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及《论教育》一书精神,加深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学习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24年10月17日下午,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党支部、人文硕42党支部、人文硕31党支部与核研院101室党支部联合举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200号’光荣传统”主题党日活动,科学史系师生及科学博物馆馆员和志愿者近60人一道前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昌平科研基地(200号)。 学习活动从核研院观景台参观开始。全体人员登上核研院观景台,俯瞰“200”号基地全貌,认真聆听核研院101室党支部书记陈晓明讲述“200号”基地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一群平均年龄仅为23岁半的清华年轻人,在北京远郊的昌平县虎峪村荒原之上,建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实现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诺言。正是在这片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土地上,我国真正意义上自主设计、建造并调试运行的第一座核反应堆落成且一次成功启动。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清华师生秉持“为民造福、为国争光、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精神,不辞辛苦、不计回报,为我国掌握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技术和我国核能事业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观景之后,来自四个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与参会群众于核研院教学楼第五会议室开展集体学习,本次集体学习由核研院101室党支部书记陈晓明主持。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同志主讲党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范老师首先带领各位党员同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学习中强调,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们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来自教育行业的力量。随后,范老师带领各位党员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重温之中联系实际问题,深化思想体会。最后,范老师结合相关视频,简要介绍《论教育》一书的基本内容,号召各位党员认真研读、学习。 核研院老领导王革华研究员做“‘200号’的历史、现状及‘200号’精神”主题学习报告。王老师介绍,核研院的发展目标是“以核为主要特色,以核能和新能源为主要研究领域,跨学科、综合性、战略性的世界一流研究院”。核研院是校领导主动请缨、全院师生艰苦创业的产物,以爱国奉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初心。几十年来,核研院先后达成多项重要成就,包括1964年建成的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反应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世界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5MW低温核供热实验堆、进军核能安全这个世界性难题并实现核能固有安全——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等。几十年间,核研院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核研院道路”,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在我国的核能发展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随后,与会师生就“200号”精神展开交流座谈。人文学院党委委员王巍老师、科学史系博士生杜明禹、科学博物馆志愿者王燕斌等在科研组织、核安全、科学传播等方面和核研院老师进行了交流,在座党员围绕参观核研院基地的感悟,并联系“两弹一星”精神进行了发言互动。 集体学习之后,各位党员在核研院老师的带领下参观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深入了解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设计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它在固有安全领域的突破。核研院老师还为党员们介绍了其核心关键技术——耐高温全陶瓷包覆颗粒燃料元件。通过参观,各位党员更加具象化地体会到该实验堆在占据世界核能安全领域制高点上的意义,也学到了很多基本的核科学知识。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论教育》一书中的重要论述,使党员师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意义,增强对“200号”精神的理解。通过本期主题党日活动,大家不仅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各位党员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矢志科技强国的初心使命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传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教育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撰稿:李鑫 审核:范爱红,陈晓明,刘骁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