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参加清华大学第4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

新闻报道 公教活动Comments Off on 科博参加清华大学第4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570Read

2024年4⽉27-28⽇,清华大学第41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在北体育馆室外篮球场(陈明游泳馆南侧)举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参与了本次展览。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展位位于场馆中心的互动区,占互动区近一半面积,是科博参与“挑战杯”历届以来展位面积最大的一次。本届“挑战杯”科技展,我馆不仅挑选出五件既具备科学性也具备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复原作品,还展出了诸多件文创作品。其中,五件复原作品分别为清宫天地仪模型、莱布尼茨计算器模型、达芬奇螺旋飞行器模型、安提凯希拉装置模型和记里鼓车模型,涵盖天文仪器、计算仪器、机械仪器等领域,这些模型主要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学生课外实践作品和科博团队复原作品。

在为期两天的展出中,吸引了上千名师生、校友的参观与互动。早上九点开展至下午五点闭展,络绎不绝的返校校友在科博展位参与互动,科博的老师与志愿者为校友讲解模型的历史故事、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解答了许多有关展品和科博的相关问题,发放科博宣传资料。很多带有小孩子的校友在互动中,与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既学到了知识又收获了快乐。在参观与互动过程中,许多观众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参观过或多次参观过了我馆,表示展览非常精彩,并表达了对新馆建设的期待。

4月28日上午举办本届“挑战杯”科展开幕式,开幕式后,校领导参观科展。李路明校长来到科博展位,听取了吴国盛馆长对科博的介绍并亲切交谈。在交流中李校长表达了对科博自建馆以来工作的肯定,还为我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尤其希望科博能进一步收藏并展示历届“挑战杯”的获奖作品。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不仅让更多的校友了解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六年来在藏品收藏、复原研究和新馆筹备等情况,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作用。同时,对于我馆而言,在与观众的交流中也得知了校友们对于科博已不再陌生,并对科博展览给予了很高评价,这说明我馆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校友们极大的认可。

科博参加清华大学第4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

图1 李路明校长(左一)在科博展位与吴国盛馆长(右一)亲切交谈

图2 科博展位工作人员合影 (从左至右:刘元兴、张万辉、刘佳妮、王玥涵)

图3 刘元兴老师给观众发放科博宣传资料

图4 志愿者为观众讲解计里鼓车的工作原理

图5 指导观众操作莱布尼茨计算器模型

图6 为观众讲解莱布尼兹计算器模型和安提凯希拉装置模型

 

撰文:刘元兴   审核:范爱红

图片:范爱红、刘佳妮、王玥涵、王京、刘元兴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赵振江副研究员向我馆捐赠数学研究资料及书信、手记

2024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赵振江副研究员向我馆捐赠数件/套数学研究资料及书信、手记。此套研究材料包括一本印有“京师大学堂”图章、出版于1898年的《圆锥曲线》,一套出版于1903年的《形学备旨》(卷一至卷十),作者Niccolò Guicciardini教授签名的《阅读原理:从 1687 年到 1736 年关于牛顿自然哲学数学方法的争论》(Reading the Principia: The Debate on Newton's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Natural Philosophy from 1687 to 1736)、《艾萨克·牛顿论数学的确定性与方法》(Isaac Newton on Mathematical Certainty and Method)。 此外,赵振江副研究员还捐赠了他与R.S.Westfall教授、剑桥大学出版社、Hans Wuβing教授、王元院士、阎康年教授的写给他的全部书信,以及翻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注解和纪实手记。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向我馆捐赠科学仪器

2024年6月24日,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我馆捐赠两台科学仪器,分别为1990年生产的QGS-08型非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1996年生产的BFS2100型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分析仪器厂引进德国制造工艺及生产线,开发了QGS-08型非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该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不仅满足了工业自动化及环境保护监测的需求,一些关键部件还返销德国。目前,该型号产品仍在不断迭代生产,几十年来共生产数万台,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及环境保护监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分析仪器厂开发了BFS2100型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分析物质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师生集体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24年6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组织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科学史系师生与科学博物馆馆员近30人参加活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今年5月30日正式开馆,该馆设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大楼内,首展共包括1个主展览和5个专题展,总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在去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途中,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重要回信精神。范爱红书记介绍了回信的内容,传达了学校党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要求,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指出作为清华大学教师要努力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到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接待了来访师生,对大家前来观展表示欢迎。在传播规划处副处长李朝晖的带领下,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该展览以时间顺序展开,呈现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珍贵史料,包括他们的手稿、证书和随身工具等展品。在讲解老师的介绍下,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我国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历程,他们胸怀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奋斗终身。   随后,参观师生前往观看“中华科技文明展(序)”影片,该影片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来灿烂的科技文明。在炫酷的视觉特效中,影片带着回溯了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到近现代科学家们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的情怀,再到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随后,师生们又自行参观了“许身国威壮河山——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编纂史展览”和“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5个专题展览。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作为“两弹元勋”,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展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天仍需要我们传承和学习,展览生动地呈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科学报国的人生,激发了参观者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本次参观活动受到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热情接待。观展之后,师生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演播大厅和报告厅等馆舍场所。双方领导也就科技传播、科学史研究、博物馆展览等方面进行了简短交流,并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加强合作。   活动结束后,参观馆员纷纷表示,作为科学史和科学博物馆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始终关心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撰稿:刘骁;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