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回顾 | 共襄盛举 擘画未来——2024“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年会热烈举行

  4月27日,正值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科学博物馆6周年馆庆,2024“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年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6会议室热烈举行。   会议室里高朋满座、其乐融融。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纪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韩景阳,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段江飞,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邢志等校内单位领导,“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007级、1999级、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捐赠代表,校科协、博物馆相关行业、清华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TEEC)等校内外友好单位代表以及为科博作出贡献、给予支持的志愿者、社会人士等出席了年会。年会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主持。   馆长致辞   吴国盛教授首先致辞,他依次从基建、馆藏、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汇报了科博的最新建设进展。科博永久馆舍建设已经破土动工,预计2027年初竣工,展厅布局方案、重大展品与设施筹备、内部设计正在有序同步推进。通过“收、买、造”等途径,馆藏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已积累6500余件中外科学藏品,科学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展览“海外奇器”的展品就全部来自本馆馆藏。同时,吴国盛遗憾地表示,目前的馆藏与开馆的预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接下来科博的重中之重就是有效率、高质量地做好收藏工作以支撑未来常设展厅的布展工作。 吴国盛进一步指出,科学博物馆的建立带动了我国的科学仪器研究,增强中国与世界在仪器研究领域的紧密关联。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试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必将推动科学类展览、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让观众不出国门便能在以仪器为物证的科学海洋中自由探索。吴国盛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科博的大力支持并希望与会来宾持续助力科博并提出很好的建议。   增补聘任仪式 回望过去六年,科博奋发有为,聚焦博物馆核心功能,在诸多领域稳步前行,受到了校内外各界的一致认可。为答谢各方的关爱,凝聚社会支持力量,科博每年校庆馆庆之际,都会举办“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年会,“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增补聘任仪式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次年会增补聘任了一个团体委员及三位个人委员,吴国盛馆长为新增补的团体委员清华大学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个人委员陈克棉、孙玉文颁发了聘书,新聘“科博之友”个人委员叶菁因为身在国外未能到场,由主持人转达了她的真诚寄语。       校庆之际,1989级本科校友集体捐赠科博,设立了“八纮格致,九转功成”科学博物馆发展支持基金项目,集体认捐了82件科博海外收购的科学藏品。1989级校友陈克棉、孙玉文也通过个人捐款的方式支持科博,他们二人分别代表集体和个人接受了聘书。   陈克棉表示,本次捐赠意义非常重大,能参与其中,尽微薄之力,非常高兴。 孙玉文表示,科博的建设对人文传承有重要意义,这次捐款只是开始,今后一定号召本级1800多名校友共同出力,为科博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2023年6月,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叶秀山先生之女叶菁、叶菲以叶秀山先生的名义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款,用于红旗551型非线性电子模拟计算机复原等项目。叶菁代表叶氏姊妹被聘为“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委员。   捐赠倡议   清华大学1958级土木建筑系校友王纲怀先生一直是情系母校、慷慨捐赠的楷模,2020年以来,老学长先后五次捐赠科博,共捐赠一百多件珍贵藏品,包括:汉代铜镜、古生物化石标本、古董相机系列、度量衡器具、古钱币钱模、紫檀农具模型等,捐赠藏品多次在科博展览中展出。受王纲怀先生善举的感召,“科博之友”委员袁帆将先生捐赠科博的重要时刻以首日封的形式签名保留,并回馈给科学博物馆。首日封上,王纲怀先生写下肺腑之言:“清华育我,我爱清华!”          军事收藏家沈克尼现场向来宾展示了本次捐赠给科博的一套航海4号国际通语信号旗,包括A-Z字母26面,0-9数字旗,回答旗、代一、代二、代三等。馆长吴国盛为他颁发捐赠证书。  献计献策 在自由交流的环节中,嘉宾们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场面温馨热烈。   平方创想/方略研究院创始人、2005级校友王刚表示,科学博物馆如果能参照通识教育的范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复原工作中,让科学与学生离得更近一些,那么可以更好发挥科博的教育职能。   计算机史专家、“科博之友”委员徐祖哲表示,博物馆应当注重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史料整理与展示。   清华1989级校友孙玉文建议,科博可以与清华大学的地方校友会加强联系与沟通,为科博发展争取更多资源,筹款工作也能更加聚焦。同时,部署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引领潮头,扩展传播的范围。   清华大学化学系1981级校友、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总裁、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闫长明热情洋溢地表述了自己在天命之年愈发感受到人文、哲学、历史对理工科学子的反哺作用,他再次阐明了科学博物馆建设的重大意义,希望科博越来越好。   纵目科技创始人,清华大学电子系1991级校友唐锐介绍了自己从事的行业以及未来有可能服务清华的几个方向。   清华大学校医院退休教工曹敏丽在听了几次科博讲座后,对科学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两次捐款支持科博购买科学仪器。她表示,一定在医学类的仪器收集方面为科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展厅做些引导观众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   活动花絮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科博之友”年会从202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广泛凝聚社会支持力量,共同推动科博建设,提升科博的社会影响力。本次年会正式开始之前,科博专门安排了讲解员为参会嘉宾进行“海外奇器”新展导览,茶歇时,与会嘉宾们亲切交流,沉浸在祥和、热烈的氛围中。   责编|伊墨 摄影 | 孙德利 嘉艺摄影 审核 | 范爱红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腾讯科技馆负责人到访科博交流座谈

2024年4月16日中午,腾讯科技馆负责人宋达、高级项目经理赵文轩到访科博交流座谈,吴国盛馆长、范爱红、王哲然、刘年凯、孟洁一起参加交流。 宋达首先介绍了腾讯科技馆的建设背景与未来规划,特别详细介绍了腾讯科技馆镇馆之宝“科技树”的研发情况。腾讯科技馆以“科技树”为主题,联合国家权威科研单位及各领域专家,以腾讯的技术对科学技术史进行重新整理及创新演绎。座谈交流现场,与会人员围绕“科技树”进行了热烈讨论,今后有望合作开展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科学史研究。   座谈交流前,范爱红陪同腾讯科技馆的两位客人参观了科博展览,包括:“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及珍品柜。   (撰稿:范爱红)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喜获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表彰

近日,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中积极参与、热情服务、表现优异的单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喜获殊荣。 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馆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精心谋划制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色活动方案,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联合推出“世界计量日”主题科普活动,通过观展、听讲座、观片,让观众从器到人、从历史到未来、从计量知识到科学家精神,全方位地了解感悟“计量”。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校内外观众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以此次荣誉为契机,继续丰富公共教育内容,创新科学传播形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科普活动。   (撰稿:范爱红)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4 年 4 月 20 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的 “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 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 B206 举行,来自多家学校和机构的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发表报告。本次论坛分为两个半场,共 8 场学术报告。上半场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杨辰主持。       首先作报告的是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的周元老师,报告题目是:从 “新法远镜” 到 “来复来柯督尔”。周元老师回顾了反射式望远镜早中国早期的传播和遭遇。由于钦天监甚少使用望远镜,周老师将目光转移到清宫内部,考证了多台西来的反射望远镜:《皇朝礼器图式》中的 “摄光千里镜”、后来法国传入的 “三寸千里镜”、乾隆和蒋友仁详细讨论的“新法远镜”,以及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礼单中所谓的“来复来柯督尔”,还有最后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台反射式望远镜 “回光铁镜”。根据这些资料,周老师讨论了乾隆本人对科学的态度、乾隆的外交策略,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期间中国对于英文礼单的翻译策略,以及反射式望远镜知识在民间的流传是如何促进中国人自己制作出反射式望远镜的。   接下来报告的是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的姜虹老师,题目为“走出博物馆的鸟类学:20 世纪早期上海鸟类权威 E.S. 威尔金森的观鸟实践”。20 世纪早期,英国人威尔金森(E. S. Wilkinson)在上海从事会计行业,业余时间热衷于观鸟。威尔金森批判当时还处于流行的大量猎杀和收集中国鸟类标本的行为,提倡在自然生境观察鸟类。他常年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观鸟,积累了专业而丰富的鸟类知识,在大众报刊上发表鸟类观察笔记,举办鸟类学讲座,先后出版了多部鸟类学著作。威尔金森成为公认的上海鸟类权威,在鸟类学界和大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姜虹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位兼兴趣爱好、科学研究与爱生护生于一体的早期博物学实践者。         接下来的报告题为 “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的张改珍老师作报告。张老师从科学(理念)和技术(器物)两个层面系统梳理了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向中国传入的过程,分析研究了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的推动及知识传播的启蒙作用。张老师认为:明末清初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和知识传播起到实质性、落地性的推动和启蒙作用。而晚清民国阶段西学无论从广度或是深度,所起的作用较明末清初阶段大得多。这段历史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引进、注重科学技术本地化、先进的科学技术认识三方面带给人们启示。   随后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佟艺辰老师带来的题为 “德国掠运北京观象台天文仪器史事考辨” 的报告。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抢掠北京之时,北京观象台的天文仪器中的 5 件落入德军之手,由 “波南厅” 号运输舰运回德国,几经磨难,多年后才归还中国。多位学者曾考述此事,但具体细节并无揭露。佟老师以德国报刊为主要史料,考证得出:“波南厅” 号实为德国运输舰 “帕拉蒂亚”(Palatia)号,并还原了帕拉蒂亚号自天津出发途径青岛、新加坡、科伦坡、亚工、塞得港而抵达不莱梅哈芬的运输航线,以及天文仪器运抵波茨坦后保存、修复、架设的情况。据此认为:“帕拉蒂亚” 航行期间,德军以运输士兵及克林德公使遗体之名,暗行运送天文仪器之实,借以回避当时国际舆论对德国掠夺仪器的指责。                四场报告后,与会师生自由提问发言。报告老师回答了文献资料如何获取、可靠性如何保证等问题。随后是合影和茶歇环节。茶歇过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刘元兴主持论坛下半场。              首先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甄橙老师带来题为 “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发展与思考” 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医学博物馆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在目前中国的医学博物馆中,以中国传统医学博物馆为多,反映现代医学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内容比较单一,大型综合高水平的现代医学博物馆缺如。报告简要回顾了世界医学博物馆的发展,并对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在综合建设、藏品收集、博物馆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并对未来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刘年凯老师作题为 “技术在流转: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研究 (1953-1976)” 的报告。1953 至 1976 年,在北京举办了民主德国、苏联、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多次工业展览会。这些工业展览会,大多为成立于 1952 年的中国国家贸易促进会与外国相关机构共同运作,旨为促进两国贸易、发展经济,受到了中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工业展览会展出了各国先进的工业产品和科学仪器,展会期间举办的 “座谈会” 等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作为技术跨国流动的场所,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是新中国 “科技外交” 研究不容忽视的一页。              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的范志浩同学,带来的则是 “米尔恩对地动仪‘都柱’的误译及其影响” 的报告。约翰・米尔恩提出的 “悬垂摆” 方案曾被中国地震学家冯锐采纳并用于地动仪的重新复原。然而,米尔恩对地动仪部分的英文介绍实际上转译自《张衡传》日文译文,由于三种语言文化形成两重隔阂,这段文字的翻译和理解有诸多不妥,其中最致命的是对 “都柱” 的误译,以及基于此种误解提出的 “悬垂摆” 方案。米尔恩的译文和复原方案陆续受到王振铎、今村明恒和禇志政等人的批评,其可信性和说服力均无从保证,不应作为地动仪复原的依据。              最后由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的叶桂兰老师作 “消失的影像:背投电视技术的消失与技术演进” 的报告。叶老师从电子科技博物馆馆藏一台 70 年代的背投电视谈起,讲述了背投显示技术和电视产业的演变。背投电视是利用投影电视技术,假借投影和反射原理,将屏幕和投影系统置于一体的电视显像系统,曾一度在中国市场受到热捧,甚至引发了 “背投将代替显像管” 的舆论热潮。但却最终没落。叶老师总结背投电视落伍的原因:液晶等技术带来的轻薄、低价的电视,背投电视的消失成为必然。国内也曾对背投技术进行研究,然而最终产业化失败。说明在产业化初期,过于追求卓越技术,可能影响快速产业化。而背投技术在今天仍有应用,具有不可取代的的优势,说明科学技术常常在新需求的驱使下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发展。   四位报告人结束报告后,现场听众发言提问。叶老师回答了 70 年代的背投电视如何来到中国的历程。甄老师就博物馆如何办成、自上而下的和时代的因素如何影响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人应努力做好手头能做的事、以及背投电视在防蓝光上的优势发表了看法,并回答了我馆王哲然老师关于如何调和博物馆建设中现代科学和历史展品的内在张力的问题,表示在大医学的背景下这是一个超越科技馆超越医学的话题,还有待探索实践。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的赵轲老师就大学博物馆的特殊性,科学器物的二阶段性作补充发言。   最后由赵轲老师总结致辞。赵轲老师回顾了往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的参会历程,评价了本次论坛的报告内容,展望科学博物馆事业的未来,并祝愿科学博物馆论坛越办越好。本届论坛至此圆满结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