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新闻报道 科博论坛Comments Off on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1,792Read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Picture1

      2024 年 4 月 20 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的 “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 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 B206 举行,来自多家学校和机构的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发表报告。本次论坛分为两个半场,共 8 场学术报告。上半场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杨辰主持。

杨辰主持论坛上半场

      
首先作报告的是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的周元老师,报告题目是:从 “新法远镜” 到 “来复来柯督尔”。周元老师回顾了反射式望远镜早中国早期的传播和遭遇。由于钦天监甚少使用望远镜,周老师将目光转移到清宫内部,考证了多台西来的反射望远镜:《皇朝礼器图式》中的 “摄光千里镜”、后来法国传入的 “三寸千里镜”、乾隆和蒋友仁详细讨论的“新法远镜”,以及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礼单中所谓的“来复来柯督尔”,还有最后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台反射式望远镜 “回光铁镜”。根据这些资料,周老师讨论了乾隆本人对科学的态度、乾隆的外交策略,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期间中国对于英文礼单的翻译策略,以及反射式望远镜知识在民间的流传是如何促进中国人自己制作出反射式望远镜的。

周元老师作报告

 

接下来报告的是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的姜虹老师,题目为“走出博物馆的鸟类学:20 世纪早期上海鸟类权威 E.S. 威尔金森的观鸟实践”。20 世纪早期,英国人威尔金森(E. S. Wilkinson)在上海从事会计行业,业余时间热衷于观鸟。威尔金森批判当时还处于流行的大量猎杀和收集中国鸟类标本的行为,提倡在自然生境观察鸟类。他常年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观鸟,积累了专业而丰富的鸟类知识,在大众报刊上发表鸟类观察笔记,举办鸟类学讲座,先后出版了多部鸟类学著作。威尔金森成为公认的上海鸟类权威,在鸟类学界和大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姜虹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位兼兴趣爱好、科学研究与爱生护生于一体的早期博物学实践者。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Picture2

姜虹老师作报告

      
接下来的报告题为 “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的张改珍老师作报告。张老师从科学(理念)和技术(器物)两个层面系统梳理了西学东渐时期西方气象科技向中国传入的过程,分析研究了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的推动及知识传播的启蒙作用。张老师认为:明末清初西方气象科技输入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对中国早期气象事业和知识传播起到实质性、落地性的推动和启蒙作用。而晚清民国阶段西学无论从广度或是深度,所起的作用较明末清初阶段大得多。这段历史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引进、注重科学技术本地化、先进的科学技术认识三方面带给人们启示。

张改珍老师作报告

 

随后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佟艺辰老师带来的题为 “德国掠运北京观象台天文仪器史事考辨” 的报告。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抢掠北京之时,北京观象台的天文仪器中的 5 件落入德军之手,由 “波南厅” 号运输舰运回德国,几经磨难,多年后才归还中国。多位学者曾考述此事,但具体细节并无揭露。佟老师以德国报刊为主要史料,考证得出:“波南厅” 号实为德国运输舰 “帕拉蒂亚”(Palatia)号,并还原了帕拉蒂亚号自天津出发途径青岛、新加坡、科伦坡、亚工、塞得港而抵达不莱梅哈芬的运输航线,以及天文仪器运抵波茨坦后保存、修复、架设的情况。据此认为:“帕拉蒂亚” 航行期间,德军以运输士兵及克林德公使遗体之名,暗行运送天文仪器之实,借以回避当时国际舆论对德国掠夺仪器的指责。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Picture3

佟艺辰老师作报告

      
       四场报告后,与会师生自由提问发言。报告老师回答了文献资料如何获取、可靠性如何保证等问题。随后是合影和茶歇环节。茶歇过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刘元兴主持论坛下半场。

刘元兴主持论坛下半场

      
       首先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甄橙老师带来题为 “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发展与思考” 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医学博物馆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在目前中国的医学博物馆中,以中国传统医学博物馆为多,反映现代医学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内容比较单一,大型综合高水平的现代医学博物馆缺如。报告简要回顾了世界医学博物馆的发展,并对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在综合建设、藏品收集、博物馆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并对未来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甄橙老师作报告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刘年凯老师作题为 “技术在流转: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研究 (1953-1976)” 的报告。1953 至 1976 年,在北京举办了民主德国、苏联、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多次工业展览会。这些工业展览会,大多为成立于 1952 年的中国国家贸易促进会与外国相关机构共同运作,旨为促进两国贸易、发展经济,受到了中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工业展览会展出了各国先进的工业产品和科学仪器,展会期间举办的 “座谈会” 等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作为技术跨国流动的场所,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是新中国 “科技外交” 研究不容忽视的一页。

刘年凯老师作报告

      
       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的范志浩同学,带来的则是 “米尔恩对地动仪‘都柱’的误译及其影响” 的报告。约翰・米尔恩提出的 “悬垂摆” 方案曾被中国地震学家冯锐采纳并用于地动仪的重新复原。然而,米尔恩对地动仪部分的英文介绍实际上转译自《张衡传》日文译文,由于三种语言文化形成两重隔阂,这段文字的翻译和理解有诸多不妥,其中最致命的是对 “都柱” 的误译,以及基于此种误解提出的 “悬垂摆” 方案。米尔恩的译文和复原方案陆续受到王振铎、今村明恒和禇志政等人的批评,其可信性和说服力均无从保证,不应作为地动仪复原的依据。

范志浩同学作报告

      
       最后由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的叶桂兰老师作 “消失的影像:背投电视技术的消失与技术演进” 的报告。叶老师从电子科技博物馆馆藏一台 70 年代的背投电视谈起,讲述了背投显示技术和电视产业的演变。背投电视是利用投影电视技术,假借投影和反射原理,将屏幕和投影系统置于一体的电视显像系统,曾一度在中国市场受到热捧,甚至引发了 “背投将代替显像管” 的舆论热潮。但却最终没落。叶老师总结背投电视落伍的原因:液晶等技术带来的轻薄、低价的电视,背投电视的消失成为必然。国内也曾对背投技术进行研究,然而最终产业化失败。说明在产业化初期,过于追求卓越技术,可能影响快速产业化。而背投技术在今天仍有应用,具有不可取代的的优势,说明科学技术常常在新需求的驱使下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发展。

叶桂兰老师作报告

 

四位报告人结束报告后,现场听众发言提问。叶老师回答了 70 年代的背投电视如何来到中国的历程。甄老师就博物馆如何办成、自上而下的和时代的因素如何影响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人应努力做好手头能做的事、以及背投电视在防蓝光上的优势发表了看法,并回答了我馆王哲然老师关于如何调和博物馆建设中现代科学和历史展品的内在张力的问题,表示在大医学的背景下这是一个超越科技馆超越医学的话题,还有待探索实践。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的赵轲老师就大学博物馆的特殊性,科学器物的二阶段性作补充发言。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Picture4

论坛现场

赵轲老师作总结致辞

 

最后由赵轲老师总结致辞。赵轲老师回顾了往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的参会历程,评价了本次论坛的报告内容,展望科学博物馆事业的未来,并祝愿科学博物馆论坛越办越好。本届论坛至此圆满结束。

论坛回顾|第六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Picture5

参会人员合影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微信号已复制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