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美国韦斯顿十进电压调整器 英文名称:3-decades Volt regulator, by Weston Instrument Company, USA 时代:1920年代生产 捐赠者:邱慧女士资助于2019年11月9日通过布雷克拍卖行从德国购得 说明:电压调节器用于稳定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使得用电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该仪器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韦斯顿公司(全称为Weston Electric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制造,公司由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于1888年4月建立。韦斯顿以他的设计以及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的精密电子测量仪器的制造而闻名。他于1850年出生在英国,就读于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化学家。之后他移居美国,在电镀、发电和电灯方面取得了进步。1888年他成立了Weston电气仪表公司,并开发了一种可精确测量电流的仪表。此后,韦斯顿电气仪器公司继续生产精密电压表、电流表、电表、照度计以及许多其他用于实验室,工业和商业用途的仪器。韦斯顿制造了早期的白炽灯、第一台精确的便携式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第一台便携式测光表。韦斯顿是电气测试仪器、仪表和无线电测试设备的早期领导者之一,制造了20世纪上半叶使用的大部分工业测试仪器和面板仪表。在此期间,韦斯顿还是美国海军主要的测试设备供应商。韦斯顿的设备和仪表是目前可用的最高质量的测试仪器,但测试仪的价格超出了大多数无线电维修店所能承受的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韦斯顿专注于工业测试设备,只制造了很少的无线电测试设备。

美国韦斯顿十进电压调整器

西方藏品 1,282 01/15
名称:琼斯(Jones)牌手摇式缝纫机 尺寸:40cm×20cm×27cm 材质:金属、木材 年代:1879–1881 年 产地:英国,Jones & Compy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老师捐赠 1790 年,英国发明家托马斯·桑特(Thomas Saint)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加工皮革和帆布的单线链式线迹手摇缝纫机。到19 世纪40 年代,缝纫机的性能和设计逐渐成熟,开始在欧洲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本次共展出3 台缝纫机,分别产自英国、法国和德国,时间跨度为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中叶,从不同侧面展现缝纫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历史。 本展品是琼斯公司(Jones & Compy,创立于1860 年,1881 年改名为Jones Sewing Machine Co., Ltd)生产的弯背缝纫机。此款缝纫机是该公司于1879–1907 年间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因造型优美、结实耐用而最受欢迎。它的机头背部弯曲以镀金叶蔓装饰,机头上标有公司商标、产地及公司名称,木质机座中央的铭牌上应刻有“Assupplied to HRH the Princess of Wales”(1891–1901)或“As supplied to HM Queen Alexandra”(1901–1907)字样。此展品仅存金属机身,原木质机座缺失,无法根据铭牌信息判断年代。因机头标签上公司名称为 Jones &Compy,可判断它是产于1879 至1881 年间。 2010 年11 月,李元冰老师前往欧洲考察博物馆,行至意大利距离佛罗伦萨10 公里左右的一个旧货市场,买下两台缝纫机带回北京,此为其中之一。

琼斯(Jones)牌手摇式缝纫机

西方藏品 1,697 12/14
富勒计算尺1900年代英国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Fuller's Slide Rule1900sUK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Museum 本展品为富勒计算尺。这是一种高精度滑动计算尺,由三个同心圆筒组成。最外面的圆筒有1 英尺(约合0.35米)长,上面盘绕着一条41英尺(约合12.5米)长的螺旋形刻度标尺,它可以沿着中间圆筒的长度而推、拉和旋转;中间的圆筒有12英寸长,上面可以附着不同类型的纸质算表(比如本展品上具有正弦和对数刻度);内筒完全没有刻度,用于允许附着在其上的游标相对于其它两个圆筒旋转、推动和拉动。算尺的底部还有一个把手,方便携带。尺身用酚醛树脂和黄铜制成,装在一个带有黄铜支架的桃花心木盒里。         富勒计算尺上有一个金属指针F和两个游标A、B。指针F固定在中间圆筒的底座上。游标A和B同一块金属的一部分,每次计算仅使用到A和B中的一个,可以旋转、拉动或推动它们以改变其在圆筒上的位置。比如计算X乘以Y,首先旋转外圆筒,使X指向固定指针F;然后推动内圆筒,使外圆筒上的A(或B)为1;再后旋转外圆筒,将Y指向B(或A);最后在固定指针F处读取结果。利用富勒计算尺进行算术运算的精度可达5位数字,与长度为83 英尺(约合25.3米)的对数标尺精度相仿。         富勒计算尺由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教授乔治•富勒(George Fuller)于1878年发明并申请专利。

富勒计算尺

西方藏品 3,063 08/22
藏品名称:Husun型六分仪 藏品尺寸:长:24cm 宽:24cm 高:11cm 材料质地:黄铜、光学玻璃、铝 藏品年代:20世纪30-40年代 藏品来源:袁帆先生(清华大学1975级建工系地下建筑专业海军学员)捐赠 产地厂家:英国伦敦,Henry Hughes & Son Ltd         本架六分仪由袁帆先生(清华大学1975级建工系地下建筑专业海军学员)捐赠。 六分仪是18世纪发明的航海仪器,在八分仪基础上进一步改良而来,用途是测量各种角度。借助它,航海人员可以在陆地视线之外的海上保持正确方向和航路。之所以叫做“六分仪”,是因为其量角刻度弧板为一个圆周的六分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航海实践中,六分仪仍然是一种基本的定位仪器。         在使用六分仪时,需要手持手柄,移动指标套杆,通过望远镜观察影像,再读取指标,获得角度信息。得到天体的地平高度后,还需要根据航海天文历的数据计算观测点的地理坐标。本架六分仪缺少望远镜和望远镜套圈,但指标套杆等部分仍可正常使用。         这架六分仪的制造商英国的 Henry Hughes & Son,是当时英国两家最大的六分仪制造商之一(另一家是同在伦敦的 Heath and Co.),型号为Husun。Husun六分仪在英国海军中装备极多。英国产六分仪的仪箱箱盖内部,均有英国国立物理试验所(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颁发的检验证书,其上会载明编号和制造商,在需要送厂修理时,可根据这一信息追溯其来源。         根据捐赠者袁帆先生推测,这架六分仪可能最初装备于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舰艇,后移交给国民政府海军,最后成为了新中国海军的财产。本架六分仪被新中国海军接收后,前述检验证书所在处亦改为了国内的检修卡。 附:捐赠者袁帆先生札记一则 一架六分仪背后的故事 文/袁 帆         六分仪(sextant)属于光学仪器范畴,是英国人在长期航海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天文学和测量学的原理,凭借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于十八世纪完成的一项重要发明,标志着人类在认识海洋、征服海洋的过程中科学意识的不断完善,在科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这种发明已久的航海仪器由于受外界人为因素干扰小、操作简单、可靠性强,因此具有长久的实用价值。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航海实践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世界上所有大中型舰船必须配置的装备。         一、六分仪的发明、原理、构造与使用方法 人类在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在茫茫大海中的定位问题,只有弄清楚自己在什么位置,才能知道怎么去到理想中的彼岸。在海上没有陆地和已知岛屿作为参考点时,只有天体是人们最好的参照物。虽然日月星辰等天体都在随时运行,但它们毕竟有运行规律可循,只要宇宙不爆炸,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相对天体的位置推算出自己在海上所在何处。当人类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一直在寻求航海时通过观测天体确定自身位置的方法。         在六分仪出现以前人们曾使用过多种精度较低的测天工具。据史料记载,中国元代就使用过“量天尺”,明代使用过“牵星板”。阿拉伯人在十五世纪前后的数百年间使用过“拉线板”。欧洲人在十五世纪使用过四分仪和星盘,十六世纪使用过“十字杆”,十七世纪以后使用过“反测器”。这些发明无论出自哪个民族、哪个时期,都充分显示了人类航海先行者们的不懈探索与高度智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英国的 J.哈德利(John Hadley,1682—1744)于1730年发明了“双反射八分仪”,这种光学仪器因其刻度弧约为圆周的八分之一而得名。八分仪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在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后来为了便于观测月距,人们将刻度弧加长为圆周的六分之一,这就是“六分仪”。以后六分仪成了观测天体高度的航海仪器的通称。到了现代,刻度弧长约为圆周五分之一的观测天体高度的仪器,仍被称作“六分仪”。      ...

Husun型六分仪

西方藏品 4,564 02/17
  藏品名称:巴克莱(Bacle)牌快捷型缝纫机 藏品尺寸:长:25cm 宽:18cm 高:29cm 材料质地:铁、铜 藏品年代:19世纪80年代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老师捐赠 产地厂家:法国巴黎, Maison de D. Bacle         本藏品是一部生产于19世纪80年代的小型手动缝纫机,特点是能够快速实现链式线迹(chain stitch)。该机型号为“Express Bacle”,名称来自于它在法国的经销商德西雷·巴克莱(Désiré Bacle)。1867年,巴克莱在巴黎的巴克大街46号创立了“巴克莱之家”(Maison de D. Bacle)商店,主要业务是销售贴牌生产的缝纫机,商店名和地址也印在这台缝纫机底盘的前边沿。         这台机器的原型是古尔与哈贝克(Guhl und Harbeck)公司的“Original Express”型缝纫机。巴克莱对机器的结构没有改动,仅将其喷涂成了红棕色,并印上了自己的商标。古尔与哈贝克公司于1867年成立于德国汉堡,主要研制小型家用机械。“Original Express”型缝纫机是其早期最成功的产品,在本土和欧洲各地相当畅销。         美国发明家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 1829–1902)于1856年发明了第一台链式线迹缝纫机,他后来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威尔科特斯与吉布斯(Wilcox & Gibbs)公司。据记载,这家公司善于市场营销,创造了家用缝纫机的巨大市场,而其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Original Express”与“Express Bacle”缝纫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构成了吉布斯缝纫机在欧洲大陆主要的竞争对手。         这台缝纫机是台湾常住巴黎画家刘自明先生来清华美院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先生家做客,看到他们喜欢收藏古董缝纫机,就从巴黎的旧货网站上购买,次年来北京时带回。2011年的价格为人民币2000元。2019年3月,宿利群老师与李元冰老师将此藏品连同另外3台老缝纫机一同捐赠给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巴克莱(Bacle)牌快捷型缝纫机

西方藏品 2,023 02/17
藏品名称:Felix手摇计算机 藏品尺寸:长:30cm 宽:15cm 高:12cm 材料质地:黄铜、铸铁、钢 藏品年代:1924年 藏品来源: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 产地厂家:苏联,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厂 “Феликс”(Felix)手摇计算机为纪念苏俄革命家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Felix Dzerzhinsky)而得名,生产于1924-1978年间,是苏联使用最广泛的手摇计算机,总共生产发行达数百万台。该手摇计算机的出厂编号是0726,机身黄铜材质,遍体漆为黑色,底座黑铁材质,外观大部分黑漆脱落、露铜。 “Феликс”手摇计算机是瑞典裔俄罗斯机械师奥德涅尔(В.Т.Однер,1845-1905)1874年发明的Odner手摇计算机的改进机型。1890年,奥德涅尔加法手摇计算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生产,1891年在德国生产,1892年在德国以“Brunsviga”品牌销售“Odner”的克隆机。1924年位于圣彼得堡的“Odner”工厂搬到了莫斯科,并继续以“Феликс”(费利克斯)的商标生产Odner手摇计算机的改进机型。“Феликс”手摇计算机属拨杆式计算机,由置数盘、置数盘复原把、移位钮、摇把、转数栏、得数栏、定位指针等各部分组成。其中,做加法、乘法时,摇把顺摇,做减法、除法时,摇把反摇。 手摇计算机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1962年和1978年,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工作者在整理库存文物时,先后发现了10台原始的手摇计算机,据当时专家推测,这些计算机应制造于康熙年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掀钮式计算机及“费利克斯”所属的拨杆式手摇计算机曾在国内广泛应用,直至六、七十年代,还用于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研制“两弹一星”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稀缺,大量计算工作就是用手摇计算机完成的。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曾展出过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相关文章:孙德利:菲利克斯手摇计算机  

Felix手摇计算机

藏品 2,690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