的演示,如台湾大学DocuSKY数位人文学术研究平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及其他基于GIS的平台系统。她重点分析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1840-1880年里约热内卢的工匠生活及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展览。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多个图层、多个节点的动态结合,不仅整理出单个作家的游历路径、作品及编年、作家间的会面交游及社会网络,还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地理空间变迁,是对唐宋文学整体的一种直观空间展现。里约热内卢的工匠生活报告借助GIS技术,展现出一段时间内不同职业的聚居与流向变迁。对此,王美晨还指出,在不同尺度下研究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展览以年谱为基点,围绕董其昌本人创作、教育、交游、鉴藏展开,实现了大事年表、作品、书画船(出行路径)、社会网络(交友地图)的可视化,是数字人文项目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实践。

在报告的最后,王美晨推荐了一些常用资源与GIS平台,如David Rumsey Map Collection、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系统、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清华DH数字人文、北大PKU数字人文研究等,并强调了在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的同时,不要忽视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王美晨的报告得到了现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在随后的交流环节进行了具体且深入的沟通。范爱红指出,空间人文是一种研究方式,它取决于研究需求和充分的底层基础数据,因此要对源数据进行编目,希望王美晨能谈谈对源数据编目规范的看法。对此王美晨同学做出了回应,认为并非一定要有明确的研究需求才去做相关的研究,大部分底层数据可从公共开源的数据获取,并配合自己采集的数据作为补充。而研究对象是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后选定的,数据信息在研究过程中也是迭代更新的。高强对GIS平台十分感兴趣,询问是否有可以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王美晨首推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建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用户可以自己上传地图,进行二次开发。受地域影响,不同的城市/地区/国家可以选取不同的GIS平台,最基础的地图一般都是开放的。孙德利对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有极大的兴趣,询问其中的作家路径是基于大数据绘制还是手工绘制,王美晨对此的回答是根据编年(文字记录)绘制矢量点,随后系统由点连线自动绘制路径。

王哲然对本次沙龙做了总结,他认为沙龙的主题关联了两方面的工作:对于个人学者来说,用空间的形式将数据整合到一张地图上,可以发前人未发现的问题及思路;对整个学术领域来说,GIS新技术的应用对研究教学、博物馆等研究领域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丰富学术成果展示与转化的形式。

 

撰文:梁诚

编辑:沈萌

沙龙纪要 NO.12 | 王美晨:地图拉花——GIS在空间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浅探-Picture6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新展讲解志愿者培训会成功举办

2024年3月9日,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新展讲解志愿者培训会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圆满举办,43位志愿者走进科博展厅,开启对新展讲解内容的学习。科博公教助理、“海外奇器”策展助理王玥涵主持培训会,“海外奇器”策展人王景,科博库房主管、“海外奇器”展品统筹刘佳妮担任本次培训会主讲人。科博馆长助理、志愿者总队负责人范爱红,科博讲解员贺懿斐也出席本场培训会。     首先,王景带领志愿者走进“海外奇器”展厅,对展览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并在会议室里为志愿者梳理了展览时代背景、策展理念以及参观动线框架,对展览中五个单元——“水陆交通”、“街头见闻”、“西人器用”、“博物致知”和“格致之学”的设计主线、主题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刘佳妮从藏品维度深入剖析特色展品的背景知识、功能和历史意义,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术视角。讲座结束后,志愿者在刘佳妮和王玥涵带领下再次来到“海外奇器”展厅重温展览内容,多视角体验这场惊艳的历史之旅。       本次培训会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充足的展览学术资料以及丰富的观展视角,激发了志愿者的学习热情,针对个别问题与培训团队积极互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继续积累展览相关素材、深入理解展览内涵、锤炼打磨讲解语言,以便更好地讲解展览、服务观众。       【供稿:王玥涵】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医院向我馆移交医学仪器

2024年3月26日,清华大学医院向我馆移交了四件医学仪器,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苏州医疗器械厂产的前连合喉镜和电支气管镜、80年代左右丹麦产的听力计,以及21世纪初的亚都超声波医用雾化器。感谢清华大学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曹敏丽、五官科主任刘英和综合办公室主任聂庆东在藏品征集及移交过程中的大力协助!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黄耀寰校友向我馆捐赠清华大学自制计算尺

近日,清华大学1970届精仪系毕业生黄耀寰校友向我馆捐赠了一支计算尺。这支珍贵的计算尺是清华大学加工生产的,黄耀寰校友1965年入学后购买,计算尺外盒上还留有黄耀寰校友当时做的记录。 黄耀寰校友曾回忆:“从离开清华的几十年间,这把小小的计算尺,一直陪伴着我。直到1980年我还在西藏波密县时,远在广东的爱人寄给我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带函数计算等功能的电子计算器,这把计算尺仍被我作为纪念品珍藏着。在那个年代,用这把计算尺,帮我解决了工程量核算等不少问题。每当使用它、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在美丽校园的许多往事和老师的教诲,及蒋南翔校长对我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殷切嘱咐!也更加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母校校训!” 黄耀寰197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云南省临沧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作,1979年3月被选派去西藏波密县计委工作,1982年返调广东省江门市,先后在市计量标准局、市质监局工作至退休。退休至今,仍然为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实验室做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的培训辅导。     (供稿:刘年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