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

新闻报道Comments Off on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3,111Read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2022年第1期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Picture1

 

黎庶昌(1837—1896)在1876—1880年以参赞身份出使英、法等国,其五年欧洲之行的见闻集结成《西洋杂志》一书。在六十七“英国钱币”一节,黎庶昌如此记载道:

“英国钱币,金钱三品:大金钱每个以磅称,名为色伍仑,值通行银钱名施令者二十。次金钱名哈夫色伍仑,哈夫,半也,指十施令。小金钱每个值五施令。又有所谓格尼者,每个值二十一施令,今已不铸,只以一磅一施令计算。”

这里,色伍仑即Sovereign,哈夫色伍仑指half Sovereign,格尼为Guinea,三者皆为当时英国流通的金币。施令即shilling,为银币。根据黎庶昌的叙述,色伍仑为一英磅,等于二十施令,哈夫色伍仑为十施令,格尼本来等于二十一施令,但当时已不再铸造,所以等于一磅(即二十施令)加一施令。

有趣的是,当时为了方便称量金币,流行一种专门的金币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即藏有一件英国19世纪初期的袖珍金币秤。本文以这台金币秤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工作原理,同时也整理了牛津大学科学史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等收藏的这种金币秤的资料,结合英国货币史,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史和计量史意义。

 

一、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介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的袖珍金币秤折叠珍藏在一个红木木盒之内,木盒长13.5cm、宽2.3cm、展开全长26.8cm。金币秤为黄铜材质,其主体与木盒固定,展开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图2所示。当木盒打开时,金币秤由三部分组成:横梁、H型支架以及悬挂秤盘。H型支架底部与木盒连接,横梁中间与H型支架右上点连接。在横梁的左侧有一块可以左右翻转的翻板,右侧有一块嵌套在横梁上的滑块,可以在右侧滑动,图3则显示了横梁右侧上刻的刻度。翻板和滑块起到了砝码的作用。悬挂的秤盘可以折叠,亦可放平,以放置金币。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Picture2

图1 金币秤侧视图

图2 金币秤俯视图(拍摄的角度为侧拍)

图3 横梁右侧的细节

 

打开木盒,可以看到其底部和翻盖的内部粘贴了一张长条形纸,上面印有文字。底部文字分左右两侧,右侧为:

Stephen Houghton & son

Makers, Ormskirk,

Successores to the late A. Wilkinson.

 

从纸条文字可知,该金币秤的制造厂商是斯蒂芬·霍顿父子公司(Stephen Houghton & Son),这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一家制造天平的公司,斯蒂芬·霍顿于1839年去世后,他的儿子詹姆斯·霍顿可能沿用该名称至1853年。他们是已去世的安东尼·威尔金森的继承人—— 威尔金森自称是这种天平的发明人,他从 1776 年到 1785 年曾在英国奥姆斯柯克(Ormskirk)附近的柯克比(Kirkby)工作。

 

底部左侧的文字为:

The turn at the end for a Guinea; to the centre for half a Guinea with the slide at Cypher; the Sovereign same as Guinea with slide at S—; half Sovereign same as half Guinea with slide at half S.

 

文字里提到的Guinea、Sovereign、Half Sovereign在本文开篇均有提及。Guinea被黎庶昌记作格尼,现在一般译为基尼(或几尼、畿尼),这种金币于1663年开始在英国铸造,每一枚含有1/4盎司的黄金。它得名于非洲西部的几内亚,因为被用来铸造这种货币的黄金主要来自此地。刚开始,基尼等于一磅,即20先令,自1717年开始,基尼的价值确立为21先令——即黎庶昌所记载的“又有所谓格尼者,每个值二十一施令”。Sovereign和Half Sovereign分别对应于黎庶昌所说的色伍仑和哈夫色伍仑,现在可译作沙弗林和半沙弗林。这种金币自1817年开始铸造,由此也可将该秤的年代确定为1817年之后。

这段文字,其实描述了四种情境:一是当翻板(turn)在端点, 滑块(slide)位于零点(Cypher),称量的是基尼;二是当翻板在中间,滑块位于零点,称得的是半基尼;三是当翻板在端点,滑块位于S—处时,称得的是一个沙弗林;四是当翻板在中间,滑块位于1/2S处时,称得的是半沙弗林。

在木盒盖内侧,左右两侧也写有文字,右侧文字为:

Current wts. of Gold Coins

Guinea……5dwt   9gr

Half Guinea….2   16

7 shillings piece 1   18

Sovereign…5     3 1/2

Half Sovereign… 2   12 1/2

 

Half Guinea为半基尼,7 shillings piece指7先令——这是英国从1797年开始流通的一种货币。而dwt和gr均为质量单位,dwt意指便士质量(penny weight),也可译作本尼威特,其中d是denarius——一种古罗马货币的缩写,wt则为weight的缩写。而gr则是grain(格令)的缩写,为一粒理想的谷类种子的质量,等于64.79891毫克,约为0.065克。1个dwt等于24个格令。

由此可知,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不同金币的重量,如一基尼的质量为5dwt9gr,或者可换算成129格令(约8.38克),半个基尼的质量是2dwt16gr,为64格令,基本等于一基尼的一半。而沙弗林的质量为5dwt3 gr,约为8.03克。

 

在木盒盖内侧的左边文字为:

These balances are as accurate as the best of scales, more eeditious, portable and not so liable to be out of o□□er; they may be tried with sealed weights at any time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those who refuse to take money by them. Before you shut the box put the slide to the cypher and turn up the scale.

 

文中方框表示因磨损而看不清楚的字母,但根据前后文语意可推测这两个单词分别为expeditious和order,因此这段文字可译作:

这些天平与最好的天平一样精确,更快速,便于携带,不易发生故障。它们可以随时用检验过的砝码进行试验,以满足那些拒绝拿他们钱的人。在关上盒子之前,要把滑块置于零点,将秤盘翻起。

 

二、其他博物馆的同类收藏

这种样式的袖珍金币秤被全球多家博物馆收藏,如哈佛大学历史科学仪器收藏馆、牛津大学科学史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和澳大利亚应用工艺与科学博物馆等等。其中,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的这类金币秤至少有12件,牛津大学科学史博物馆至少有2件。根据这些博物馆的线上数据整理了表1,包含了来自4家博物馆的16件袖珍金币秤的藏品编号和描述。

这些金币秤均置于袖珍木盒内,打开木盒就可以把秤支起,用以称量金币。根据这些博物馆的线上数据,这种类型的金币秤的制造最早见于1774年前后,时间一直持续到约1820年,生产商所在的国家有英国和法国,其中,英国生产商有利物浦附近的A. Wilkinson of Ormskirk,Stephen Houghton & Son,也有位于伦敦的De Grave & Son,还有伯明翰的W. &T. Avery,法国的生产商为François-Antoine Jecker。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金币秤在形制上略有差别,如澳大利亚应用工艺与科学博物馆收藏的金币秤(编号H6875)刻度划分了12等份,而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的金币秤(编号1993-1269)则没有设置滑块和翻板,而是在木盒内放置了五个不同重量的砝码,利用砝码称量金币的重量。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Picture3

 

三、袖珍金币秤的经济史和计量史意义

为何这种金币秤流行于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为此需要回顾一下英国18-19世纪的货币史。1717年,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牛顿确定了黄金和英镑的关系,基尼被定为价值21先令,这其实使英国走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道路。而随着金币的缺损愈发严重,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防止货币伪造和割损法案》,第一条即规定“任何人在接收金币时可通过查看印记、颜色、重量等来判断其是否为伪造和缺损,若如此,支付金币的人要承担相应损失”。随后在1774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重量上低于5dwt8gr的基尼金币……应该被召回重铸。1816年,《银币重铸和管理王国内金币和银币法案》规定,用纯度为91.67%的标准金铸造新币“沙弗林”,质量为123.23447格令。1817年,政府公告“沙弗林为合法货币…….以前旧的基尼仍可流通,但低于一定重量标准(基尼不得低于5dwt8gr,半基尼不能低于2dwt16gr,四分之一基尼不能低于1dwt8gr)的基尼不能再用于支付”。

总地来说,1774年,英国重铸基尼和半基尼,1816-1817年,又停止铸造基尼,转而开始铸造沙弗林金币,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化,民间社会也随之迅速响应——袖珍金币秤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证。民众之所以使用袖珍金币秤,是因为可以快速方便地鉴别出合乎规定的金币。不同时期制造的金币秤,带有那个时期的独特特征,比如,在18世纪70年代制造的金币秤,只能称量基尼和半基尼,而随着日后金币种类的增多,工匠也设计出了更多的称量选项——在一款金币秤上集成越来越多的称量选项,体现了当时工匠制造天平技艺的提高,毕竟在1760- 1770年欧洲实验室天平的制造技术刚刚获得突破性的进步,精密天平还只处于最初始状态。从这个角度看,袖珍金币秤不仅是经济史的遗存,也是计量史乃至广义的科学史的见证。

刘年凯博士后在《中国计量》发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19世纪英国袖珍金币秤”-Picture4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
新闻报道

邓杰校友向我馆捐赠地质罗盘仪

2024年6月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1978级校友邓杰,向我馆捐赠了一件其母亲郭舜玲女士所使用的地质罗盘仪。郭舜玲女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此次捐赠的罗盘是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郭舜玲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这件罗盘的珍贵回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以下为郭舜玲女士的分享: 我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 罗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提供所在的地理方位;2、测量所勘探的地层三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从而确定岩体构造的价值。所以,勘探队员,每人必备。 这里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1956年我们在柴达木野外地质工作,因工作需要必须联网式将一地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采取晨起在A点,而白天边工作边往B点新搬的“家”进发。小分队配有后勤组,负责将我们的行李和吃喝给养搬至“新家”B点。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后勤搬错了方向,搬至反方向啦!当我们收工到达B点,见到的仍然是一片戈壁,没有帐篷和炊烟,大家都认为就在附近,于是以B点为圆心,放射状分散去找我们的新家,当然是一无所获。天快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原点。 众所周知,柴达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氧气稀薄,只站着呼吸都费劲,何况爬坡过坎、在戈壁滩上工作了一整天的小分队员了,平时为轻装工作,吃过早餐后只带水和几块糖,或少量干粮。到收工时已水尽粮绝了,再加上去找“新家”的雪上加霜,消耗体力,已精疲力竭了。柴达木入夜奇冷,日夜温差很大,入夜冷风袭来,加之肚子空空,冻得发抖。 还好,我有二根火柴,又去找“柴”。因为戈壁很难长草和树,但为不被冻死,大家拼尽全力,总算找回少许草和老树根,火烧后前半身总算有暖了,背后仍很冷。渐渐大家都躺下了,我的同学王素民她摘下手表给我,让我必要时交给她的男友做纪念。第二天醒来,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也无法说话了,大家都奄奄一息啦! 幸好后勤组的一个本地小工友。找到我们时,有人想喊也喊不出声,抬臂也抬不起来。他及时喂我们喝水,我们得救啦!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后勤组也必带罗盘!找准方位! 这件地质罗盘仪的捐赠,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