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承办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五周年庆暨第五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数十家来自不同学校和机构的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上回顾了清华科学博物馆五年来的建设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国际科学史研究的物质转向:从关注科学思想、观念、科学家和社会制度向科学仪器史方向拓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仪器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新的思潮,清华科学博物馆希望携手国内外同行开展相关研究。
本次论坛由六个学术报告组成,分别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年凯老师和王哲然老师主持。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教授作了题为“新莽嘉量与刘歆圆率——对新莽量器设计与计算方法的再认识”的报告。他重点关注刘歆在新莽嘉量设计和研制时所采用的数学方法,他通过对各种新莽标准量器的铭文数据比较分析,并结合汉代的数学文献知识,对刘歆的设计与计算方法进行了复原研究,推定了刘歆的圆率值,还原出了他的主要设计思路与计算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闻博副教授作了题为“皇帝、诏书与地方行政:秦汉度量衡制颁行考”的报告。他结合文献与出土度量衡实物,重点对秦汉度量衡制度所见皇帝威权与诏书制作、度量衡制度与国家治理、地方行政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度量衡制度凸显了皇帝的威权,这一特征在秦代较两汉、新莽时期更为突出。他指出,平阙之制可溯至秦,更集中于秦二世时期。度量衡器区分标准器与实用器,在地方推行中材质、形制和结合方式多样,因用途需要还存在功能分类。度量衡在日常管理中,允许实用器存在一定误差,并注重完善检校制度。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游战洪老师作了题为“汉代弩机技术复原试验中的数据测量与性能验证”的报告,报告中,他通过对汉代弩机技术的复原和射箭试验,得到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对古代文献记载进行了重新验证,用当代技术手段肯定了汉代弩机的技术。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杨晓晨副研究馆员和刘瀛潞馆员作了“古代宫廷机械钟表修复研究中的几处科技史实例”的报告,报告介绍并探讨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组在古代宫廷机械钟表、八音盒、机械玩具等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几处与机械装配工艺发展、胶接工艺发展等相关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展开从文物实物研究中发现科学史的工作方法,并对在将来与机械文物实物调查研究相关的科学史研究方向作以讨论与展望。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承晟研究员作了题为“明清时期欧洲光学器具在中国的传播”的报告。他以眼镜、望远镜、显微镜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为案例,梳理了三种欧洲光学仪器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时人对西方光学器具的体验、反应与想象,以及对相应光学知识的理解,重点反思了中西方对待光学仪器的文化土壤差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张楠作了题为“制造星空:纪念光学天象仪诞生100周年”的报告。她以光学天象仪的诞生过程作为切入点,对其中所映现的“制造星空”的思想与实践历史进行了探讨分析。她认为1923年德国蔡司工厂生产的“光学——机械式天象仪”利用光学投影和人造穹顶,模拟初在星空背景下日月行星的运动及关系,实现了“天球仪”与“太阳系仪”的完美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造星空”。
学术报告环节后,参会人员在圆桌讨论环节就明清光学天文仪器在中国的境遇与社会生产力、秦汉弩机技术与战争、科技馆天象厅与数字化展示、古代动物胶与技术处理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最后,冯立昇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六场报告的讲座内容作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本次报告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给科学仪器史的研究和跨学科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科学博物馆(筹)、科学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