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活动
星盘展

宇宙在手望远镜与测绘仪器伽利略望远镜 珍品展柜第七季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盲文书写工具展(2023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学仪器展(2023年9月20日-)珍品展柜第六季望远镜与测绘仪器(2023年4月19日-9月12日) 宇宙在手(2023年4月19日-9月18日)珍品展柜第五季西方医疗与电磁学仪器(2022年8月24日-2023年4月17日)字出机杼——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打字机展(2022年8月24日-2023年4月17日)珍品展柜第四季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展柜第四季(2021年12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天质自清华(2021年12月31日-2022年8月22日)珍品展柜第三季木工工具主题展(2021年8月25日-2021年12月30日)、一位科技史学者的回忆”(2021年9月9日-2021年12月30日)王裔澄校友的捐赠(2021年9月9日-2021年12月30日)珍品展柜第二季见日之光——王纲怀校友捐赠展(2021年4月20日-2021年9月7日)好奇时代——潘建岳-罗茁、袁桅-郑培敏捐赠展(2021年4月20日-2021年9月6日)19-20世纪的科学仪器——来自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校友的集体捐赠(2021年4月20日-2021年8月25日)珍品展柜第一季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展柜第一季(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4月15日)
新展发布 |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为您打开一扇崭新而奇妙的观看之门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地球系统科学系、材料学院、学生天文协会等共同策划、举办的一场展览。该展汇聚了10余位创作者的75件/组摄影作品,从“俯察尽微”、“仰观致广”两个部分展示了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探真、寻美之心,也为广大观众打开一扇带来惊异奇妙感受的观看之门。在展览现场,策展团队还精心布置了两个区域,介绍诞生科学摄影作品需要使用到的辅助器材及软件,也为每一位主创人员录制了一段访谈视频,分享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帮助观众从视觉感受、科学研究等多侧面解读作品。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 展出时间 2023年3月5日—2023年8月31日 展出地点 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层公共空间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特别鸣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策展团队特别将遥感作品平铺在地面,给观众以“俯察”的视觉感受 展览现场 前言 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三月,王羲之因“兰亭序”的书写为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俯仰之间,是人类师法造化的求索之心,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指向。《中庸》里“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广大是多大?精微是多小?这是科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命题。人类的眼睛是非常精密的光学仪器,但是也有不及之处。如果对象太远、太小、太快、太暗,我们就需要借助科学仪器完成观看,比如望远镜或显微镜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视野。科学工作者借助科学仪器记录下这些肉眼不及的科学影像,更以人文的视角将这些影像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从而呈现出“‘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中仰观与俯察的摄影图片。因为这些图片、影像在人类头脑中没有直接的认知经验,所以给了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成就了科学摄影的精妙之处,更体现出科学工作者永不磨灭的探真、寻美之心。 科技拓宽了影像的边界,而影像的边界,也拓展着人文的原野。“科学史之父”萨顿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解科学或者艺术,谁都离不开对方。 01. 俯察尽微 策展团队特别将遥感作品平铺在地面,给观众以“俯察”的视觉感受。 02. 仰观致广 策展团队特别将天文摄影作品平铺在头顶的墙面,给观众以“仰观”的视觉感受。 03. 作品解读 展览结尾的大屏幕将播放每一位主创人员的访谈视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作品。 主创团队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课题组 俞乐课题组开展可持续土地系统研究,主要致力于提升土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研究之余,俞乐课题组通过卫星观察和科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展示目不所及的土地模样,带领观者感受俯瞰土地的诗意浩瀚。 俞 乐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李曦煜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苑新群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赵继尧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是面向新型城市测绘需求的交叉型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城市测绘需求的人工智能方法、高性能计算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及其相互间的交叉融合,以卫星影像、航片等数据的时空融合及智能化分析,实现对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数字化支撑。 付昊桓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于荣教授研究团队 于荣教授研究团队主要围绕超分辨电子显微学与物质微结构进行研究,他们发明了自适应传播因子叠层成像、局域轨道三维重构等方法,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这些技术将显微成像的信息极限推进到了15皮米,实现了原子分辨的自旋成像。
视频 | 清华大学博士生陈多雨带您认识科学史大家之李约瑟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组人像以及两幅油画,参加会议、活动的师生、嘉宾总是对这几个人和这两幅画充满了好奇。为此,科学博物馆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陈多雨为我们一一解开他们背后的故事。 李约瑟(1900-1995)出生于英国伦敦基督教知识分子家庭。1917年10月,进入剑桥大学,毕业后到生物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戈兰德·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的实验室工作。1924年10月,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1年夏天,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设立在中国重庆的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有参赞的头衔。1943年—1946年,李约瑟出行中国十一次,行程3万英里,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几无禁区。他在戈壁沙漠的敦煌盘桓,在洞窟速写、拍照,积累了足够写一本书的资料。1944年12月,在伦敦作了《战时中国的科学与生活》的广播演讲,为中国呼吁国际援助,促使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予中国大批物资援助。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写作、出版计划。在助手王铃等协助下,1954年8月14日,主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1卷出版。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李约瑟之问”,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明落后的评价。 策划 | 尹 菱 摄像 | 孙德利 主讲嘉宾 | 陈多雨 监审 | 范爱红
新展发布 | 不可限量——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
不可限量 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 2023年2月28日-9月10日 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B205 展览现场 摄影:孙德利 前言 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有言“人是万物的量度”。人自诩为万物之灵,面对广袤世界,欲确定万物之大小、长短、多少、轻重,或辨别四野之方向、地势之高低,又需知今日何日、此时何时,揭示种种维度,不可避免要用种种器具:尺、秤、权、表,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这些工具是人们量天地衡万物的见证。 而17世纪以来,自然的数学化如汤汤大潮席卷世界,那些从前未被认识、更无法被测量的,如微观粒子的数目、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竟变得可以表达;那些从前只被模糊感受的,如温度、发光强度已得到世界通用且异常准确的测量,质量、长度、时间莫不如是。本次“不可限量——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展览推出与计量、测量相关的各类展品一百五十余件,希望给每一位观众带来“不可限量”的思考、启发和感悟。 展览现场 摄影:孙德利 展览团队 总策划:吴国盛 总顾问:杨 玲 展览统筹:范爱红 策展人:刘年凯 策展助理:刘佳妮 视觉统筹:贾嘉 展陈设计:刘美琪 海报设计:孟祥楠 杨芊羽 展览支持:王哲然 严雨 王景 谢术福 徐思源 黄宗贝 展览执行:陈宇 李华伟 扈超 张云泽 孙振 宣传推广:尹菱 孙德利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合作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仪器史专业委员会 美国科学史研究院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协办单位: 北京众邦展览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金勤献、刘自敏夫妇资助我馆购买科学仪器
2021年9月,金勤献、刘自敏夫妇二人资助我馆从海外购买了两件科学仪器。金勤献、刘自敏分别于1983、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环境系,目前都在清华大学工作。这两件科学仪器于近日抵达我馆。 一件为一台约1880年由英国斯威夫特父子 (Swift & Son) 制造的“挑战 (Challenge)”复式双目/单目显微镜。1883年出版的《显微镜及其启示 (The Microscope and its Revelations)》这样评价这款显微镜:“两位斯威夫特先生设计、制造的这台仪器,可以公平地说,它在工艺上的卓越性和对显微镜工作者的一般需求的适用性方面,是其他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 另一件为一台19世纪晚期由苏格兰数学家和光学仪器制造者詹姆斯·肖特 (James Short, 1710-1768) 于伦敦制造的11/4寸中天望远镜。中天望远镜通过将恒星穿过子午线的时间与望远镜的角度相结合来绘制星图。 “挑战”复式双目/单目显微镜(约1880年,英国伦敦生产) J. 肖特1 1/4英寸中天望远镜(19世纪晚期,英国伦敦生产) 金勤献、刘自敏夫妇 左:刘自敏,右:金勤献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
行健不息 ——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阶段。在这奋进的五年中,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涌现出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天机芯片及类脑计算系统”“基于一体化微纳卫星的分布式可重构遥感系统技术”“抗新型冠状病毒保护性抗体的研发”等一大批创新成果,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为了展示“十三五”期间清华大学科技创新成就,激励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科研院、技术转移研究院、科学博物馆(筹)共同举办“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8个参展项目全部来自2021年10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们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牢记初心,行健不息须自强! 展览现场图片集锦 展览名称: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展览时间:2022年3月5日—4月30日 周一至周日 9:00-17:00 开幕式时间:2022年3月9日13:30 主办方: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清华大学科研院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B203) 展览现场图片集锦 参展项目 新型能源 NO.1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核研院牵头)、华能集团、中核集团 NO.2 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基础物理 NO.3 清华大学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研究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河南启源研究院 NO.4 极深地下探寻宇宙奥秘的故事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物理系等)、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研院、多库兹爱吕尔大学(土耳其)、贝拿勒斯印度大学(印度)生命健康 NO.5 抗新型冠状病毒保护性抗体的研发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学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腾盛华创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NO.6 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分子结构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李兰娟院士课题组) NO.7 3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NO.8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NO.9 呼吸道多病毒(含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
清华大学“君子的节日”年度主题文化活动——楼宇烈先生主题讲座《格致与科学》成功举办
12月25日,进入冬至的北京也进入最冷的一天,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园里读经典活动总顾问楼宇烈先生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八三实验剧场。作为主讲嘉宾,这是楼老第八次参加清华大学纪念梁启超“君子”演讲的主题讲座。这一次,他主动要求讲座主题为《格致与科学》。他认为,中国国学不只是文史哲,也包含数理化生的内容,只要我们秉承中国文化中“整体观”、“恒动观”的精髓,一定能在科学领域结出令世界瞩目的硕果,因为中国文化不是守旧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会上,他还参与了清华年度《君子》纪念章赠送以及《琴诵君子》、昆曲《游园》等雅集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现场直播。 扫码观看讲座回放
科博与社会媒体联合创作推介展品、展览,年末获奖
点击图片,浏览《藏品有话说》的节目内容 “聆听红色记忆,追寻百年足迹。”新华网手机客户端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了音频节目《藏品有话说》,这是故宫博物院、北京市博物馆学会联合新华网发起并组织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特别献礼活动。科学博物馆以藏品“安全棒驱动机构”作为讲述对象,撰写文章《清华核反应实验堆的“200号”精神》,以小见大,让社会更多人群了解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探索意志。在年底表彰大会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也因此获得主办方颁发的积极贡献荣誉证书。 点击图片浏览“神机妙算”线上课程 2021年,科博与三联中读联合制作《神机妙算——全球计算器具演变历史》线上课程,并于2021年7月上线。该课程是科博展览走出展厅走向社会服务更广大观众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该展闭幕后的重新展现,它将与科博的数字展厅遥相呼应,方便观众随时在线查阅展览内容。12月,科学博物馆因此获得了三联中读“2021年度优秀合作伙伴”的奖牌。 【供稿:尹菱】
“西方藏品”
用来展现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反映西方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材料、能源、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