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暑期展厅安排通知

通知预告 参观动态Comments Off on 公告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暑期展厅安排通知1,040Read

根据学校暑期安排,2024年7月15日(周一)至8月9日(周五)科学博物馆展厅暂停开放。8月10日(周六)起,展厅恢复正常开放。

暑假期间,欢迎您在线看展并持续关注科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内容。

祝您暑期安康!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北京市政协领导、专家莅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8月20日,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一行莅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就“加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座谈。随行参加活动的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科技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中国化工博物馆、高山书院和中关村创业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接待并参加了座谈调研。   首先,在吴国盛陪同下,各位委员与专家学者认真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两个展览。在考察过程中,北京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深入了解我馆文物收集、展陈设计和新馆筹建等相关情况,并就首都地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问题深入研讨。     随后的座谈会由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许强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北京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科技类博物馆的内涵外延、体系布局、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吴国盛就科技类博物馆的分类和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北京地区建设科技类博物馆的重要意义。     最后,林抚生做重要讲话:北京市政协调研组要从科技类博物馆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出发深刻理解科技类博物馆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对前期调研成果的梳理,在借鉴国内外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优秀案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北京实际,总结性地提出科技博物馆发展利用方面高质量的意见与建议,为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政协智慧。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王哲然、助理教授刘年凯全程陪同参加活动并与与会领导、专家互动交流。   【综合办公室供稿】
新闻报道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参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在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及海淀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协会共同带领下,2024年8月14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以“走进清华 探寻科技奥秘”为主题,组织学生赴清华大学学科学博物馆参观,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竖立科技强国的志向。 当日恰逢清华大学开学,从全国各地来的清华大学新生正在入校,校园一片喜气洋洋。“各省学霸啊!”“这得多少分才能考上清华啊?”“他们的数理化应该很强吧!”……同学们一路交流,一路进入了清华校园。 在清华大学学科学博物馆,大家分两组,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海外奇器”、“百年器象”和“两弹一星”三大展厅。   好奇打开眼界——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 “海外奇器”展厅,以晚清出洋人士记述为主线,配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藏约100 件/套西方科技实物展品,反映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科技世界。以器观人,以人观世界。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追随晚清出洋人士的脚步,通过他们的文字记录和科学藏品,在林鍼、斌春、郭嵩焘、张德彝等的文字中感受“初登轮船”、“初见航海仪”、“初乘火轮车”、“初遇蒸汽机”、“初见显远镜”的惊奇,再度感受那个由蒸汽机与电力、好奇心与征服欲所构筑的西方科技世界,以及晚清“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 在“百年器象”展厅,馆内陈设有清华学堂成立至今由各院系、老教授以及校友们捐赠,以及自制、购买、改良和使用的科学仪器等藏品。近百件古旧仪器、设备、教具,曾为清华教育者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的工具,也被用于展示复杂的概念、理论和结构,模拟实验操作,演示解题思路等,加深了清华学子对科学的理解。这些科学展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展示出清华清华科学仪器一百多年的演进历史。 同学们见到了上世纪英国生产的各式“显微镜玻片”、“天平”,“韦斯顿标准电池”、WG-派公司生产的“电阻箱”,德国生产的“毫安表、毫伏表、欧姆表、分压器、转换开关、标准瓦特表”以及“发报机”、美国生产的“世界1号打字机、奥利弗9号打字机”……在301号展品《电信新法》旁伫立良久,并尝试破译旁边的摩斯密码,“I LOVE TSINGHUA”的答案让大家找到与清华大学的链接。 从“格致之学”到“当今科学”,我们见证了无数清华理工人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钻研,为科技报国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百年器象,大音希声;先贤勋业,可歌可颂。 科技兴邦——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在最后一个展厅,同学们首先注意到了郭永怀、王淦昌、王希季、钱学森、邓稼先、周光召等14位老一辈清华人的《以身许国图》。 同学们在这里重温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发的光辉历程。看到了清华大学自制的“中国首台自制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氮气格”、“自动演奏木琴”、“电子模拟计算机”等中国自制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是实物的,可视可感;科学家的故事是真实的,赤忱动人。希望同学们学习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接续奋斗,自强、奋斗、日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用心学习。       【学生感想】 初一2班  李舸 今天,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博物馆参观。这里的展品大都是一些过去的发明,也有清华自创的产品。我印象最深的展品就是清华学生自己创造出的“半轮自行车”,自行车只有半个被切开的轮子,通过重力引导轮子转动和通过地面。看到了这些,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学习、培养想象力,让想象力成为科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初一2班  范朵颐 今天我们走进清华科技园,追随晚清出洋人士脚步,了解他们的文字记录和科学藏品,感受那个时期的全新世界。 其中航海仪器——六分仪让我印象深刻。它是经过特定公式的计算测量出经纬度,对于当时船只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科技梦想的启航。激励着我学习当时的人们,怀揣一颗对科学探索的激情之心。 初一2班  张靖琦 清华科技博物馆收藏了清华大学一百多年来的珍贵藏品,每一项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站在这些展品前,我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仿佛能够听到科学家们的嘱托,了解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辛苦历程。通过展览、互动和讲解,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能激发我追求科学的热情,拓宽我的视野、增强我学好数理化的决心。 初一3班  何嘉珺 清华大学科技博物馆的布局精巧,琳琅满目的‌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众多展品中,‌照相机无疑是最吸引我的。‌它那精致的机身、‌复杂的镜头结构,‌无不彰显着当时摄影技术的先进与独特。‌站在它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记录生活、‌捕捉瞬间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晚清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也对照相机这一重要发明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成果,‌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初一3班  夏一芃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展品生动有趣,是历史与科学的交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飞云号模型,飞云号就是飞剪船(高速帆船),建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波士顿,于1851年首次下水,同年创造了纽约和旧金山之间最快航道的世界记录。它曾于1852年到1855年间数次往返于纽约与广州黄埔港口,单程每次耗时94至115天不等。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士人对西方航海技术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参观,我深入了解了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冲击时的心态,丰富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 初一3班  何思源 当日的参观我无比震撼。展览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伟人们奋斗自强壮国的历程,包括各种实用的仪器设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一张画着两弹一星元勋的长图,画卷两边签着他们的名字,他们豪迈自信,勇于登攀,为国无私奉献。这次展览不仅使我对晚清及建国初的那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引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更激发了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豪情。 初一3班  张书豪 我是带着对清华的仰慕和对科学的期待来观展的。在“西洋奇器”展厅,那么多晚清留洋人士注意到了当时欧洲的先进工业及产品,却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没能在当时的中国引进发展,让人痛惜!在第二个展厅,我看到了清华大学各种关于电路的测量设备,还有我熟悉的“摩斯密码”。在最后一个展厅,最吸引我的是以身许国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他们切切实实的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向伟大的科学家们致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