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

新闻报道 基金捐赠Comments Off on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2,326Read

2021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总结是对时间最好的记录。

这一年里,清华科学博物馆各项工作全面铺展,展览展示、研究收藏、公共宣教、合作交流、团队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深耕潜修的同时,科博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力。感恩学校、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2022年,我们还将伴您迎接新光。

览展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2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3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4

 

2021年度,除常设展览“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外,科博继续展出“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并主办了“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等3个全新主题展览。对应的中英文3D数字展厅同步推出。

同时,我馆在展厅的公共空间与校内单位联合主办了“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史料图片展”“并非完美——‘计·艺’艺术作品征集暨‘让计算记忆入驻博物馆’藏品征集收官汇报展”、“‘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近春园梁思成纪念亭馆设计教学成果展”等4场展览。此外,科博还推出3季“珍品柜”展览,及时发布新近收藏的经典科学仪器。

 

1.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史料图片展开幕

   2021年1月
  2. 展中展开幕 | “并非完美” 出“格”呈现

   2021年3月
  3. 珍品柜第二季——校友捐赠主题展开幕

   2021年3月
  4.挑战是一种信仰——“挑战杯”学生作品展
   2021年4月
  5.“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及“百草 可观——中西药⽤植物图像展” 开幕
   2021年5月
  6. 近春园梁思成纪念亭馆设计教学成果展

   2021年6月
  7.妙手文心:木工工具主题展

   2021年7月
  8.珍品柜第三季更新

   2021年8月
  9. 新展开幕 | 扑翼苍穹,文艺巨擘手稿描绘科学奇想;穷理开物,科博后生匠心重现先驱绝学

   2021年10月
  10. 经典仪器点亮2022,珍品柜第四季更新

   2021年12月
  11. 天质自清华——来自月球的问候

   2022年1月
  12. 扫码进入网站“数字展厅”页面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5

学术研究

扫码进入网站“研究”页面

 

在学术研究领域,科博馆长吴国盛教授带领团队与党委宣传部合作,开展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的4个项目;王哲然助理教授承担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经费课题“综合类收藏型高校科学博物馆的科学仪器馆藏建设研究”;刘年凯博士后承担故宫博物院2021年开放课题“多视角下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权衡器研究”。

在唐仲英基金会的资助下,科博团队开展达芬奇机械发明复原项目、苏颂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际合作方面,科博与美国科学史研究所以及哈佛、MIT、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立联系,策划联合办展。与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德国德意志科学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博物馆等国际知名博物馆开展线上交流。

2021年,科博的研究团队共出版《科学博物馆学丛书》3本、《清华科学博物馆学术丛书》1本。

1.沙龙NO.15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6

2.“打火:技术史中被忽略的器物”学术研讨会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7

3.第三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1年4月
  4.沙龙回顾NO.16 | 钟珞筠:从伦敦科学博物馆看博物馆教育与观众体验

   2021年4月
  5.沙龙回顾NO.17|世界植物的花谱:《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与其植物版画艺术

   2021年6月
  6.沙龙回顾NO.18|版画艺术家眼中的“植物插图”与博物学者眼中的“植物学插画”

   2021年7月
  7.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

   2021年8月
  8.沙龙回顾NO.20 | 老中青三代学者畅论信息科技发展历程

   2021年8月
  9.图书推介 | 吴国盛:博物馆不只是一种文化点缀,而是为时代精神树碑立传

   2021年
  10.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

   2021年
  11.“水运仪象台”复原制造学术研讨会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8  12.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8

收藏捐赠

  2021年共计入库科学陈列品1100余件/套,其中校内院系移交仪器设备共145件;校外单位捐赠167件;个人捐赠529件。同时,我馆依靠校友捐助,进一步拓展海外拍卖市场,共计购买藏品264件/套。2021年9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推出“博物穷理,共建科博——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藏建设”捐赠项目。捐赠款项将用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藏品购买和复原制造。
  为满足储存与管理需要,我馆继续升级库房设施,夯实对账、目录制作等基础工作,目前完成对账、补挂牌和补位置登记的藏品共计534件。我馆将进一步配合学校国有资产清查,开展陈列品清查工作,推进陈列品管理规范。 

 

  1.恰逢柒时 | 2007级本科校友集心、集力、集智、集资,助力科博建设

   2021年4月
  2.以物证史 | 王晓滨校友捐赠支持科博,推动“科学革命中的仪器”复原收藏

   2021年9月
  3.扫码进入网站“征集动态”页面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9

 

公教交流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0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1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2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3

  自临时展厅开放服务以来,科博严格执行安保规范与疫情防控要求,目前运行良好,设施日渐完善。据统计,2021年全年实际到馆参观总人数为8982人次。其中,个人参观总计4797人次,占53%;共有161个团队参观,总计4185人次,占47%。受疫情影响,到馆观众覆盖校内众多院系和部门的师生以及附中附小学生。公共教育方面,科博积极探索多类型线上线下活动,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2021年全年共举办公教活动28场,包括科博文化周系列活动6场、嵌入院系课程的研学活动4场、“科技伴读”活动3场、“科学光影”观影活动3场、沙龙活动3场、中英文云导览活动5场、夏令营活动3场等。

为推动科学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科博自2020年招募、培训志愿者,组织试讲通关与年终总结评优,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服务团队。60多名志愿者热爱科学,热爱博物馆,发挥所长,成为科博不可缺少的建设力量。志愿讲解团队被授予2021年度海淀区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为未来征集当下”新年V祝福征集活动

   2021年1月
  2.科技伴读01 | 胡显章: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1年3月
  3.科技伴读02 | 刘欢:剑与盾之歌——人类对抗病毒的精彩瞬间

   2021年4月
  4.科技伴读NO.03 | 领读维纳《人有人的用处》 回应信息时代的数字人文

   2021年8月
  5.以电影《袁隆平》致敬科学家 ——“科学光影”首场活动成功举办

   2021年6月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4  6.群贤毕至 | “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王纲怀校友捐赠仪式热烈举办

   2021年4月
  7.参观回顾|科学博物馆之于青年,不仅起科普的作用,更有启蒙的意义

   2021年8月
  8.“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

   2021年11月
  9.以“文”化人 | “我们的大先生”沉浸式宣讲走进科博“百年器象”展厅

   2021年11月
  10.《艺术的启示》实践课堂走进科博:体悟科艺真味

   2021年12月  11.我们一路同行:2021年度科博志愿者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热烈召开

    2022年1月

12.扫码进入网站“参观动态”页面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5

 

公众传播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6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7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8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19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科博陆续推出英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全年微信公众号发文166篇,微信订阅户从1月初3600人跃升为11789人。科博视频号开播,共播发21期视频。与校外媒体合作发稿26篇;校内媒体撰写转发稿件31篇;围绕展览以及公教活动,共组织9场直播。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我馆配合4场主要展览设有数字展厅,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云游”科博、科博论坛、科博沙龙等多项活动,线上访问达266万人次。

1.“神机妙算”上线三联中读 | 计算的快乐,古人比你知道的多

   2021年5月
  2.藏品有话说 | 核反应堆安全棒驱动机构与“200号”精神

   2021年8月
  3.开学季微访谈 | 吴军:科技是唯一可叠加式进步的动力,掌握方法就能取得可重复的成功

   2021年9月
  4.开学季微访谈 | 刘钝:以超然独立的立场看待科学讨论

   2021年9月
  5.李睦:艺术与科学有可能在一个硬币的一面 | 达·芬奇启示

   2021年11月
  6.吴国盛: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 | 达·芬奇启示

   2021年11月
  7.清华园里的科学史 | “跳起来摘果子”——王大中院士核能技术创新方法访谈录

   2021年11月
  8.讲座实录 | 楼宇烈:中国文化才是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文化

   2021年12月
  9.嗨一下 | 达·芬奇隔空喊话:我不是天才,努力过成功总会先来

   2021年12月
  10.扫码进入网站“直播”页面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20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21

奉献爱心

支持科博

 

责编|伊墨

视觉|嘉沛

深耕潜修,科博走过2021-Picture22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
新闻报道

邓杰校友向我馆捐赠地质罗盘仪

2024年6月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1978级校友邓杰,向我馆捐赠了一件其母亲郭舜玲女士所使用的地质罗盘仪。郭舜玲女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此次捐赠的罗盘是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郭舜玲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这件罗盘的珍贵回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以下为郭舜玲女士的分享: 我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 罗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提供所在的地理方位;2、测量所勘探的地层三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从而确定岩体构造的价值。所以,勘探队员,每人必备。 这里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1956年我们在柴达木野外地质工作,因工作需要必须联网式将一地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采取晨起在A点,而白天边工作边往B点新搬的“家”进发。小分队配有后勤组,负责将我们的行李和吃喝给养搬至“新家”B点。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后勤搬错了方向,搬至反方向啦!当我们收工到达B点,见到的仍然是一片戈壁,没有帐篷和炊烟,大家都认为就在附近,于是以B点为圆心,放射状分散去找我们的新家,当然是一无所获。天快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原点。 众所周知,柴达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氧气稀薄,只站着呼吸都费劲,何况爬坡过坎、在戈壁滩上工作了一整天的小分队员了,平时为轻装工作,吃过早餐后只带水和几块糖,或少量干粮。到收工时已水尽粮绝了,再加上去找“新家”的雪上加霜,消耗体力,已精疲力竭了。柴达木入夜奇冷,日夜温差很大,入夜冷风袭来,加之肚子空空,冻得发抖。 还好,我有二根火柴,又去找“柴”。因为戈壁很难长草和树,但为不被冻死,大家拼尽全力,总算找回少许草和老树根,火烧后前半身总算有暖了,背后仍很冷。渐渐大家都躺下了,我的同学王素民她摘下手表给我,让我必要时交给她的男友做纪念。第二天醒来,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也无法说话了,大家都奄奄一息啦! 幸好后勤组的一个本地小工友。找到我们时,有人想喊也喊不出声,抬臂也抬不起来。他及时喂我们喝水,我们得救啦!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后勤组也必带罗盘!找准方位! 这件地质罗盘仪的捐赠,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