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Oliver 9型打字机 尺寸: 45cm×40cm×27cm 材质: 金属 年代: 1915–1922年 产地: 美国芝加哥,Oliver 来源: 钟秉明先生提供 Oliver打字机公司成立于1895年,由发明家托马斯·奥利弗(Thomas Oliver)创办。Oliver公司是20世纪早期美国最重要的打字机制造商,从公司创立到1928年公司结束经营,共生产了超过一百万台打字机。该公司的Oliver打字机主要供家用,总共生产了11个型号,用数字顺序编码。 这台打字机属于Oliver 9型打字机,是在所有的Oliver打字机中生产数量最大的一种型号,自1915年起共生产了近50万台。它的特点是首次引入双侧的上档转换(shift)键。在整体外观上,Oliver打字机的字排在两侧排布成逐渐升高的U型,这是Oliver打字机最为显明的特征。由于其型制,英语世界多称它为“蝙蝠之翼”(batwing),而国内收藏界则予以“天使之翼”的美称。 由于Oliver 9型为代表的打字机大获成功,Oliver公司所在的芝加哥一度成为世界打字机制造业的重镇,在巅峰时每年可生产全世界打字机50%左右的产量。由于市场竞争及财务问题,Oliver打字机公司在1928年时破产清算,其资产被投资家收购后又成立了英国Oliver打字机公司(British Oliver Typewriter Company)。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曾经进口过英国Oliver打字机公司的产品,作为国内主要办公用英文打字机型号之一。

Oliver 9型打字机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1,537 12/14
名称: 柯达(Kodak)牌照相机 尺寸: 20cm×16cm×16cm 材质: 玻璃、金属、皮革 年代: 20 世纪10 年代 产地: 美国,Eastman Kodak Co. 来源: 钟秉明先生提供 美国伊士曼- 柯达(Eastman Kodak)公司的传统工作是胶片的研发与制造。为了推广和普及新型胶卷,伊士曼公司于1888 年研制出首架只使用胶卷的方箱式相机,将之命名为“柯达”。从此,“柯达”成为该公司绝大多数产品的商标,伊士曼公司也正式更名为伊士曼- 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 最早的柯达相机所使用的胶卷并没有装在暗盒中,用户用完胶片之后,需要将相机寄回原厂,由工厂进行照片冲洗,再把装入新胶卷的相机连同照片一起寄给用户。1891 年,柯达开始生产能够在日光下进行胶卷更换的相机(Daylight),之后为了缩小相机的体积,又陆续研发出使用胶卷的折叠相机。 1904 年, 柯达推出了可以实现“ 屏幕对焦” 的折叠相机“No.4 Screen focus Kodak”。此相机采用101.6×127mm 片幅(4×5 英寸),背部可以进行旋转以便实现屏幕(磨砂玻璃)对焦。相机机身及镜头座板饰以真皮皮革,撑杆折叠机构打开可以把镜头拉出机身外定位,撑杆材质为黄铜。相比之前的照相机,“No.4 Screen focus Kodak”可以让摄影师在曝光前从磨砂玻璃中进行聚焦从而完善构图。屏幕(磨砂玻璃)的框架安装在胶卷筒支架的凹槽中,可通过操作快速使其翻转并卡在相机背面,从而形成一个聚焦罩(可以使用聚焦布)进行聚焦。 光学设备方面,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生产的B&L Plastigmat 镜头,编号为359902,专利时间为1900 年10月30 日;同时搭配柯达自动快门,机身显示快门模式有B、I、T 三种,速度范围是1/128—1 秒。这款相机大约生产了4000 台。

柯达(Kodak)牌照相机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3,021 12/14
爱迪生·贝尔(Edison Bell)牌蜡筒留声机 尺寸:23cm×44cm×49cm 材质:金属、木材 年代:1904–1910年 产地:英国,Edison Bell 来源:徐庆利先生提供 这台蜡筒留声机是由爱迪生·贝尔(Edison Bell)公司于1904–1910年之间生产的。1892年11月,爱迪生·贝尔公司成立于伦敦,创始人为四位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奇切斯特·贝尔(Chichester Alexander Bell, 1848–1924)和查尔斯·泰恩特(Charles Sumner Tainter, 1854–1940) 。该公司负责将爱迪生和贝尔在美国申请的专利用于在英国的留声机生产。由于和美国公司在海外销售权方面的争议,第一批留声机直到1904年才问世。起初,爱迪生·贝尔公司的主打产品是蜡筒留声机,1908年开始投产10.5英寸黑胶唱机。1932年,它被德卡(Decca)公司收购。 留声机是托马斯·爱迪生最知名的发明之一。 1877年,在研究电话发射器时, 他产生了用声音将自己的想法快速记录下来的想法。几个月后,他开始制造一台机器来实现这一想法。第一台留声机的声音记录在包裹于圆筒的锡箔上,并用手摇曲柄操作圆筒。1877年12月,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爱迪生录制了一首儿歌《玛丽有一只小羊》(Mary had a little lamb), 并用机器将声音回放, 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另一幕戏剧性的场景出现在爱迪生为留声机申请专利时,他提前将留声机的介绍信息录制下来,在专利局当场将其播放出来,使留声机为自己“申报了专利”。

爱迪生·贝尔(Edison Bell)牌蜡筒留声机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1,975 12/14
名称: Husun型六分仪 尺寸: 24cm×24cm×11cm 材质: 黄铜、光学玻璃、铝 年代: 20世纪30–40年代 产地: 英国伦敦,Henry Hughes & Son Ltd. 来源: 袁帆先生(清华大学1975级建工系地下建筑专业海军学员)捐赠 本架六分仪由袁帆先生(清华大学1975级建工系地下建筑专业海军学员)捐赠。 六分仪是18世纪发明的航海仪器,在八分仪基础上进一步改良而来,用途是测量各种角度。借助它,航海人员可以在陆地视线之外的海上保持正确方向和航路。之所以叫做“六分仪”,是因为其量角刻度弧板为一个圆周的六分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航海实践中,六分仪仍然是一种基本的定位仪器。 在使用六分仪时,需要手持手柄,移动指标套杆,通过望远镜观察影像,再读取指标,获得角度信息。得到天体的地平高度后,还需要根据航海天文历的数据计算观测点的地理坐标。本架六分仪缺少望远镜和望远镜套圈,但指标套杆等部分仍可正常使用。 这架六分仪的制造商英国的 Henry Hughes & Son,是当时英国两家最大的六分仪制造商之一(另一家是同在伦敦的 Heath and Co.),型号为Husun。Husun六分仪在英国海军中装备极多。英国产六分仪的仪箱箱盖内部,均有英国国立物理试验所(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颁发的检验证书,其上会载明编号和制造商,在需要送厂修理时,可根据这一信息追溯其来源。 根据捐赠者袁帆先生推测,这架六分仪可能最初装备于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舰艇,后移交给国民政府海军,最后被新中国海军接收,前述检验证书所在处亦改为了国内的检修卡。

Husun型六分仪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4,102 12/14
名称: 军用电报机 尺寸: 19cm×14cm×9cm 材质: 金属、牛皮、木材 年代: 1918 年 产地: 美国,Stromberg-Carlson Tel Mfg Co. 来源: 钟秉明先生提供 本展品是由美国斯特龙伯格- 卡尔森电话制造公司(Stromberg-Carlson Tel Mfg Co.)于1918 年为美国陆军通信兵部队(United States Army Signal Corps)制造的军用电报机(Service Buzzer),可用作战地电报机和战地电话机。电报机的发明起源于18 世纪末,1816 年英国发明家弗朗西斯·罗纳尔兹(FrancisRonalds)制造了第一台可实际使用的电报。19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和英国分别出现了商用电报系统,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 电报的发明也改变了战争的通讯方式。从19 世纪50 年代开始,电报机在欧洲和美洲就开始投入到战地使用。这件展品是斯特龙伯格- 卡尔森电话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Service Buzzer 1914 Model,1918 年为美国通讯兵部队定制。整套设备包括干电池、工具、连接线、结构、电报收发机和地线等附件,置于褐色皮箱内。此设备外表与蜂鸣电话机类似,但主要用于战地收发电报,亦可兼作电话使用。由于功率强,此设备在电缆、电线等被磨损时或者距离过长,普通电报机和电话机无法使用时亦可正常工作。也因为同样的缘故,它在使用时会干扰普通电话机、电报机和电台等通讯设备,因此不宜用作常用通讯设备,仅在特殊情况使用。 本展品由钟秉明先生提供。外箱、机身及附件均完好。

军用电报机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5,206 12/14
名称: 清华学校学生所绘美国地图 尺寸: 128cm×84cm 材质: 纸 年代: 1916年 产地: 清华学校 来源: 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 这幅美国地图由清华学校的学生于1916年绘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获得庚子赔款3200万两白银,约合2400万美元。1904年,美国提出拟将过多的赔款部分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学生到美国留学。1909年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退款。1909年8月,清华园被拨给清政府刚刚成立的“游美学务处”,设立游美预备学校。在此规划的基础上,1911年,清华学堂正式成立。1912年起,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清华学校的教学有明显的美国印记,自然,美国国情也是当时清华学校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幅手绘美国地图见证了清华的早期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地图的绘制者均是1920(庚申)届的学生。1920届学生是清华学校时期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在大礼堂前草坪南端、清华学堂与第二教学楼之间伫立的日晷就是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这几位绘制地图的学生后来大多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为祖国服务,多数人一直在教学、科研及工程一线工作。 地图的绘制者是: (1)赵学海(Chao Hsueh-hai),江苏无锡人,毕业后赴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化学,学成后在国内若干高校任教。 (2)王度(Wang Tu),湖北黄梅人,毕业后赴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归国后任平汉铁路总工程师,我国桥梁结构工程知名专家。 (3)马载之(Ma Heng-Yung,又名恒曧),河南安阳人,毕业后赴密苏里矿业学院学习,回国后从事矿场设计、矿山机械、矿山运输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工作,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4)陆梅僧(Lu Mason),江苏宜兴人,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商业经济,1925年归国后在上海从事广告事业。

清华学校学生所绘美国地图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1,252 12/14
[audio mp3="http://tsm.tsinghua.edu.cn/wp-content/uploads/2020/08/Tian_He_Yi_Hao.mp3"][/audio]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2010年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TH-1A Supercomputer2010China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Museum         本展品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机柜1个及通信主板1个,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提供。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是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按两期工程实施:一期系统(TH-1)于2009年9月在长沙研制成功;二期系统(TH-1A)于2010年8月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升级完成。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排名全球第一。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性能每秒2507万亿次(LINPACK实测值),由6144个CPU和5120个GPU装在140个机柜组成,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总重量达到155吨。该机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3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4类结点机、2套网络、15种印制电路板,及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并行程序开发环境与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64位多核多线程自主CPU、基于高阶路由高速互连通信、多级并行编译优化、高性能虚拟计算域、软硬一体的低功耗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作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全系统具有高自主、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等显著特点,综合技术水平进入当前世界领先行列。“天河一号”在石油勘探、高端装备研制、生物医药、动漫设计、新能源、新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气象预报、遥感数据处理、金融风险分析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成功应用,目前已经服役超过10年,成为国产功勋超级计算机。       “天河一号”总设计师为杨学军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委员会顾问;副总设计师为廖湘科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5届校友。 性能参数—— 通用处理器:6144个Intel Quad Core Xeon E5540 2.53GHz/E5540 3.0GHz 加速处理器:5120个ATI Radeon 4870x2 575MHz 国产处理器:2048个飞腾FT-1000 内存总容量:98TB 银河麒麟OS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

百年器象筹备展展签信息 11,864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