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洛文希尔向我馆捐赠一件量角器藏品

新闻报道 征集动态 基金捐赠Comments Off on 史蒂文·洛文希尔向我馆捐赠一件量角器藏品3,401Read

近日,美国史蒂文·洛文希尔(Stephan Loewentheil)先生向我馆捐赠了他收藏的一台量角器(图1)。据介绍,该量角器是19世纪初的制造商马修·伯格(Matthew Berge) 在伦敦制造的。

史蒂文·洛文希尔先生是古文物研究者、洛文希尔收藏创始人,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顾问委员会委员。2018年11月-2019年3月,史蒂文·洛文希尔曾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 “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展览。

史蒂文·洛文希尔向我馆捐赠一件量角器藏品-Picture1

图1

 

史蒂文·洛文希尔向我馆捐赠一件量角器藏品-Picture2

 

【刘年凯供稿】

史蒂文·洛文希尔向我馆捐赠一件量角器藏品-Picture3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陈克棉校友资助我馆购买科学仪器

2024年4月15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9级校友陈克棉资助我馆购买一台1820年左右制造的瓦特蒸汽机模型和一台“玛格丽特女士号”单缸蒸汽机演示模型。 这两台科学仪器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孙玉文校友资助我馆购买科学仪器

202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9级校友孙玉文携女儿孙照华,资助我馆购买一台180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琼斯“最先进”复式显微镜、一台179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大型五段式图书馆望远镜、一组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法国制造的立体镜及相片。 这三件科学仪器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中展出。    
新闻报道

八纮格致,九转功成 | 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捐赠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2014年4月,正值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6周年馆庆之际,清华大学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捐赠科博,设立了“八纮格致,九转功成”科学博物馆发展支持项目,共认捐了70件/组海外收购的科学藏品,其中26件/组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中展出。 感谢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0回顾 | 宋念申:西方古地图与世界想象

2024年4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人文楼B206举办科博沙龙,此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历史系教授宋念申,报告的主题是“美洲之前的亚洲——西方古地图与世界想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骁与之对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景主持本次活动。       宋念申教授首先指出东亚不断向西眺望,欧洲不断向东眺望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双向交流过程。正是这种相互的探索,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社会的起源,“发现美洲”是欧洲人“寻路亚洲”的结果。接着,宋老师通过几幅代表性的古地图,解析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与探寻,并详细介绍了其中两个重要的地图传统:T-O图和海图。 T-O图,或称“依西多禄地图”,是中世纪Mappa mundi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去示意整个世界。8世纪《启示录注释》中的贝亚图斯图便是T-O图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宗教、历史和地理等元素,展现了当时欧洲主流的东方认知。宋老师指出,中世纪地图将地理信息与宗教想象相结合,反映出“人居世界”的地理观,这意味着在球形大地上人类可以居住的世界(亚细亚、欧罗巴、利比亚)只是其中一部分,在人居世界之外,还有人迹不可至的蛮荒世界,充满了蛮族或者鬼怪。这一时期欧洲视角下的东方形象混杂着伊甸园、蛮族和约翰长老,这种想象直到14世纪才慢慢被实际旅行经验所取代。《马可·波罗游记》主导了东方想象的更新,使得宗教崇拜让位于对财富的憧憬。1459年的毛罗世界地图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T-O图的“三分天下”结构,但其写实、记录的色彩要远大于宗教色彩。关于海图,宋老师指出这些地图是近海航海需求的产物,通常更注重图标与装饰,而非实际使用。他随后详细讲解了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这一图集记录了罗盘玫瑰的诞生,体现了《圣经》与航海传统的融合,展现了14世纪欧洲对于东亚和中国的标准认知。图集中海怪(Sea Monsters)的出现则反映了欧洲人对未知生物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对于艺术性和财富的炫耀。        接下来,宋念申老师介绍欧洲世界地理想象的一次重要变革——15世纪人们重新发现托勒密《地理学》,重新构想三维地球空间,这一过程产生了经纬度概念和新投影方式。1493年,日耳曼人哈特曼·舍德尔出版《纽伦堡编年史》,采用古藤堡印刷术,将圣经传统与托勒密传统结合,展示了前哥伦布时代的不同传统相融合的地理观。 在报告结语中,宋老师指出,在“寻路亚洲”的强烈冲动下,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美洲”,是早期全球化的起点,也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元点。对“海外”物质、文化、商业的需求, 是促使“现代”形成的原动力,而19、20世纪随殖民主义到来的“西学东渐”,则可以看作是数百年以来现代东西交流的延续。 随后的对谈环节中,刘骁老师就本次讲座内容与清华科学博物馆新展“海外奇器”的关系做了介绍,讨论到地图和仪器都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人为主观塑造空间的产物,传递的知识多涉及到选择性。宋念申老师赞同这一说法,并通过地图学术语“projection”(投影)进一步阐释制图人主动选择绘图要素,所有地图作品都是制图者把自己的理念投射到对象上。 讲座最后,宋老师就中西方地图共通性、想象与科学的融合、时间与空间在地图绘制中的结合等内容与在场师生和线上观众展开深入问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