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

新闻报道 百草可观 科博沙龙 公教活动Comments Off on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3,118Read

沙龙现场

“百草可观”展联合策展人王钊作报告

科学博物馆尹菱主持沙龙

 

2021年6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清华大学人文楼B206举行第17期科博沙龙。本次沙龙由《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联合策展人、四川大学文化科学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王钊主讲,还邀请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亦为“百草可观”展联合策展人)进行对谈。主讲人王钊从沙龙缘起、《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简介及发行背景、杂志主编及艺术家、杂志中植物的信息来源、杂志反映各个时期英国的植物考察五个方面展开讲述。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尹菱主持沙龙。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1

《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中根茎莪术图像

 

在展览缘起部分,王钊对博物绘画及科学绘图做了区分,指出科学绘画多用于科学的植物、矿物及医学著作中,辅助科学文本以作参考;而博物绘画则是具有博物学色彩的绘画艺术,是通过人工技巧来展示图像化的自然世界。博物绘画又分科学性博物绘画、实用性博物绘画和艺术性博物绘画,《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便属于介于博物绘画和科学绘图之间的科学性博物绘画。

科学性绘画首先出现在西方,随着博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逐渐显现出来。显微镜的使用及动植物分类命名法的发展、西方传统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植物学杂志的博物绘图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目前西方博物版画的存世量较大,多为18-19世纪博物学黄金时期的博物学图像。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2

1831年的一期《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封面

 

在《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介绍及发行背景部分,王钊介绍了杂志的创办情况。《柯蒂斯植物学杂志》是1787年由植物学家威廉·柯蒂斯在伦敦创办的一份植物学科普杂志,主要面向希望了解植物科学性栽培的大众,主要介绍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着重关注英国引种的域外植物,杂志由文字和图像两部分组成,对研究植物学史及植物学传播史有极大的帮助。《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以精美的植物版画取胜,在1948年之前一直坚持采用铜版印刷或平版印刷的手工上色版画,直至1984年才完全改为机器彩色印刷。

杂志初期主要介绍在英国本土栽培的观赏性植物,随着英国对全球植物的考察活动增多,民众对域外植物兴趣的增长,中东、地中海、北美洲、南美洲、非洲、远东等地区植物相继流入英国,杂志中的域外植物比例不断提高,到十八世纪末高达2/3,而在之后主编编辑的杂志中,内容几乎全部为域外植物。同时出于对柯蒂斯植物园域外植物科普及宣传,以及挽回《伦敦植物志》的亏损等直接原因,柯蒂斯创办了该植物学杂志。

在杂志的主编及艺术家部分,主讲人介绍了该杂志具有代表性的主编及画家,展示了版画印刷的时代及艺术特征,体现出当时植物学的最前沿发现及园艺风尚。关于杂志中植物的信息来源,有主编自行收集、植物园等机构赠送、种苗商活体赠送、世界各地同好赠送等不同渠道,而植物图像的直接来源则有直接观察活体写生、标本复原图、已有植物图像原稿临绘等不同方式。

  以下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中的部分植物图像: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3

卵叶连翘

膜苞漏芦

胶苦瓜

日本木瓜

  
  王钊还强调,对杂志中的植物作整体分析,可以反映出各个时期英国的植物考察规律。如杂志初期主要是对欧洲本土和地中海植物的展示,这反映了柯蒂斯本人优先展示普遍栽培植物的倾向。随着英国对世界的探索区域扩大,玻璃温室及沃德箱的发明与使用,更多珍惜的域外植物被引入英国种植。另外中国植物在杂志的早中期较为少见,多为广州通商口岸常见的易于成活的普通植物,直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杂志中很大比例的植物为中国植物所占据,由此中国产的非温室花园逐渐流行起来。

主持人与主讲人、嘉宾展开对谈

 

最后王钊总结,《柯蒂斯植物学杂志》是伴随着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全球植物考察活动以及国内民众对博物学的关注而创办起来的,为普通读者获得引入英国的域外植物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杂志采取精美的植物版画和通俗的文字,引领了英国的园艺风尚,它的经久不衰是团体与个人、科学与商业、兴趣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英国全球植物学网络推动的结果,集中展示了英国各个时期对全球植物考察的变化趋势。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4

观众积极参与讨论

 

报告结束后,现场观众同主讲人王钊及蒋澈进行了会谈。一位观众对《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的印刷水平表示了好奇,对此王钊回应,《柯蒂斯植物学杂志》是一本科普杂志,整体处于当时社会印刷的中等水平,采用手工填色,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出于审美要求,其印刷改革总体偏向滞后。

对于中西方植物学的联系与区别,蒋澈在回应时指出:西方近代植物学来自自然哲学、农学、草药学等知识传统的综合;中国古代的植物研究则分散在本草学、农学、名物学等知识传统中。东西方植物学传统的多样性可以从这些历史起源得到理解。

最后尹菱就本次展览前言中“我们在此精选出一百余种来自东西方的药用植物图像,它们作为文物见证上述历史,也邀请了当下的人们反思知识与图像、词语与视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做出提问,对此蒋澈反思了图像的中介性——人们在博物学中接触的“自然”,是经过认知工具中介的“自然”,作为这种中介的图像与文本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媒介环境之下,关于图像是否适于呈现自然知识,人们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王钊对中国传统植物版画的原件缺乏表示遗憾,希望借此展览有更深入的思考。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5

展览联合策展人蒋澈、王钊为大家做导览

  

讲座结束后,《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联合策展人蒋澈、王钊带领一行人参观展厅,并针对具体展品做了详细讲解,让观众更为全面地了解了古今中外药用植物图像发展的历程以及《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在药用植物图像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 主讲人:王钊

《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联合策展人、 四川大学文化科学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

  • 沙龙嘉宾:蒋澈

《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联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

  

撰稿 | 梁诚

责编|谷霖

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Picture6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四通MS-2411型打字机

2024年4月20日,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一台1999年生产的四通MS-2411型打字机。四通MS-2411型打字机由我国著名科技企业四通集团公司于1993年生产推出,是我国第一台符合ISO 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的多国语种中外文打字机。 张自强先生曾担任四通公司工程师,全程参与了四通MS-2406中文打字机的研发,负责主机板的研发设计,获得四通集团开发一等奖。        延展阅读︱中文如何走进电子设备?专访四通打字机工程师张自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馆校共建: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4月20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三十余人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听取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讲座并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这是科学博物馆根据北京市教育改革方针面向中小学开展的有关科学教育的馆校共建活动。   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员杨智明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的科普讲座,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展示,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科学家故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师生们均表示意犹未尽。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科博的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他们认真观看了各种展品,感受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深刻理解了科学的伟大意义。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博物馆讲座、参观活动,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涯中宝贵的一课,开启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撰稿:孟洁   审核:范爱红)        
通知预告

科普讲座预告|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

讲座摘要 在这场讲座中,我们将探索人类历史上伟大科学家们的生平、成就和影响。从古代的阿基米德和伽利略,到现代的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些杰出的思想家们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对人类思维和理解的巨大推动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将深入探讨科学的本质和其在塑造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智慧和贡献,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科学财富。   讲座时间:4月20日(周六)9:00-9:45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B206) 面向受众:中小学生   主讲人简介 杨智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专员,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北理工工学博士,深耕科普领域十余年,与超百家科技馆、中小学等单位合作累计开展过200场次以上个人科普讲座及科学表演,主持设计编写各类科普课程累计200余节课,参与研发设计制作科普展品30余件,主持各类科普文章撰写100余篇,主持创作编排科普剧4部,其中科普剧《小帅的人工智能之旅》获得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优秀作品,个人科学课讲课视频曾在北京地铁和公交电视长期循环播放。   【供稿:王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