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下午,第四届媒介物质性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科技媒介的物质性与文明演进"主题展开深度交流。来自传播学、科学史、技术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观"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与"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德国波恩大学Jens Schröter教授、巴黎第八大学Violaine Roussel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James Supanick教授、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与清华大学吴璟薇副教授等一行人共同探讨无线电技术从物理载体到社会渗透的双重演进逻辑。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为来宾做了细致的英文导览。

参观“电波纪元”展厅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导览下,嘉宾们首先走进 “电波纪元” 常设展厅。展柜中陈列的早期无线电收发报机、摩尔斯电码练习器、马可尼实验室原型装置等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无线电技术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历史进程。德国波鸿鲁尔大学Florian Sprenger认为:“这些看似静态的器物,实则承载着人类对远距离通信的永恒追求,其物质性不仅体现在物理形态,更在于背后技术标准、产业生态的构建过程。”

参观“电波纪元”展厅
在馆内常设展区,赫兹、特斯拉等人的理论和发明引发嘉宾对媒介物质性的重新思考。展陈设计通过将19世纪静电起电机与当代通信模型并置,直观呈现技术演进中"能量转化-信息编码-数据传输"的底层逻辑。策展团队特别设置的互动体验区,使嘉宾得以通过数字界面模拟早期电报机操作,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强化了对技术物质性的认知:从物理按键的机械运动到电磁信号的空间传播,技术载体的变革始终伴随着人类对信息传递的永恒追求。

交流探讨
参观尾声,嘉宾们就"无线电技术的伦理边界""虚拟与现实的认知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工具理性的胜利,更是人类拓展传播边界的文明实践。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既要发挥其赋能作用,也要警惕技术异化风险。正如第四届媒介物质性国际学术会议总结所言:"这些静默的器物,正在向我们诉说科技文明的深层逻辑。唯有理解其物质性本质,才能把握媒介技术塑造未来的力量。"
【新闻与传播学院吴璟薇教授团队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