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

通知预告 行健不息 展览动态Comments Off on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4,997Read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1

行健不息

——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阶段。在这奋进的五年中,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涌现出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天机芯片及类脑计算系统”“基于一体化微纳卫星的分布式可重构遥感系统技术”“抗新型冠状病毒保护性抗体的研发”等一大批创新成果,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为了展示“十三五”期间清华大学科技创新成就,激励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科研院、技术转移研究院、科学博物馆(筹)共同举办“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8个参展项目全部来自2021年10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们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牢记初心,行健不息须自强!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2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3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4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5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6

展览现场图片集锦

 

展览名称: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展览时间:2022年3月5日—4月30日

                 周一至周日 9:00-17:00

开幕式时间:2022年3月9日13:30

主办方: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清华大学科研院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B203)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7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8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9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10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11

展览现场图片集锦

 

新型能源
  • NO.1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核研院牵头)、华能集团、中核集团
  • NO.2 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所)
基础物理
  • NO.3 清华大学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研究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河南启源研究院
  • NO.4 极深地下探寻宇宙奥秘的故事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物理系等)、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研院、多库兹爱吕尔大学(土耳其)、贝拿勒斯印度大学(印度)
生命健康
  • NO.5 抗新型冠状病毒保护性抗体的研发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学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腾盛华创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 NO.6 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分子结构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李兰娟院士课题组)
  • NO.7 3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NO.8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 NO.9 呼吸道多病毒(含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NO.10 触觉感知离子通道Piezo2的结构与机械门控机制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NO.11 面向临床全科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技术及基层辅诊平台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地学环境
  • NO.12 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地学系、环境学院)
  • NO.13 国产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C-Coupler成果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地学系)
  • NO.14 京津冀区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成套技术综合调控示范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 NO.15 区域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技术及应用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团队)
  • NO.16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冬奥专项
  • NO.17 人工剖面赛道类场馆新型建造、维护与运营技术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首奥置业有限公司、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张家口兴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安全
  • NO.18 车载移动式货物/车辆检查系统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成像创新团队)、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NO.19 油气管道金属损失及裂纹电磁控阵内检测器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电机系)
  • NO.20 城市生命线风险预警防控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工程物理系)
  • NO.21 公共安全成果集成与科学普及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馆
  • NO.22 履带式机器人侦检系统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南京布衣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控制
  • NO.23 光刻机气浮平面电机双工件台样机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华卓精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NO.24 基于一体化微纳卫星的分布式可重构遥感系统技术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智能微系统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 NO.25 跌落工况的专用磁悬浮轴承保护轴承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核研院)、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NO.26 化学机械抛光设备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NO.27 机器人智能感知与灵巧操作技术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信息科学
  • NO.28 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化操作系统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NO.29 THDX1861型信息处理与控制器件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NO.30 离子量子计算与量子存储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量子信息中心)
  • NO.31 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非线性地震模拟斩获国际超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地学系、计算机系)、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
  • NO.32 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天机芯片及类脑计算系统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
  • NO.33 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悟道”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项目团队: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悟道”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等
  • NO.34 “清华数为”工业物联网时序数据库管理系统IoTDB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 NO.35 自然人机交互关键技术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大学、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亮风台科技有限公司
化学化工
  • NO.36 以自主创新推动我国OLED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化学系)
  • NO.37生物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样品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工系)
  • NO.38 石化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能化平台
   项目团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自动化系)、清云智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伊墨
  摄影|孙德利 张彤

展览预告 | “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3月5日起面向观众开放-Picture12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通知预告

公告 | 科学博物馆五一假期展厅安排

  2024年“五一”假期将至,为满足广大观众假日观展需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放时间安排如下: 4月30日至5月5日展厅正常开放。校外观众可通过清华大学“行在清华”APP预约进校。 开放时间:9:00—16:30 团体预约:010-62799883、010-62780628 fah@tsinghua.edu.cn 展厅地点: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层(人文楼位于学堂路东侧,文科图书馆与三教之间) 年度大展“海外奇器”正在展出, 欢迎广大师生带上家人、好友来科博看展!
通知预告

公告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招聘博士后2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现依托科学史系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招收2名博士后,以组建学术攻关团队。 所需专业:科学技术史 合作导师:吴国盛 研究领域:中外科学仪器史;中国近现代科学史。 一、拟从事研究内容或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之(一):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史研究与复原,子课题包括但不限于:清华30年代物理实验室研究与复原,清华30年代化学实验室研究与复原,清华30年代生物实验室研究与复原,清华30年代工科实验室研究与复原,清华80年代教学实验室研究与复原等。 研究课题之(二):西方科学仪器史研究与复制,子课题包括但不限于:古希腊的技术发明研究与复原,西方天文仪器研究与复原,机械钟表史研究与复原,西方计算工具史研究与复原,蒸汽动力设备研究与复原,电磁学仪器与电气设备研究与复原等。 研究课题之(三):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研究与复制,子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天文仪器研究与复原,苏颂水运仪象台研究与复原,《天工开物》研究与相关器械复制等。 二、资格条件: 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 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优先。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进取的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工资待遇: 薪资、保险等按照国家和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 可申请清华博士后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 解决子女入园、入学。 推荐申请各类博士后支持计划,包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引进项目、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支持计划等。具体信息请查询清华大学博士后官网: http://postdoctor.tsinghua.edu.cn/ 四、申请材料: 本人简历。 学术成果材料,包括发表论文及收录情况、获奖情况、主要负责和参与课题情况等。 3.截止时间:2024年7月31日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孟老师 电话:13811411277 邮箱:mengjie1029@tsinghua.edu.cn 申请材料请发至联系人邮箱   【供稿:孟洁】
通知预告

科普讲座预告|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

讲座摘要 在这场讲座中,我们将探索人类历史上伟大科学家们的生平、成就和影响。从古代的阿基米德和伽利略,到现代的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些杰出的思想家们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对人类思维和理解的巨大推动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将深入探讨科学的本质和其在塑造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智慧和贡献,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科学财富。   讲座时间:4月20日(周六)9:00-9:45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蒙民伟人文楼B206) 面向受众:中小学生   主讲人简介 杨智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专员,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北理工工学博士,深耕科普领域十余年,与超百家科技馆、中小学等单位合作累计开展过200场次以上个人科普讲座及科学表演,主持设计编写各类科普课程累计200余节课,参与研发设计制作科普展品30余件,主持各类科普文章撰写100余篇,主持创作编排科普剧4部,其中科普剧《小帅的人工智能之旅》获得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优秀作品,个人科学课讲课视频曾在北京地铁和公交电视长期循环播放。   【供稿:王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