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

新闻报道 科博论坛Comments Off on 《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5,797Read

2023年11月7日星期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别公开讲座。讲座题目为《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报告人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专员林聪益。

《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Picture1

科博高级研究专员林聪益先生做报告

 

本次讲座聚焦水运仪象台复原中的核心问题——“翻斗-定斗”之争。

“翻斗”与“定斗”是两种枢轮复原方案,其区别在于:翻斗方案的受水壶可以独立于枢轮而转动,定斗方案的受水壶固定于枢轮之上无法自由转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约瑟(Joseph Needham)、康布里奇(John H. Combridge)和伯斯塔尔(Aubrey F. Burstall)就针对该问题展开过争论,结果是:翻斗方案在后世复原中占据上风,而定斗方案则连同其首位实践者伯斯塔尔一起被遗忘。

然而,在90年代以后,占据主流的翻斗方案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李志超、孙小淳、唐晓强等人以定斗方案制作了1/3大小的水运仪象台,再次把“翻斗-定斗”之争带入学界视野。

报告人首先回顾了“翻斗-定斗”之争的历史经过,肯定了唐晓强教授对枢轮结构所作的创新。报告人认为,如选择定斗方案,则该设计是应当被优先考虑的。

《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Picture2

科博馆员、水运仪象台复原课题组成员以及科学史系博士后等聆听报告

 

报告人随后表达对翻斗方案的支持,并对学界中存在翻斗的质疑作出了回应。目前对翻斗方案的质疑主要在于“受水壶的转轴在原书中没有被记载”。报告人对此作出了三点回复:

一.“没有文字记述”,从工程设计来说,就是多了一个自由度,即代表任何可行设计都可采用(翻斗和定斗都行,只要达到其功能即可)。

二.但从功能来说,受水壶就是一个振荡器(注:振荡器是均匀周期性运动的产生装置,擒纵机构是运动的控制机构,二者组成擒纵调速器。擒纵调速器靠震荡装置的周期运动,使擒纵机构保持精确与规律的间歇运动,从而实现调速作用),所以受水壶必须要动,而且是产生等时性周期运动。相关的原文记载有“枢衡、枢权各一,在天衡关舌上,正中为关轴于平水壶南北横桄上,为两颊以贯其轴,常使运动。首为格叉,西距枢轮受水壶,权随于衡东,随水壶虚实低昂。”

三.翻斗在计时精度和动力两方面优于定斗。从计时精度角度来说,在翻斗方案中,计时精度由受水壶、枢衡、平水壶等组成的秤漏装置决定。在定斗方案中,除以上部件外,枢轮、天柱、浑仪、浑象、昼夜机轮等之间的传动和摩擦都要被考虑进来。而就工程设计来说,计时精度的影响参数越少越好。

从动力角度来说,在定斗方案中,必须克服整个传动系统(尤其是枢轴、天柱、机轮轴、浑象极轴、浑仪极轴等转轴)的静摩擦力才能启动枢轮(枢轮是间歇运动)——也就是说启动定斗方案枢轮所需的力比翻斗方案大得多。然而,枢轮承担着向全台输出动力的重要功能。这一动力需求量很大,如果力更多地用于克服静摩擦力的话,就很难带动浑仪、浑象等各部件转动了。这一问题在不用现代轴承的时代更为突出。

在对比完两种方案在机械构造上的优劣之后,报告人着重强调了翻斗方案的历史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论翻斗还是定斗,都需要一个振荡器来产生均匀周期性运动。只不过定斗方案把整个枢轮都纳入振荡器结构之中,翻斗仅把单个受水壶纳入振荡器结构之中,是以后者才会在机械上具备前述提到的几个优点。但为什么把受水壶单独作为振荡器的翻斗结构更加合理呢?因为其枢衡机构与天池、平水壶形成了一个“定时秤漏装置”。“秤漏”是中国古代机械中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从“定时秤漏装置”的角度来解读枢轮结构,不仅符合水运仪象台的历史背景,更揭露出中国古代擒纵调速器的模式。报告人强调,必须要以擒纵调速器的功能这一角度来理解枢轮机构的构造和运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从机械和历史两个角度对比了翻斗定斗两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报告人以大量实验数据和影像资料等向观众介绍了自己所制作的1:1青铜枢轮模型的情况,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发现的两个问题:一是枢轮的动力可能不够,二是在翻斗过程中,水可能会溅到地面。

针对这两个问题,报告人在原有的翻斗方案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创新,认为原书中的“洪”并非一般学者所说的“成对木辐的合称”,而是“一种水斗的结构”。

报告人指出,“洪”的古意为“大水”,这暗示了“洪”实际上是用来积蓄大水、提升枢轮输出扭矩的。而原书对“洪”不着一字解释,这说明“洪”在该处的意思在古代是为人习知的。因此,可以根据传统水车结构和“如何夹持受水壶的需求”来设计“洪”,“洪”的大小可以根据整个系统的动力需求来加以调整。

具体而言,新方案的受水壶在翻转后,水流入枢轮上的“洪”内,而不是像传统翻斗方案那样被直接倒入退水壶。这既增加了枢轮的动力,也让水不至于流到地面。

报告人将新方案总结为“枢轮同时具有定斗和翻斗的特征,作动相关联,但功能各异,各司其职”。“定斗”意指“洪”固定在枢轮上,枢轮因而得以成为一“动力水轮”。“翻斗”意指受水壶可以独立于枢轮而转动,枢轮可以被看作一擒纵调速器。

最后,报告人介绍了新方案“洪”概念的一个应用——“天圆地方-观象授时装置”。

《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Picture3

参会人员就报告展开讨论。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吴国盛老师认为,报告人从机械角度清楚地分析了两种方案的优劣;并且,将动力功能和擒纵功能分开考虑,是新方案的一个重要创新。游战洪老师高度评价了报告人关于“洪”的分析,认为对关键术语的考证是复原中的一大关键。王哲然老师从《新仪象法要》原文“每受水一壶过,水落入退水壶”出发,提出了对报告人结论的一点疑问。徐思源同学认为,报告人已从机械学和历史背景出发,充分论证了翻斗成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新方案对“洪”的解读还可以进一步商榷;在复原中,“天梯”传动系统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方向。

《水运仪象台的复原问题–在翻斗与定斗争议之外》专题讲座在科博举行-Picture4

集体合影

 

【供稿:研究部;审核:王哲然】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制造的三五牌座钟一座、1965年由协昌缝纫机厂制造的无敌牌缝纫机一架和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101厂制造的海燕牌收音机一台。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