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称:静电陀螺三轴稳定平台 藏品尺寸:长:46cm 宽:42cm 高:43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76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捐赠 产地厂家:清华大学自制 静电陀螺仪,又称电浮陀螺,全名为静电支承的陀螺仪,是一种球形转子自由陀螺仪。其特点是利用超高真空中的强电场产生支承力,取代陀螺马达和万向支架的三对机械轴承,构成一个理想的轴承系统。静电陀螺仪采用非接触支承,不存在摩擦,所以精度很高。 1965年我国确定研制静电陀螺仪,由清华大学等单位承担。1965-1971年原理样机研制成功。1972年1月,转入应用研究阶段,由章燕申教授主持项目,参与者有高钟毓、赵长德、刘植祯、解学书等人。1976年成功研制静电陀螺三轴稳定平台,并在飞机上进行了13次飞行试验。 静电陀螺仪精度很高,而且适用于长时间工作的环境,因而在核潜艇和远程飞机上得到普遍应用。随着航海航空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海上航行、海底武器发射、火箭与导弹的制导、洲际弹道导弹落点的测量、宇宙飞船座舱的回收、飞机跨洋飞行、海洋地质调查、石油勘探、大地测绘以及火炮、雷达等控制都需要高精度的陀螺稳定平台。
WILD T3经纬仪
藏品名称:WILD T3经纬仪 藏品尺寸:长:25cm 宽:25cm 高:42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65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捐赠 产地厂家:瑞士,Wild 本藏品是瑞士产WILD T3光学经纬仪,清华大学1965年采购,由精密仪器系光学及长度计量实验室捐赠。 光学经纬仪是角度测量的仪器,主要用于户外大地观测。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光学经纬仪测角的精度要求非常高。WILD T3光学经纬仪是由瑞士威特仪器厂生产的高精度角度量测仪器,其测角标称精度为1.0″,最小读数为0.2″,可供光夜测,是J1级仪器。 光学经纬仪的主要功能是测量水平角度和竖直角度,及通过对标准尺的测量给出观测目标的距离。它最初的发明与航海有着密切关系。在15、16世纪,英国、法国等因为航海和战争需要绘制各种地图、海图。最早绘制地图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法,就是根据两个已知点上的观测结果,求出远处第三点的位置。经纬仪的发明,提高了角度的观测精度,同时简化了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也为绘制地图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后来经纬仪被广泛地使用于各项工程建设的测量上,在大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转配中也被广泛应用。 光学经纬仪的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均用光学玻璃制成,通过精密轴系和对光学度盘的精密读数完成角度计量。它的读数系统由复杂的光学系统组成,利用和集合了光学放大、反射、折射等原理建构。为了提高测角读数精度,光学经纬仪通常都采用对径读数方式测角,即把光学度盘对径的两个分划影像呈现在同一读数显微镜视场内,并进行精密的光学细分和测微,利用纯光学系统的方式使测角的最小读数达到了0.2″,集中展现了光学测角和测微的特色。仪器上的测角测微方式有:显微尺光学测微器、单玻璃平板光学测微器和复合读数光学测微器。 该设备曾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厂的计量实验室服役,主要用于精密角度分度和大型零部件安装和装配过程中的定位测量。20世纪90年代末,精仪系工厂解散。自2002年起归属精密仪器系光学及长度计量实验管理,主要进行光学仪器中光学测角和光学细分设计的实验教学。2008年起,相关教学内容不再列入教学大纲。该仪器服役40年,至今仍能正常工作,性能完好。
巴克莱(Bacle)牌快捷型缝纫机
藏品名称:巴克莱(Bacle)牌快捷型缝纫机 藏品尺寸:长:25cm 宽:18cm 高:29cm 材料质地:铁、铜 藏品年代:19世纪80年代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老师捐赠 产地厂家:法国巴黎, Maison de D. Bacle 本藏品是一部生产于19世纪80年代的小型手动缝纫机,特点是能够快速实现链式线迹(chain stitch)。该机型号为“Express Bacle”,名称来自于它在法国的经销商德西雷·巴克莱(Désiré Bacle)。1867年,巴克莱在巴黎的巴克大街46号创立了“巴克莱之家”(Maison de D. Bacle)商店,主要业务是销售贴牌生产的缝纫机,商店名和地址也印在这台缝纫机底盘的前边沿。 这台机器的原型是古尔与哈贝克(Guhl und Harbeck)公司的“Original Express”型缝纫机。巴克莱对机器的结构没有改动,仅将其喷涂成了红棕色,并印上了自己的商标。古尔与哈贝克公司于1867年成立于德国汉堡,主要研制小型家用机械。“Original Express”型缝纫机是其早期最成功的产品,在本土和欧洲各地相当畅销。 美国发明家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 1829–1902)于1856年发明了第一台链式线迹缝纫机,他后来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威尔科特斯与吉布斯(Wilcox & Gibbs)公司。据记载,这家公司善于市场营销,创造了家用缝纫机的巨大市场,而其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Original Express”与“Express Bacle”缝纫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构成了吉布斯缝纫机在欧洲大陆主要的竞争对手。 这台缝纫机是台湾常住巴黎画家刘自明先生来清华美院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先生家做客,看到他们喜欢收藏古董缝纫机,就从巴黎的旧货网站上购买,次年来北京时带回。2011年的价格为人民币2000元。2019年3月,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老师将此藏品连同另外3台老缝纫机一同捐赠给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古炮
尺寸:长 210cm 口径26cm 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 年代:清朝末年 2005年福州市文物局赠送一门清代古炮给清华大学,2005年3月学校园林科同志将古炮运送回学校,运送回学校后一直存放在园林科的库房里。2012年园林科将古炮送到图书馆进行保存。当年据福州文物局介绍:此古炮为晚清时期福州岸炮,后从海里打捞出来,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Felix手摇计算机
藏品名称:Felix手摇计算机 藏品尺寸:长:30cm 宽:15cm 高:12cm 材料质地:黄铜、铸铁、钢 藏品年代:1924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 产地厂家:苏联,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厂 “Феликс”(Felix)手摇计算机为纪念苏俄革命家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Felix Dzerzhinsky)而得名,生产于1924-1978年间,是苏联使用最广泛的手摇计算机,总共生产发行达数百万台。该手摇计算机的出厂编号是0726,机身黄铜材质,遍体漆为黑色,底座黑铁材质,外观大部分黑漆脱落、露铜。 “Феликс”手摇计算机是瑞典裔俄罗斯机械师奥德涅尔(В.Т.Однер,1845-1905)1874年发明的Odner手摇计算机的改进机型。1890年,奥德涅尔加法手摇计算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生产,1891年在德国生产,1892年在德国以“Brunsviga”品牌销售“Odner”的克隆机。1924年位于圣彼得堡的“Odner”工厂搬到了莫斯科,并继续以“Феликс”(费利克斯)的商标生产Odner手摇计算机的改进机型。“Феликс”手摇计算机属拨杆式计算机,由置数盘、置数盘复原把、移位钮、摇把、转数栏、得数栏、定位指针等各部分组成。其中,做加法、乘法时,摇把顺摇,做减法、除法时,摇把反摇。 手摇计算机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1962年和1978年,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工作者在整理库存文物时,先后发现了10台原始的手摇计算机,据当时专家推测,这些计算机应制造于康熙年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掀钮式计算机及“费利克斯”所属的拨杆式手摇计算机曾在国内广泛应用,直至六、七十年代,还用于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研制“两弹一星”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稀缺,大量计算工作就是用手摇计算机完成的。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曾展出过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相关文章:孙德利:菲利克斯手摇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