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仪公司”)向我馆捐赠TK400太空离心机模型。 TK400太空离心机由湘仪公司独立自主研发。为满足太空环境的特殊要求,湘仪公司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克服了苛刻的重量和结构强度等技术难题,历时三年,最终于2020年完成交付。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并首次搭载了TK400太空离心机,为我国的近地轨道实验提供支持,也标志着湘仪离心机从“陆地实验室”进入“太空实验室”阶段。 (收藏部供稿)
田海婴、孟庆杰、田济荣、田钧仁全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19日,清尚集团总经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田海婴携家人孟庆杰、田济荣、田钧仁,资助我馆购买十二件/组科学藏品,分别为一台20世纪中期英国制造的卡塞拉气压计、一台1875年左右法国制造的伯兰特鼓式显微镜、一台1900年左右德国制造的F.兰德哈根显微镜、一台1860年左右德国制造的L.贝内歇黄铜显微镜、一台1870年左右德国制造的R.克鲁格尔施泰因黄铜显微镜、一台1870年左右制造的近似E. 哈特纳克制造的的黄铜显微镜、一组气泡水平仪(8件)、一台带原包装的西门子-赖尼格公司HER 10s型X射线管、一件1900年左右法国制造的G.布利特发条传动装置、一件197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十七世纪风格灯笼钟、一台1870年左右意大利制造的大真视镜。其中,L.贝内歇黄铜显微镜、大真视镜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中展出。 2024年10月8日,田海婴校友携家人孟庆杰、田济荣、田钧仁再次资助我馆购买一台1850年左右制造的带煤水车的克兰普顿蒸汽机车“Pat”号模型,该藏品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中展出。 田海婴校友本身就是一位收藏家,他收藏了自汽车问世以来各个年代有代表性的老爷车200余辆和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各种西方音乐发生器,并且为社会公众公益开放。同时,他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在建筑装饰行业中带领着清尚集团跻身于展陈行业的头部,为中国的展览展陈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名科学爱好者,他参观过世界上各大著名的科学博物馆,为清华科博建设付出满腔热忱。 田海婴校友的夫人孟庆杰女士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是清华美院校友,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是清华附中国际部学生,全家都有清华渊源,全家都支持清华科博建设。
李超(正丹)、杨嘉宁母子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0级校友、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李超(正丹)老师和儿子杨嘉宁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03年生产的上海通用凯迪拉克赛威轿车智能中控台、2003年生产的康柏Evo N410c型笔记本电脑以及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华夏821型光学相机。 (收藏部供稿)
科博沙龙NO.47回顾|王敏英讲授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内檐糊饰技术
值今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日之际,清华科学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家收藏型研究性综合类的科学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共同策划了“跨越时空的交响记忆:器物与文明古建科普日”的系列讲座,以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2024年9月22日,文物保护技术纸绢质文物修复专家王敏英老师应邀作《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裱作技艺概述——皇宫内檐糊饰技术》的报告,介绍了官式建筑的裱作技艺和建筑内檐书画修复方式。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媒体总监尹菱老师主持活动。
盲人节前,他们在清华园种下科学的种子
在第41个盲人节前夕,10月14日,北京市盲人学校30余名学生走进清华园,种下了一颗颗科学的种子。他们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加了一场残障科技交流座谈会,共同探索科技在残障人士生活中的无限可能,以实际行动响应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时代号召。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王燕斌的带领下,来访师生走进“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通过触摸和聆听,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科技的魅力。他们有的紧紧跟随讲解员听每一个文物的来历,有的用自己的双手感知科技的温度,感慨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参观结束后,北京市盲人学校一行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部分师生、科学博物馆馆员代表召开了残障科技交流座谈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介绍了近年来科学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以及他们致力于科技助残的项目。北京市盲人学校党委书记王小垂致辞,表示衷心感谢之余,表达了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期待,以及对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坚定支持。 线上展览“多元宇宙:残障、科技与共建未来”主要策展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陈雪扬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向同学们展示了科技如何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加便捷、包容的生活环境,深受学生喜爱。现场互动踊跃,有的同学与陈博士在通感等无障碍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交流会如同一场研讨会,同学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委员、科学史系教授王巍做点评,他期待在未来能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为特殊教育学生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努力。 北京市盲人学校师生们结合在学校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分享了科技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憧憬。提出了对科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与需求,体现了视障群体对科技发展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 “今天很开心能来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这里摸到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比如显微镜、双筒望远镜,也激发了我对科技的兴趣。”北京市盲人学校高一年级的程子淇表示,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过这些物品,没有什么概念,这次能一边听清华大学的老师讲解它们的历史,一边触摸这些物品,增长了很多知识。 高二年级的马明在参观后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回去之后继续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今天能来到清华大学参加活动,非常激动、非常开心。在现场参观了许多历史瑰宝,有一些是之前在书本中了解到的,还有一些是第一次听说的,觉得非常有意思,让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回去之后我要再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此次活动得到了中金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供稿:北京市盲人学校;图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制造的三五牌座钟一座、1965年由协昌缝纫机厂制造的无敌牌缝纫机一架和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101厂制造的海燕牌收音机一台。 【收藏部供稿】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