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第一代三自由度模拟实验台 尺寸: 132cm×65cm×140cm 材质: 金属 年代: 1960 年 产地: 清华大学自制 来源: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捐赠 本展品是1959–1960 年由钟士模教授主持研发的第一代三自由度模拟实验台(“大11 号”),章燕申教授和林尧瑞教授分别负责机械和电控制部分。钟士模(1911–1971)毕业于交大电机系,1936 年来清华任教,1943 年入MIT 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47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担任清华电机系副教授,次年升教授,1958 年任自动控制系主任,是清华自动控制学科的创始人。 据高钟毓教授回忆,清华大学于1958 年从全国12 所高校抽调287 人,成立了自动控制系。来自列宁格勒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苏联专家在回国时留下了飞行控制的专业教学计划,自动控制系的老师们就想尝试研究飞机模拟转台,到汉口买了苏联制的模拟计算机。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飞行控制的传感器放在飞机模拟转台上,然后将飞行控制的运动方程的各种模拟器做闭环回路,考验控制系统的性能。由于没有具体的图纸,不知道传感器是什么样,就参考七机部从苏联引进的火箭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和空军仓库里的报废陀螺,先试着做了一个三轴模拟台原理样机(“小11 号”)。“小11 号”在钢铁学院展出后,清华大学在做飞行控制研究的消息就一下子广为人知。 此后,清华大学跟航空部六一八所(当时叫“三机部”)合作,于1959–1960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代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六一八所的飞行模拟实验室就有一台跟“大11 号”非常相似的模拟实验台。

第一代三自由度模拟实验台

清华藏品 2,088 12/22
名称: 6104型氦质谱探漏仪产品 尺寸: 60cm×50cm×120cm 材质: 金属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产地: 沈阳教学仪器厂 来源: 王秋来先生捐赠 本展品是6104型质谱探漏仪量产后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系查良镇教授(1937–)等和沈阳教学仪器厂于1963年11月成功研制了6104型质谱探漏仪,获196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记录一等奖和1964年国家计委、经委、国家科委授予的新产品一等奖。1964年教育部组织鉴定,认为其灵敏度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质谱探漏仪是利用质谱的方法, 检查真空系统或器件微小漏孔的最灵敏的仪器, 是真空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工业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迫切需要这种仪器。20世纪60年代初,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教师们在进行研究工作时, 因缺少真空技术方面必要的仪器, 不得不将一些电子管的部件浸在水中, 或者涂上肥皂水, 像检查自行车车胎漏气那样来检查漏孔。对高真空电子管来说,如此原始的试验办法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以致电子管内的真空度经常无法达标或难以持久, 使得研究工作时断时续。查良镇和参加试制工作的薛祖庆等3位应届毕业生, 利用一切能找到的资料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他们首先借了一台进口的质谱探漏仪, 对它进行深入了解,并向十多个单位详细地了解使用和仿制这种仪器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 他们千方百计地调查了国外相关文献资料,共计6种文字的一百多篇文献, 8个国家的二十多种产品的资料。 查良镇指导第一届毕业班学生与工厂合作,于1962年7月制成了第一台样机,主要性能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了当时的进口仪器。但他觉得仪器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和其他教师一起指导第二届毕业班学生,对性能样机展开了半年的试验研究。1963年11月,工厂按照改进方案制成了第二台样机,性能指标大大超过了第一台,灵敏度又提高了几百倍,达到了国际同类型仪器的先进水平,鉴定委员会认为可以初步定型。查良镇又指导第三届毕业班学生继续研究改进,与工厂合作试制第三台样机。 质谱探漏仪的灵敏度是仪器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无论是仪器的设计制造者、还是仪器的使用者, 都经常遇到灵敏度及校准的相关问题。使用者要比较和挑选各种探漏仪器, 在使用过程中监视灵敏度的稳定性,保证探漏结果的可靠性,有时还需要定量估计探漏的效果。由于质谱探漏仪的灵敏度极高, 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使用成本也较高, 因此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严格。同时,设计和试制6104型质谱探漏仪和研究质谱探漏技术工作需要一个客观的检验标准,查良镇和薛祖庆等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于1965年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质谱探漏仪的灵敏度及其校准》一文,研究和评述了收集到的各种质谱探漏仪灵敏度的定义和校准方法, 并根据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个较严格的定义以及校准方法。 

6104型氦质谱探漏仪产品

清华藏品 2,063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