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新闻报道 科博论坛Comments Off on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3,034Read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1

科学博物馆论坛现场

科学博物馆论坛主持人张晓天

 

2023年10月31日上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展览开幕式暨科学博物馆论坛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刘年凯、国家自然博物馆赵妍、独立策展人朱达一分别围绕科学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等方向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并进行互动交流。论坛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张晓天主持。来自清华大学院系部处的部分师生以及波兰驻华大使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文学行业、博物馆学界、科学传播领域的代表六十余人聆听了报告。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2

主讲人:刘年凯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刘年凯作了题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基本情况,这些展览跨越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主题覆盖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关注文明交流和现实案例,在做到精确严谨的同时又不失哲学思辨与人文情怀。刘年凯指出,线上展览是博物馆展览史上的变革。展览的形式从线下走向交互式网页或“2.5D”展厅,关键一环是展览的内容设计。此外,借助线上展览平台,线上展览可以作为一种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最后,刘年凯针对科学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的线上展览作了展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沟通合作,会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大的希望与福祉。线上展览以其便利、高效、节约的优势,可以为未来的科学博物馆在国际合作方面提供强大助力。”

主讲人:赵妍

 

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馆员赵妍作了题为“自然博物馆科研与科普的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近年来,国家各单位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科学研究及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赵妍认为,博物馆在发展过程当中,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收集以物为主的藏品”到“挖掘藏品价值服务社会发展”发生了转变,自然博物馆收藏研究与展示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推动其目标的实现。

赵妍同时指出,现阶段科研科普的结合仍然面临一些实践层面的困境,包括科学研究的深度在科普活动当中没能够充分体现、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普化过程中转化度不够、科学研究特色体现不足等。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都是由于科研与科普的目标路径不同,且双方人员缺少交流等因素导致的。赵妍从打破壁垒、有机融合与创新实践三个步骤提出了解决之道,并且对科研科普融合推动自然博物馆创新发展充满信心,融合了科学研究的科普活动既可以在内容上展示出一定的深度,也能让博物馆的研究氛围和特色通过科普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3

主讲人:朱达一

 

独立策展人、Merak Cosmos 创始人朱达一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及上海科技馆,目前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天文馆专委会执委。他策划设计过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天文”及“海洋灾害”展厅、澳门科学馆“观星者”展厅、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上海天文博物馆常设展更新改造、“星空之境”天文主题国际巡展、上海天文馆展陈大纲规划设计等,翻译了《行星》、《自然原力》、《透过哈勃看宇宙》等书籍。

在论坛现场,朱达一作了题为“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佘山天文博物馆改造”的报告。朱达一结合上海佘山天文台改建和策展的具体案例,分享了新的科学展览在这座历经120年的天文台内的科学故事、展览改造过程中的别样经历以及科学展览策划中的艺术思想和策展理念。他认为,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科学历史内容的简单表达,还要尽可能还原建筑空间,考虑展览内容、呈现方式、观众反馈等众多因素。

朱达一重点分享了改造佘山天文台中近似“寻宝”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他和团队发掘、修复了很多文物,考察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并将之融进展览的图文内容与空间结构,以图文展示、模型呈现、情景复原、实物展品等多种方式,重现百年天文台的时空,呈现了其中的人与故事,希望以此引发观众对“科学研究是什么”“成功的科学研究需要什么”的思考。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4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5

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Picture6

现场观众听取科学博物馆论坛后展开热烈的讨论

 

 

【责编:尹菱;发言整理:盛星元;摄影:孙德利等;审核:范爱红】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制造的三五牌座钟一座、1965年由协昌缝纫机厂制造的无敌牌缝纫机一架和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101厂制造的海燕牌收音机一台。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