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第六季上新

新闻报道 展览动态 珍品展柜Comments Off on 新展|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珍品柜第六季上新2,465Read
本季珍品柜主要展示了科博近期从海外定购的几件精美的望远镜与测绘仪器。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委托伽利略博物馆复制的伽利略望远镜,于2023年3月31日入藏,无疑将会成为未来永久馆舍的藏品亮点。伽利略望远镜的委托复制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科学革命中的仪器”复原收藏计划中的一项。

伽利略望远镜(复制品,序号1/2023)局部

       清华大学委托伽利略博物馆复制了一台伽利略望远镜,于近期入藏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此次委托得益于“科学革命中的仪器”复原收藏计划专项捐款,由1988级校友王晓滨先生于清华大学110周年之际捐赠。伽利略望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9年,当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受到荷兰发明的望远镜的启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类似的仪器。他以极高的技艺和创新精神,研制出了一种能将物体放大20倍的望远镜,这比当时的望远镜三倍的放大效果要好得多。正是借助这架望远镜,伽利略做出了改变我们对宇宙认识的革命性观测。比如,他发现了月球上的陨石坑和山脉,证明月球并非之前认为的完美光滑球体。

约瑟夫·卡萨特利制造的缩放绘图仪, 英国曼彻斯特,约1890年

       缩放绘图仪是一种机械联动装置,以基于平行四边形的方式连接,使得一支笔在勾勒一个图像时,另一支笔会产生相同的动作。缩放绘图仪通过这种机械连杆传递运动,可对工程图纸、地图等进行更小、更大或相同的复制。
      星盘(astrolabe)的字面含义为“取星者”(star-taker),是集观测、计算、计时、演示于一体的古典数学仪器,生动体现了地心宇宙论的基本图式。星盘的发明现已不可考,它所基于的球极投影方法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首部著作问世于公元4世纪的亚历山大城。星盘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发扬光大,后流行于拉丁欧洲,并于元代和明末两次传入中国,是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
       星盘作为古代天文仪器的重要代表,是本馆关注和收藏的重点。本次展览集中展示本馆近年收藏、定制、复原的代表性星盘,类型上涵盖了经典的平式星盘、适用各个纬度的通用星盘、用于行星位置计算的正位仪、作为天文机械钟前身的水银钟,等等。2022年本馆入藏一件17世纪的波斯星盘真品,也在本次展览上首次亮相。
      星盘的组成由正反两面构成,正面是镂空的可以转动的星网(rete)和纬盘(climate),以及可以转动的标尺(rule)。背面是可以转动的窥衡(alidade),以及刻在盘背面的各种刻度。
星盘的基础用法是测定高度角。将星盘垂直悬挂,透过背面的窥衡,望见星星,此时窥衡于刻度的交点即星星的地平纬度。利用星体的高度角可以得知当前时间,设置好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旋转至观测到的地平纬圈上,令两者交于一点;再利用标尺将此点与北天极的联线延伸至时圈,其交点即指示出观测的时刻。

星盘拆解图

       一般的平式星盘需要根据当地纬度选用不同的纬度盘。通用星盘(Universal Astrolabe)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纬度,历史上的通用星盘有两种:扎卡里式通用星盘、罗哈斯式通用星盘。通用星盘的主要用途是天文坐标的转换,例如赤道和黄道坐标之间的转换。

扎卡里式通用星盘(左)、罗哈斯式通用星盘(右)

         历史上星盘非但传入中国,而且两次传入。本馆展出历史上中文星盘著作的代表《浑盖通宪图说》、《简平仪说》的复制品。

《浑盖通宪图说》四库全书抄本(左)、《浑盖通宪图说》守山阁刻本(中)、《简平仪说》四库全书抄本(右)

【责编|伊墨;供稿|刘佳妮 杨啸;摄影 | 刘佳妮 杨啸 张彤】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
新闻报道

开学季微访谈@沈阳|硅基文明的第一代原住民如何走入未来?沈阳教授有话对你说

编前话       从2022年11月30号ChatGPT 3.5发布之日开始,人类就永远进入到了人机共生的时代。2024级新生作为硅基文明的第一代原住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对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提出了要求。为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24开学季微访谈栏目特别对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老师进行了采访。沈阳教授不仅对历史之变做出响应并对未来做了预判,同时也持经权变,对真善美的生命原则表达了不变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