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馆员赵妍作了题为“自然博物馆科研与科普的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近年来,国家各单位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科学研究及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赵妍认为,博物馆在发展过程当中,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收集以物为主的藏品”到“挖掘藏品价值服务社会发展”发生了转变,自然博物馆收藏研究与展示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推动其目标的实现。
赵妍同时指出,现阶段科研科普的结合仍然面临一些实践层面的困境,包括科学研究的深度在科普活动当中没能够充分体现、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普化过程中转化度不够、科学研究特色体现不足等。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都是由于科研与科普的目标路径不同,且双方人员缺少交流等因素导致的。赵妍从打破壁垒、有机融合与创新实践三个步骤提出了解决之道,并且对科研科普融合推动自然博物馆创新发展充满信心,融合了科学研究的科普活动既可以在内容上展示出一定的深度,也能让博物馆的研究氛围和特色通过科普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
独立策展人、Merak Cosmos 创始人朱达一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及上海科技馆,目前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天文馆专委会执委。他策划设计过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天文”及“海洋灾害”展厅、澳门科学馆“观星者”展厅、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上海天文博物馆常设展更新改造、“星空之境”天文主题国际巡展、上海天文馆展陈大纲规划设计等,翻译了《行星》、《自然原力》、《透过哈勃看宇宙》等书籍。
在论坛现场,朱达一作了题为“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佘山天文博物馆改造”的报告。朱达一结合上海佘山天文台改建和策展的具体案例,分享了新的科学展览在这座历经120年的天文台内的科学故事、展览改造过程中的别样经历以及科学展览策划中的艺术思想和策展理念。他认为,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科学历史内容的简单表达,还要尽可能还原建筑空间,考虑展览内容、呈现方式、观众反馈等众多因素。
朱达一重点分享了改造佘山天文台中近似“寻宝”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他和团队发掘、修复了很多文物,考察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并将之融进展览的图文内容与空间结构,以图文展示、模型呈现、情景复原、实物展品等多种方式,重现百年天文台的时空,呈现了其中的人与故事,希望以此引发观众对“科学研究是什么”“成功的科学研究需要什么”的思考。
【责编:尹菱;发言整理:盛星元;摄影:孙德利等;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