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中午,“天质自清华——来自月球的问候”展览开幕式在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清华大学首批月壤样品使用责任人、水利水电工程系崔一飞副教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冯鹏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年凯主持。
本次展览涉及清华大学多家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天文系、美术学院、科学史系和科学博物馆。展品既有18世纪的科技文物,也有反映月球研究进展的实物成果,所以这次展览将科学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是科学博物馆一次新的展览尝试。
崔一飞副教授讲解了月壤原位物理力学行为研究的研究意义与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和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申请借用我国嫦娥5号采集月壤岩屑样的经历。申请的月壤样品为清华大学首份,同时也是全国岩土工程学科首份,为开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研究团队希望基于真实月壤样品研究月壤原位本构模型及强度破坏准则,助力我国未来深层次探月任务。
冯鹏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在月壤钻取采集任务中的工作,其产品设计与试验验证为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壤钻取采集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0月,他与崔一飞副教授、机械工程系解国新副教授共同提出月球岩屑样品借用申请,目的之一就是在清华大学进行相关展示,让更多师生了解月面建造相关研究。冯鹏教授还介绍了他最近的科研成果,包括月面建造技术、激光烧结模拟月壤、微波烧结模拟月壤,以及月壤袋制备等。
方东平教授首先感谢科学博物馆对土木水利学院的支持。他提到土木工程是地球上人类生存生产的基本需求,希望在月球上第一个跟土木有关的工作是清华做的,这是追求工程创新方面很重要的一步。方东平教授提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科学的研究需要有长期储备,等工程有需求的时候再做可能为时已晚,所以需要做更超前一点的研究。方东平教授认为“天质自清华”展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开始,土木水利学院的新大楼即将建成,希望未来可以与科学博物馆能有更多的合作。
展览介绍
从古希腊神话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到诗仙太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张衡《灵宪》中的“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到伽利略凭借望远镜观测绘制出月球草图,从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到中国嫦娥工程“上青天揽明月”,人类对那似乎亘古长存的月亮寄予了特殊的情感,对她的认识也付出了不懈的探索。
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号在月球风暴洋东北角采集了约2千克月壤。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系联合研究团队的工作为月壤钻取采集任务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11月,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冯鹏、水利系副教授崔一飞、机械工程系郭丹、解国新合作研究团队获得月壤首份样品,已经展开研究,内容包括月壤原位物理力学行为及月面建造关键结构材料性能等研究。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校内多家单位,特推出“天质自清华——来自月球的问候”展览,展出月壤(13.1mg)、航天五院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感谢信、模拟月壤、嫦娥五号缩比模型、地球玄武岩标本、激光烧结模拟月壤、硅酸盐水泥月壤混凝土、硫磺月壤混凝土等实物,以及天文摄影作品和馆藏18世纪望远镜及19世纪月地运行仪。相信这两颗原始、质朴的月壤颗粒“暂住”科学博物馆的日子里,将为如画似曲的荷塘月色增添一份独特的科学之美。
责编|伊 墨
撰文|刘年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