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

新闻报道 展览动态Comments Off on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4,515Read
编前话:
近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蒙民伟人文楼展厅的公共空间又添新的展示窗口——珍品柜。这里会展示最新征集的藏品,方便观众及时了解科学博物馆收藏动态;也会按照某一个类别把馆藏精品进行集中呈现,常换常新,让观众对科学仪器有更感性的认知。这是继“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之后,科学博物馆又一个崭新的展示空间。珍品柜位于公共空间,不受展厅开放时间的限制,欢迎大家前来一睹为快。目前三个珍品柜中,有一个集中展示了摄影和放映类器材的藏品,下面这篇短文是刘年凯老师针对该珍品柜写的参观导引。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

 

现代技术与古老叙事的结合使得摄影和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从更大的层面看,基于技术发展的照相机、摄影机、胶卷和放映机复原了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使得历史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接点出现一条巨大的鸿沟:之前的历史充满迷雾,我们只能通过漫漫长河遗留的书籍、器物远远遥望,而之后的历史亲切透明,我们在相片之上、银幕之外似乎伸手即可触摸。

摄影的历史该如何书写?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吗?电影的未来又将如何?欢迎您前来珍品柜,寻找自己关于历史、技术和未来的答案。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1

左上:德国蔡司伊康劳埃德510/1相机 1926-1936年生产
左中:美国伊斯曼2D型大画幅相机 1910-1950年生产
左下:德国蔡司伊康特罗纳210/5相机 1927-1936年生产
正中:美国柯达1A折叠袖珍相机特别版 1908-1912年生产
右上:美国柯达3A折叠布朗尼相机 1905-1915年生产
右中:美国柯达1A折叠袖珍D型相机 1909-1915年生产
右下:美国康利红腔相机 1899-1927年生产
以上藏品均由王纲怀校友捐赠

 

一般来说,摄影史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发明的1839年为摄影术发明之年,而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摄放机器,为后来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提供了技术基础,故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之日。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2

美国里维尔85型8毫米无声电影放映机 1940年代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美国柯达90A型8毫米电影放映机 1947年前后生产
张一杭校友捐赠

 

摄影和电影与生俱来带有技术的基因,从古代朴素的光学理论,到人体生理的视觉滞留,再到摄影术和放映术,机械、化学、物理与美学融为一体,这种技术基因决定了这门艺术从一开始便与其它的诗歌、美术等艺术有着根本区别。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3

美国吉斯通K-27型8毫米电影摄影机 1950年代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德国爱克发16毫米放映机剖面模型 1936-1944年生产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转拨

 

毫无疑问,电影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些已经被写入了电影的教科书,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地域的等等各种因素扰动着时代光影的脚步,这些时代不同、地点各异的影音历史,可以通过带有明显本地特征的放映机和摄影机来感受。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4

中国甘光35毫米手持式摄影机 1970年代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中国长江FL16-4 型16毫米电影放映机 1968-1976年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曾经闪现在里维尔、柯达放映机的光线和声响之中;苏联的现实主义、欧洲的新浪潮和左岸派或曾被某位导演用宝莱克斯摄影机拍摄,或被一群电影爱好者用米奥特放映机加以欣赏;而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变革,体现在以甘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设备的制造和使用中。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5

苏联罗斯电影放映机 1950-1990年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左上:瑞士宝莱克斯H16型16毫米电影摄影机 1945年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左下:捷克米奥特16毫米电影放映机 1946年后生产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转拨
右上:苏联1M型记录式摄影机 1960年代前后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右下:日本爱尔莫K-100SM型超8毫米电影放映机 1980年前后生产 柴俪杰女士捐赠

 

技术进步的伟力再次突显,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CCD取代了溴化银乳剂,CG技术代替了真实记录,胶片时代成为过去,DV时代紧接着是手机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影像的记录者,更是影像的观看者,电视、录像带、影碟机、电脑、手机、MP4、Pad依次改造了我们的观影方式,VR技术带来的“沉浸体验”彻底扬弃了实体影院的桎梏,人的身体与影像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了电影市场和电影本身。

有人哀叹电影死了,有人欢呼电影万岁,电影的未来会如何?数字变革之后又将是什么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6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面)

 

撰文|刘年凯

摄影|刘年凯

编辑|麻嘉沛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正式开放  摄影电影器材首秀-Picture7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
新闻报道

邓杰校友向我馆捐赠地质罗盘仪

2024年6月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1978级校友邓杰,向我馆捐赠了一件其母亲郭舜玲女士所使用的地质罗盘仪。郭舜玲女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此次捐赠的罗盘是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郭舜玲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这件罗盘的珍贵回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以下为郭舜玲女士的分享: 我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 罗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提供所在的地理方位;2、测量所勘探的地层三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从而确定岩体构造的价值。所以,勘探队员,每人必备。 这里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1956年我们在柴达木野外地质工作,因工作需要必须联网式将一地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采取晨起在A点,而白天边工作边往B点新搬的“家”进发。小分队配有后勤组,负责将我们的行李和吃喝给养搬至“新家”B点。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后勤搬错了方向,搬至反方向啦!当我们收工到达B点,见到的仍然是一片戈壁,没有帐篷和炊烟,大家都认为就在附近,于是以B点为圆心,放射状分散去找我们的新家,当然是一无所获。天快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原点。 众所周知,柴达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氧气稀薄,只站着呼吸都费劲,何况爬坡过坎、在戈壁滩上工作了一整天的小分队员了,平时为轻装工作,吃过早餐后只带水和几块糖,或少量干粮。到收工时已水尽粮绝了,再加上去找“新家”的雪上加霜,消耗体力,已精疲力竭了。柴达木入夜奇冷,日夜温差很大,入夜冷风袭来,加之肚子空空,冻得发抖。 还好,我有二根火柴,又去找“柴”。因为戈壁很难长草和树,但为不被冻死,大家拼尽全力,总算找回少许草和老树根,火烧后前半身总算有暖了,背后仍很冷。渐渐大家都躺下了,我的同学王素民她摘下手表给我,让我必要时交给她的男友做纪念。第二天醒来,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也无法说话了,大家都奄奄一息啦! 幸好后勤组的一个本地小工友。找到我们时,有人想喊也喊不出声,抬臂也抬不起来。他及时喂我们喝水,我们得救啦!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后勤组也必带罗盘!找准方位! 这件地质罗盘仪的捐赠,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