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妙算”云游览·五一特别活动回顾

线上直播Comments Off on “神机妙算”云游览·五一特别活动回顾2,116Read

“神机妙算”云游览·五一特别活动回顾-Picture1

5月1日,媒介域联盟联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带领大家线上云游了“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专题展览。让我们一起回顾精彩展况吧。

“神机妙算”云游览·五一特别活动回顾-Picture2

点击观看视频

 

云游览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讲解。胡老师依次按照“运筹”、“机巧”、“掣电”三个子单元,向云端观众讲解近百件计算器具珍品背后的故事,介绍漫长的人类计算器具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古代时期,各个社会的人们使用结绳记事、手势、算筹等简单的手动工具辅助计数与计算,比如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中古至近古,一些社会逐渐发展出机械计算装置,比如欧洲达芬奇的里程计、中国宋代的计里鼓车。欧洲在进入早期现代时期后,研制出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莱布尼茨计算器等器具。在19-20世纪,以西方国家为引领,人们发明出更加高级的电子计算设备,比如各类电子计算器、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等。

1个半小时的云端导览结束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吴璟薇主持学术交流环节,与胡翌霖老师以及各位媒介域联盟的老师们在线上线下会客室联动,对展览内容进行了评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袁艳、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磊、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章戈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曹小杰、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韩晓强讨论了计算与人之本质的关系、数字技术与女性主义、数字与社会发展路径、数字与阶级等话题。与会者认为,本次展览让观众看到“计算”的发展脉络,了解到今日世界如何由计算器具构建起来,背后的历史既呈现了人类计算观念的演进,折射了人类生活模式和世界图景的变迁。

“神机妙算”云游览·五一特别活动回顾-Picture3

Loading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通知预告

科博沙龙NO.39预告 | 郑璇:听障人群需要怎样的语言服务

  讲座题目: 听障人群需要怎样的语言服务 主讲人: 郑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活动时间: 2023年12月23日 9:30 - 11:00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B206) 【讲座摘要】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当天,科学博物馆特别推出了线上展览“多元宇宙:残障、科技与共建未来”,旨在呈现残障社群的多样声音,消除公众对于残障的误解,促进残障社群与科学技术界的对话。结合这个展览,科博将邀请相关研究专家为公众带来系列讲座。12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璇首先带来《听障人群需要怎样的语言服务》的报告,同时,手语翻译范娇娇也会在现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特殊人群无障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向听障人群的手语机器翻译、语音转文字等语言服务新形式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和听障者自身的参与缺位,现有的高科技加持下的听障人群语言服务在实践中却频频遭遇尴尬。听障人群究竟有着怎样的语言沟通需求?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语言服务?科技在此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次讲座中,作为我国首位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代表,郑璇教授将现身说法,带你转换视角,走进听障人群的世界,获取别样的感官和心理体验。 【主讲人介绍】 郑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2009年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当时西部唯一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任教,202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 长期在高校主讲“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沟通”等课程。研究领域为听障人群的语言、心理、教育和社会支持;残障友善心理咨询。除教学和科研外,亦面向残障者及家庭提供咨询服务,并持续接受人本主义督导和个人体验。 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四门语言,在聋听两个群体间穿行无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重大课题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教材、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手语翻译介绍】 范娇娇,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远程视频翻译项目和听力残疾人就医引导服务项目负责人,北京各区残联手语翻译及手语培训讲师,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手语主持人。参与《盗墓笔记》等多部影视作品手语指导工作,参编出版《初级手语翻译教程》,获得2023年国家通用手语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曾在多项重大活动中担任手语翻译,拥有丰富的手语翻译经验。   【供稿:尹菱】  
通知预告

科技伴读NO.06 预告 | 一本“无人读过的书”?——吴国盛导读《天球运行论》

       究竟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在如今,“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一个学龄儿童都能脱口而出的科学常识。然而这个常识的获取背后是一场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科学革命,这场革命是如何开始的呢?        天球相对于地球进行周而复始的永恒旋转,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假定。它向人类指示了天界运动的周期性与稳定性,同时也指示了大地的中心位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托勒密都认同天球概念,并以此作为构建宇宙论的基础。托勒密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模拟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从而建立了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地心体系,这种理论一直延续了1500年而无人打破。直到1543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正式出版,他在这部巨著中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挑战,提出了“日心说”,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传统观念。哥白尼揭开了科学革命序幕,为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道路。一种观点认为,这部作品充满枯燥繁琐的技术性细节,因而真正能看完此书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克斯特勒在他最畅销的天文学史著作《梦游者们》中,想当然地将之称为“无人读过的书”,更令这一观点流行于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天球运行论》的传播力与影响究竟几何呢?今年是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550周年、《天球运行论》出版480周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波兰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展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在此期间,科学博物馆相继邀请研究学者、专家围绕展览做相关讲座。 2023年12月2日(周六)20:00,科学博物馆与“高山科学经典”联合策划并邀请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毛淑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研究生严弼宸,在科学博物馆展厅一起导读《天球运行论》,看看哥白尼是如何开启了一套新的思想范式,使“地心说”在其后百余年间被逐步推翻,并使日心体系最终获得成功。     【供稿:高山科学经典 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  
新闻报道

导览视频 | 策展人温心怡为您导览线上展览 “从魔法到显微镜”

2022年7月1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剑桥大学惠普科学史博物馆首先联合推出中英文双语版在线展览《从魔法到显微镜:早期现代科学与医学中的征象学说》,策展人温心怡试图通过这个展览向大家展示征象学说在近代早期科学与医学领域里的实践与表现。结合策展思路和相关展览背景,温心怡为观众做了一场导览,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观看。
新闻报道

导览视频 | 志愿者彭啸宇为您导览纪念孟德尔诞辰200周年线上展

       2022年,在孟德尔诞辰20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美国科学史研究院共同推出中英双语的 “从豌豆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纪念孟德尔诞辰200周年线上展”。本次邀请清华大学学生、科博志愿者彭啸宇带领大家线上导览。本展览分为5个单元,回顾了近150年的遗传学发展历史,介绍了43位对遗传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和成果。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陈桢(1894-1957)、李汝祺(1895-1991)和谈家桢(1909-2008)也做出了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贡献。 科学仪器史正成为科学史一种新的编史学方法。本展览同时利用美国科学史研究院提供的科学仪器,如1929年产克莱特生物色度计,1938年产的科尔曼3D型pH计、1960年代的Spinco 120B 型氨基酸分析仪等,将这些仪器融入各个单元,以突出不同时期的科学仪器对于遗传学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