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尺寸:长:70cm 宽:60cm 高:78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60年 •藏品来源:机械系捐赠 •产地厂家:瑞士         本藏品由瑞士肖步林公司(Schaublin Ltd)于1960年生产,额定转速3000转/分,可以实现0.1毫米孔径的加工。学校于1960年通过香港从瑞士购买这台精密机床,总共花费大约10万瑞士法郎,其中5万用于购买机床本体,剩余的用于购买夹具、钻头等附件。现在放置该机床的这张木桌是当时配套使用的。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火炮的瞄准器等军工设备、内燃机的火花塞、精密仪表仪器、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等都需要自主研制。机械系(当时称精密仪器与机械制造系)不仅承担着学校的教学任务,还负责高精密仪器设备的研制。内燃机的火花塞、喷头等需要极高的精度,当时只能通过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但是中国基础工业不发达,机床精度很差,难以加工高精度的产品,本台精密机床的引进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高精密机床,当时还配备了相应的恒温车间,从上海请来师傅,一天200元,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检查。其实严格来说,除了恒温条件,还需要恒湿和恒洁净度,但是当时达不到那个要求。直到现在,这台机床还可以使用,不过需要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精度也没有之前的高。

肖步林精密机床

清华藏品 1,751 05/28
•藏品尺寸:长:95cm 宽:60cm 高:165cm •材料质地:铜 •藏品年代:1948年前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捐赠 •产地厂家:美国         本藏品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镇院之宝”,系我国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教育家陶葆楷(1906-1992)先生约1948年前后从美国带回,它浑身紫铜材质,可加压并自动控压在15磅/平方英寸,专门用于微生物学灭菌。它的主体由纽约Bramhall Deane公司制造,由费城Arthur H Thomas公司销售,有“生化 2-3-6”字样。顶部的安全阀由Manning,Maxwell and Moore公司生产,型号为1445。         据环境学院蒋展鹏教授回忆,1961年初他毕业留校,教研组安排他给顾夏声先生做“水化学与水微生物学”课程的助教,并协助王继明先生管理给排水实验室。那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都还处于诸如“手动摇摆天平”和“目视比色比浊”之类的简陋水平上,与现在真可以说是没法比。但是,实验室的高压灭菌器和20℃培养箱却很让人羡慕。这两件“宝贝”都是陶葆楷先生约1948年前后从美国带回来的,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陶先生对仪器设备条件的重视是一贯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条件稍有好转。在有限的一些机会中,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联合国农村给水培训项目等草拟和谈判过程中,陶先生都会提醒要考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尽管有的项目后来没有实施。1981年,蒋展鹏老师出国进修前,陶先生还专门嘱咐要注意学习先进的仪器设备。         据解跃峰教授回忆,1986-1989年,他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医院废水处理。这台灭菌器寿命很长,直到他毕业仍是整个实验室里唯一的一台,偶尔用于本科生的微生物实验。他这样的研究生则是几乎每周都要用。当时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学生也不多,仪器主要由他使用。1986年的某天,他开始实验时发现用于产生蒸汽的水已经烧干了。由于怀疑是自己前一天实验后忘关仪器,他还写了一篇检查。后来为了维修,他将仪器拆开,发现铜制电阻丝由于长时间使用已经被腐蚀,便骑车进城,前往前门附近的五金店购买零件。买回后才发现仪器需要使用英制电阻丝,我国出售的电阻丝无法搭配,最终请来专业的电工师傅帮忙,修好了仪器。这台仪器正常工作至解跃峰毕业后,不久(约1990年)又因锅盖漏气而不能继续使用,最终报废。

高压灭菌器

清华藏品 1,613 05/28
藏品名称:极点机械求积仪 藏品尺寸:长:24cm 宽:9cm 高:4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47年前 藏品来源:刘仙洲先生家属捐赠 产地厂家:德国,R.Reiss G.m.b.H. Liebenwerda 本藏品是刘仙洲副校长生前使用的求积仪,生产厂商是德国的R.Reiss G.m.b.H. Liebenwerda。这家企业创立于1882年,创办人赫尔曼·罗贝尔特·赖斯(Herrmann Robert Reiss,1844–1911)是一位德国测量专家和发明家。 求积仪是测定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机械装置。1854年,瑞士工程师、数学家、工厂主雅各布·阿姆斯勒-拉封(Jakob Amsler-Laffon)发明了极点求积仪,它的原理是近似积分。这种求积仪包含极臂与描迹臂,极臂前端装置了极块和固定针,描迹臂前端是描迹针和把手。两臂通过铰接点与通过极块的铰钉固定在需要测量的平面图形上,铰接部分的组件包括游标、测轮和计数圆盘。当描迹针沿着所测面积周围移动时,测轮在图上部分旋转,部分滑动。测轮被分为10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10小格。测轮能直接读取一周的1/100,游标可读至测轮转动的1/1000。测轮与水平计数圆盘由齿轮传动连接,计数圆盘显示转数,测轮转1周相应于圆盘转1格。因此读数包含4个数字:圆盘指针读数,测轮的1/10与1/100读数,游标读至测轮的1/1000读数。 根据极块与被测图形的位置关系,求积仪有两种使用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极块(固定针)固定在被测图形的外面,先记下起始读数,描迹针仔细沿着面积的周围移动并记下最后读数,两个读数差乘以比例尺分母求得面积。重复操作直到取得3个相符合的值,最后取平均值。另一种方法是,将极块放在待测图形内部,步骤与第一种方法一致,但需要加一个常数,需要时常转换。

极点机械求积仪

清华藏品 1,399 02/17
藏品名称:碟式液限仪 藏品尺寸:长:18cm 宽:15cm 高:15cm 材料质地:金属、电木、复合材料 藏品年代:1947年前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捐赠 产地厂家:美国 碟式液限仪用于测量土的液限以划分土类,由土碟、支架和底座构成,在使用时,需要将调成浓糊状的试样装在碟内,刮平表面,用切槽器在土中成槽,然后将土碟抬高,使碟下落多次,待土槽合拢至适当程度时,测定试样的含水量。碟式液限仪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 这台液限仪由陈樑生先生(1916-2009)于20世纪40年代从哈佛大学带回。陈樑生先生1941年起在哈佛大学工程研究生院学习土力学专业,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担任文字翻译,并参加巴拿马运河沿岸某些砂页岩强度的研究工作。早在1946年,陈樑生先生在任美军译员时就与清华大学商定回国任教。 陈樑生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土力学实验室。1947年,清华大学拨给他4500美元,用于在美国筹备清华土力学实验室。当时35美金可买黄金1盎司,4500美元是一笔巨款。陈樑生先生在哈佛大学时花了许多时间为清华筹备实验室设备,小件仪器是在美国订购的。他将这些仪器器材于1948年8月随身带回上海,再转运到清华。这一仪器是陈樑生先生报效祖国的见证。

碟式液限仪

清华藏品 1,384 02/17
藏品名称:无级变速搅拌机 藏品尺寸:长:105cm 宽:27cm 高:46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61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捐赠 产地厂家:清华大学设备制造厂 本藏品是许葆玖(1918-)先生1955年到清华任教后,于1961年设计的。据环境学院蒋展鹏老师回忆,当时实验室没有混凝搅拌机,市面上也买不到,没办法做混凝搅拌方面的试验。许先生主动提出自己设计搅拌机。大家都暗自咋舌,因为这完全是机械专业的事,与给水排水专业相距太远。但许先生一个人在实验室塔楼的二楼设备间空隙里支起了绘图桌,专心工作了好几个月,完成了无级变速搅拌机的全套设计,包括总装图和各零部件图。最终交由学校的设备加工厂生产了两台,满足了当时的教学科研需要。本藏品即是其中之一。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如获至宝,都跑来参观学习,购买图纸。那时不讲究知识产权,土木系资料室只收晒图成本费。 该仪器采用的无级变速装置在当时的机械专业也比较先进,而用在混凝搅拌机上则大大地提升了使用性能。在环境工程学中,混凝是指通过投加混凝剂,使水中胶体或小颗粒污染物聚集成大颗粒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其沉降性能,方便后续的沉淀去除。为使混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并增加扰动,促进凝聚过程,需要使用搅拌器进行搅拌。由于混凝效果随水力条件变化很大,搅拌器需要能够变速,一般至少有几个速度档位,或者是无级变速。现代的混凝搅拌机还有定时、编程等更多附加功能。

无级变速搅拌机

清华藏品 1,617 02/17
藏品名称:安全棒驱动机构 藏品尺寸:长:32cm 宽:15cm 高:35cm 材料质地:金属 藏品年代:1964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捐赠 产地厂家:清华大学设备制造厂 本藏品为清华大学200号屏蔽试验反应堆用的安全棒驱动机构,由清华大学设备制造厂1964年4月制造,是反应堆可靠运行和安全停堆的关键设备。安全棒驱动机构是控制棒驱动机构的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电站反应堆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的一种伺服机构。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具体功能是用于提升、下降、保持或快插控制棒,以完成反应堆启动、调节反应堆功率、维持功率、停止反应堆和事故情况下的快速停堆(又称为事故快插、事故落棒),它是核反应堆的重要动作部件,也是直接保障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 控制棒驱动机构包括安全棒驱动机构、手动棒驱动机构和自动棒驱动机构。安全棒驱动机构能快速提升,靠重力降落;手动棒(补偿棒)和自动棒(也称补偿棒,用于自动调节反应堆功率,有一套电子调节系统)能一次提升一段距离,或下降一段距离。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1958年7月,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决定建立以反应堆为中心的原子能基地。1960年3月5日,屏蔽试验反应堆在虎峪村以南破土动工。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为“200”,核研院因而俗称“200号”。1962年定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1979年4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1990年1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简称核研院),2003年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安全棒驱动机构

清华藏品 1,358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