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

新闻报道 神机妙算 展览动态Comments Off on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6,437Read

“今天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也不一定让人联想到‘计算’。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深嵌入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图景的数字化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已经或即将启幕......”

摘自“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结语

一千五百多年前,祖冲之利用算筹夜以继日地计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计算如此复杂,所需要的算筹极多,如果在过程中稍有差错,哪怕只是一阵风将其中一根算筹吹移了位置,就要推翻重来。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图源网络)

想象当时的场景,再看看今天——由超级计算机计算出的圆周率已精确到几十万亿位小数,若打印在A4纸上,将高达五六百米,一个人朗读一辈子也读不完。不仅祖冲之要感叹,连我们也会惊讶于时代发展的速度。

然而,在计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算筹还只是块亮眼的鹅卵石,在这期间,古代南美印加人用羊驼毛或骆马毛编成有各种结的彩色绳子,欧洲人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99的数字。往后看,风再也吹不动黄花梨木算盘上的肥厚算珠;英国海关官员埃弗拉德发明计算尺来测量船上的酒桶;国产飞鱼牌手摇计算器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计算一次弹道轨迹需耗时2个月,不知道摇得多少研究人员手疼……

但是看看今天的扫地机器人,再和不小心召唤出来的Siri聊个天,你还会联想到“计算”吗?对“计算”的遗忘,恰恰意味着它的新发展:我们正从“万物皆可计算”的过去,走入“万物皆是计算”的未来。计算,它无处不在。

这正是“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想要呈现的一切。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2

展览现场

 

器物之美

经过九个月的准备,9月24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和合肥子木园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九字班的张为在《技术通史》课程上通过授课老师了解到这场展览。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走完了这段微缩的历史进程。

“运筹”、“机巧”、“掣电”,三个从古籍里跳出来的词语作为单元标题,将计算历史划分为三部分。

计算思想发源的古代,器具还未成型,像是结绳记数、能掐会算、运筹帷幄的故事,对我们而言只是遥远的想象。

伴随着清脆和谐的齿轮运转,计算史近代的大门缓缓打开,金属的光泽令人眼前一亮。当讲解员把一个名为“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的木盒子提起来转了一圈后,张为的脑海中立刻出现“精巧”这个词。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3

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

“精巧”似乎是个与近现代机械紧密相连的词。但事实上,这个由超过30个铜制齿轮、曲柄和刻度盘组成的“盒子”,出现在一艘沉没了两千年的古希腊古船残骸中,目前被认定于公元前2世纪制成。“很难想象那个时代能造出这样的东西。”张为说。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4

安提凯希拉装置(复制品)在展览现场

这件复制品来自古希腊技术博物馆,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捐赠。展品正面是标有365天的圆形刻度盘,除此之外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周期等五个刻度盘。转动侧方手柄,当指针指向一个日期,其余的装置便会显示出相应的月历、气象等信息。

有研究人员认为“安提凯希拉装置”不仅是一个日历,还可以计算天文周期、推测日食月食、显示出星座的起落和行星的位置,堪称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天文“计算机”。最巧妙的是,这个可运算的日历,每四年还包括一个闰年。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5

开幕式上,馆长吴国盛为嘉宾做展览介绍

三个单元中,吴国盛最喜欢“机巧”,即机械部分:“原理容易理解,能看到器具里面的构造,造型也漂亮。而电子计算机你并不理解它,搞不清楚里面怎么运作的,只能看见一个壳子。”

进入最后一个单元“掣电”,颜色登时变得黯淡而冷静,一个个灰色的壳子里装着电子大脑,计算机正试图与人类智慧竞争。

最早服务于原子弹制造的计算机,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被用来播放电影、音乐、游戏以打发时间,它对人类生活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全面入侵”。

可以说,吴国盛是现代家用计算机的第一批用户。1990年,单位的同事自己组装起一台台式计算机,他花了一千块钱的巨款买了一个硬盘,容量是10兆。接下来的30年间,他使用过英特尔公司的286、386电脑,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由台湾宏基出产,然后是索尼、苹果,前前后后十几台电脑,如果摆在一起甚至可以举办一场家用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微型展览了。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6

展厅第三单元“掣电”中部分展柜

“神机妙算”是继去年“百年器象”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策划推出的第二个大型展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开启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建成了500平米的库房,收集了近四千件藏品。它将是清华大学筹建的中国第一座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永久场馆将坐落于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之间,与艺术博物馆并列成为清华园科学与艺术的两个殿堂。

本次展览的推出,源自去年10月吴国盛参观合肥民间子木园博物馆时冒出的灵感。子木园中的计算机馆是我国第一家集展示、教育、互动为一体的专业陈列馆。在后来“神机妙算”展出的80余件展品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子木园。之后的三个月间,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策展人司宏伟三次访问子木园,进行展品调研,于今年1月15日做了可行性报告。

受到经费、场地、疫情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展览筹备工作时断时续,开幕时间几度延期。与几百米之外、一个展厅面积就有800平方米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及几个展柜就价值10万块的故宫博物院相比,最终呈现的这场展览占地仅300平方米、耗资30余万,看起来更像是科学博物馆正式建成前推出的一场小小预演。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7

策展团队研讨展品展示方案

9个月的时间里,策展人司宏伟暂时停止了一切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策展中,展览大纲六度推翻重写,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蒋澈、王哲然等人也为展览大纲提供学术支持。扫一扫每件展品下方的二维码,会看到大约五百字的介绍,全是由司宏伟和同事们对中外文献进行全面检索、逐一翻译、反复提炼的结果。

除了计算器具实物藏品展示,还有由王哲然带领的团队制作的复原性质的展品,以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在馆长吴国盛和总顾问杨玲的统筹下,几次比稿确定展陈设计公司,为展品提供了最佳的呈现方式……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8

科学博物馆团队合影

 

展品之源

展览开幕前三日,载着展品的大车到达了北京城外。由于运输异常顺利,展厅也提前装修完成,原本计划晚上12点到达的车在下午2点就到了。按照北京市规定,大车要在晚上10点以后才能进城。通行证来不及办理了,难道这十多个小时要让这些珍贵的宝贝在城外转圈?

出于安全考虑,司宏伟和同事刘年凯紧急与展品运输公司的老板、驾驶员取得联系。两点多钟,罚了100元钱,扣了3分——这辆车违章进城了。

这是路上发生的一件轶事,而整个“展品出门”的情景,则令人心惊肉跳。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9

藏品部刘年凯清点展品

9月17日,司宏伟一行人到达合肥接展品的时候,意料之外下了大雨。子木园博物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车进不去,只能人工将展品包装后冒雨搬出去。

在此之前,经过调研、数次开会讨论确定的文物运输公司已经为每件器具量身定制了箱子和泡沫板。他们将展品层层包装起来,纸箱包完再放进木箱,小箱装完再放进大箱,每层都有特殊的防碰撞保护。负责运输的大货车内部恒温恒湿,有完整的减震系统。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0

展品搬运、运输

每个人冒着雨来来回回将展品小心翼翼送上车,上锁。司宏伟亲自写上封条,小心翼翼地拔下锁匙。惊心动魄的运输之旅才刚刚开始。

抛开人类文明发展史不谈,光是对于子木园的人来说,这几十件老旧的计算机已是无价之宝。运输公司以对待青花瓷、青铜器等国家一级文物的标准来设计方案,两天一夜的运输,过夜时车停在山东博物馆戒备森严的大院里,生怕出一点问题。

运输团队中有位郭师傅在搬运展品时淋了雨,再经两天两夜的开车、保障安全等高度紧张的工作,发了高烧,在进校园时因为体温达到37度而差点被拦门外。郭师傅一直坚持到展品安全抵达展厅,在布展前夕才请求紧急换人,让在场所有人都十分感动。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1

布展现场

在预留的三天调整时间里,他们根据展品实物的尺寸和重量对展厅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直到9月24日开幕式的凌晨,一切就绪。关门,上锁,设防,司宏伟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2

展览现场将展品做了场景化的展示

几件可互动的复原品可以说是“明星展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说道:“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而器具复原,又是另一番滋味。

类似今天出租车的打表,古时有里程计,用来测量走过的距离。根据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达芬奇在《大西洋写本》中的草图和描述,复原团队制作了互动复原品。车轮运动两周,带动水平大轮盘运动一齿。大轮盘内盛有许多小圆石子,轮盘每运动一格,一个圆石就落入下面的小盒。通过听声音或数石子的方式,便可判断里程计走过了多少里。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3

记里鼓车(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制)

中国古代类似的装置,被称为记里鼓车,同样可以自动报知里程。记里鼓车每行一里,木人击鼓;每行十里,木人击镯。

复原工作异常艰辛,这些器具往往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复原团队只能在文献中寻找线索。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史料,王哲然认为:“要把所有的资料都拿到,文献要全要齐,不能有遗漏,书上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做,一字一句地去推敲。”他们将达芬奇的手稿翻译成中文,将机械原理一点点抠出来研究。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4

复原展品组装的工作现场,图左为王哲然

除了搞清仪器本身的科学原理,制造工艺也是复原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属于工匠知识,相关的资料很难找到。以选用木料为例,选什么样的料子好,如何让模型不易变形,怎么样做出古朴的历史感,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内容。复原团队用很多材料做了试验,最后选定了顶级的黑胡桃木。

里程计中使用的蜗轮蜗杆结构非常复杂,无法使用数控机床直接加工,只能手工一点点加工出来。为此,复原团队先用便宜的材料制作了一比一的模型小样,让更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对着做出来。

由于加工零件中有很多异型件,以至于在加工其中一件模型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5

复原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存在着技术困难,团队成员常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制作记里鼓车时,工期将近,而击鼓击镯的两个小木人始终找不到制作方案。当时,王哲然恰好去苏州古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调研,看到那里也正在做记里鼓车,便向他们借了两个小木人,从而解决了难题。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6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一台机柜运到展厅

无独有偶,展览走到尽头,最后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家伙——“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一台机柜,也是借来的。

2010年11月14日,“天河一号”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勇夺第一。当时研究团队中的解放军上尉司宏伟负责“天河一号”的押运任务,将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140个机柜拆开,装车,运往天津投入正式运行。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7

策展人司宏伟曾经参与了“天河一号”研制工作

在准备最后一件展品时,司宏伟希望这是件能让人感到震撼的重磅展品。“如果将一台1999年的苹果iBook作为收尾,既不够特别,又是外国产品,多少有点遗憾。”他想,能不能将他的老朋友接过来呢?

后来司宏伟去拜访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主任刘光明少将——他从前的同事、恩师和老领导。对方很支持,当即答应下来,提供了一台机柜和一块通信主板,为展览做了一个精彩的收尾。

 

图灵之火

展览开幕当日,除了同期举办的第二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的与会学者,参观人次达百人,在第二天举行的线上云导览中,直播间人数超过50万。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8

9月25日直播导览现场,从左往右为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朋朋哥哥、馆长吴国盛、博物馆专家祁庆国

直播中,主持人朋朋哥哥调侃:“我一直在调动自己毕生的数学知识。”馆长吴国盛则认为这场兼具学术与科普的科学史展览并不存在所谓的“门槛”:“理科生可以看原理和机巧,文科生可以看历史和美,科学艺术是一家人。”

直播结束后,吴国盛馆长问工作人员,今天来了多少人?

工作人员回答上午来了好几个。

他点头道:“每天都来几个人,我们展览八个月,也能福利全校师生。”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19

志愿者讲解组和策展团队合影

展厅里有几个人正在安静地观察和欣赏,有家长带着小孩子,低声细语的声音在科学的长廊里穿梭。当年邓小平做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重要指示时,现场进行编程演示的中学生李劲,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成为享誉全球的顶尖计算机技术专家。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20

观展小观众留言

将我们带入这样一个计算速度如风驰电掣般时代的人物当中,有一位女性功不可没。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阿达·洛芙莱斯是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她容貌美丽,才华过人,曾自信地说,“That brain of min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mortal, as time will show.(时间会证明我的智慧不朽于世)”

她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出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而她的好友巴比奇发明了分析机——人类机械计算史上的巅峰之作,早期电子计算机的雏形。两人一起将世界推向前所未有的时代,就像“掣电”单元的序言中所写:从此计算不再只是算术,而是智能活动;计算机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能。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21

展览现场,展板中的肖像左为巴比奇、 右为阿达·洛芙莱斯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小平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图灵之火》的报告,他指出展览的一个遗憾:计算器具是载体,承载的是计算思想,器具是有形的,而思想是无形的,难以被展示。

一场器物的展览纵然能将计算历史的脉络简单呈现,内在流淌的计算思想与审美仍需要个人的体悟。图灵的思想之火,开辟了人类的新时代,正如下面一首小诗所体现的那样,科技与人文浪漫地交织,这一把火,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黑夜,也点燃了无数的梦。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22

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现场

 

高山人的梦

存在还在说话的自然的秘密

这不轻的时间去了

飞在我的梦中

 

用什么大力止住了高山湍流的

发现了光明的自然的美景

走进梦中好梦的黑夜

我在世界你也是在梦外

——《走进梦中的黑夜》

(选自微软小冰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编辑:伊   墨

记者:韩瑞瑞

视频:孙依然

媒体报道 | 清新时报:当清华大学人文楼里燃起图灵之火-Picture23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特稿 | 同心筑梦 共建科博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六年来公益捐赠记事

  满怀清华心,共筑两岸情 正值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六周年馆庆之际,台湾长兴集团创始人、清华大学名誉校董高英士先生,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慷慨捐赠,支持科学博物馆“镇馆之宝”——水运仪象台等比例全功能复原研发项目。高英士先生的善举将为科学博物馆的筹备与馆藏建设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高英士先生,生于1924年,祖籍台湾省台南市,上海震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作为一名实干兴邦的企业家,高英士先生辛勤深耕化工产业数十载,致力于全球化学原料进口及制成品输出业务,始终把“技术开发与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英士先生也是一位情谊深厚的慈善家。自上世纪90年代始,高英士先生与清华大学达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学校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和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与了鼎力支持。从英士楼到艺博英士珍藏展,从“清华之友-长兴奖学金”“清华之友-高英士奖学金”再到“清华之友-承宪康纪念奖学金”,高英士先生对清华的关怀与支持浸润在清华校园的方方面面。就是这样一位期颐老人,心系国家,身体力行地回馈社会,为教育和文化公益事业助力赋能。 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高英士先生曾这样评价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博物馆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层次及正向思考的价值,因此博物馆的设立对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以展现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历史成就,激励科技创新、促进科学传播为使命,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这与高英士先生所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欣闻科学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后,高英士先生很高兴地答应捐助科学博物馆水运仪象台复原研发项目。   水运仪象台等比例全功能复原项目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重点建设项目,复原品将放置在科学博物馆未来场馆的核心区域,成为“镇馆之宝”。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耗资最多、机械技术含量最高的单体科技制品的巅峰之作,综合体现出古代中国在天文仪器、机械制造和冶金技术等领域的最高成就,具有科学史、技术史、制度史、建筑史的研究价值。 同时,水运仪象台与清华大学具有深厚的渊缘。20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时任第一副校长、中国机械学科和机械史学科的开创者刘仙洲教授(1890-1975)以《新仪象法要》为蓝本对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及其若干技术性细节提出了构想。2010年左右,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唐晓强教授对水运仪象台关键机械(水轮擒纵机构)进行了突破性重建,成功研制出1:3尺寸的样品,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在此基础上,科学博物馆将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旨在实现水运仪象台枢轮机构、报时系统、浑仪和浑象全功能、全天候无故障连续运行的创新与突破。通过这台仪器,观众能够充分理解中国古人利用浑仪、浑象、漏刻等仪器进行天文观测、演示的方式,理解古代的计时方式,了解水车等生产实践工具的原理、应用等。观众亦可通过室外金字塔型的玻璃窗窥见水运仪象台雄伟的体量和令人震憾的运演过程。   为了完成此项重任,科学博物馆还特别邀请到原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特聘教授兼古机械研究中心主任林聪益教授主持水运仪象台复原研发项目。除了台湾高英士先生的捐助,水运仪象台复原研发项目此前还曾获得过唐仲英基金会、清华大学1999级本科校友的捐助。该项目预计在3年内完成整体复原工作。   星光汇聚  共谱华章 科学博物馆筹备队伍,薪火赓续,奋楫笃行。六年来,每一位科博人秉炽热之心聚焦收藏、研究、展陈、公教、传播事业,全方面镌刻科博的璀璨科学蓝图。 伟大之博物馆,必有伟大之馆藏。科学历史藏品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在学校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科学博物馆馆藏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450平米展厅、537平米库房,通过“收、买、造”多种途径充实、积累了6500余件古今中外的科学藏品,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愿景持续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清华校友、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公益组织构成的团结紧密且涉足多领域、多学科、多行业并日益壮大的科博捐赠网络。   六年间,众多像高英士先生一样满怀科学热忱的清华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相聚科学博物馆,倾囊相授。 从邓锋、利青校友代表的深圳市汇爱公益基金会,到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校友设立的“恰逢柒时”科学博物馆发展支持项目、 1999级本科校友设立的“久久同心”科学博物馆发展支持项目、1989级本科校友设立的“八纮格致,九转功成” 科学博物馆发展支持项目; 从唐仲英基金会对“达·芬奇机械发明的复原研究项目”“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的大力支持,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博物致理,共建科博——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藏建设”筹款项目; 从王晓滨校友捐赠推动“科学革命中的仪器”复原收藏,到清华校友王裔澄、袁桅、郑培敏、罗茁、陈克棉、孙玉文、张晓娜、阙里、李如心,我国已故哲学家、美学家叶秀山,投资人周航、李艳洁、Austral,资产管理人田江川、杨海燕、段苏函、吴兆光,高山书院肖盾、吕永超,清华教工曹敏丽、张鑫蕊、姚夏涵,以及杨怀越、杨怀超、杨怀谦三兄弟,杨光、杨淇奥祖孙俩,金勤献、刘自敏、金梦笛一家,杨华、杨珍晖夫妇,龚超、王梦之夫妇等,他们都在支持科博的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挚感谢每一位捐赠者,您的每一笔捐款、每一件捐赠藏品,都使我们有幸透过时间的长度与空间的厚度,再次抚触科学器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器物蕴藏的科学力量。您对科学的热忱也将同这一件件器物载入科博建设历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博物馆永久馆址已经破土动工,竣工在望。尽管科学博物馆的各项筹备工作已有实质性成效,但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面临资金、藏品等方面的种种困难,亟需来自社会各界的持续支持与帮助。 目前,随着科学博物馆筹备工作及永久馆舍建造的不断推进,科学博物馆也将持续开展并推进巴比奇差分机一号、唐迪钟、奥瑞仪、哈里森航海钟、焦耳桨轮实验装置、牛顿反射式望远镜、胡克复合显微镜等大型科学仪器购置/复原计划以及16-18世纪欧洲古天文仪器的复原项目、中国古代水力天文钟的复原项目、元代郭守敬的观象授时仪器复原项目等,以期进一步丰富科学博物馆收藏、研究、展陈等核心功能。 在此,全体科博人呼吁各位关心、热爱并支持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能与我们同心筑梦,共绘未来世界科学文化新华章,科学博物馆将以多种方式彰显、回报捐赠者的善举。 捐赠联系人:范老师 电话:010-62780628,13522892748 邮箱:fah@tsinghua.edu.cn   科学器物带着我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 汇入科学文明的长河中, 这份深情也将会同器物一样 在眼波流转中染上岁月的斑驳, 但科博会为您的真诚与付出记载与定格。 蓦然回首时, 您终将会撩拨起对科学悸动的那份回忆。   责编|伊墨 文字|张泽明 审核 | 范爱红 鸣谢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筹)教职工赴故宫观展

2024年4月23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带队,系馆教职工一行二十余人赴故宫博物院参观“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和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展览精选约200件展品,多数收藏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涵盖科学仪器、瓷器、绘画、书籍等多种类型。是难得一见的与科学类收藏相关的展览。 在故宫博物院筹展团队成员王宜若老师的介绍下,科学史系与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位于文华殿展出的展览。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主要介绍了中法间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开端。第二单元是“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分为“礼品和定制”和“交汇与新创”两个章节。本单元展示了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清代宫廷收藏中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法国器物,既有两国交往的礼品,又有传教士的贡献,更有清宫向法国定制的物品。而第三单元为“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同样分为“收藏和改造”和“模仿与灵感”两个章节。其主要向参观者呈现了被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并在展览中解析法国对中国进口物品的装饰和改造,以适应当地人的审美需求。 观展后,吴国盛教授就布展方式、藏品展示、科学器物收藏等问题与故宫博物馆院筹展团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双方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沟通与合作。 本次参观活动也是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团队建设活动,科学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与科学史系联体运行,科学博物馆不仅为科学史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借助科学史系的学术资源,不断丰富和深化展览内容,让更多的公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魅力。这次活动不仅是系馆长期合作关系的一次深化,更是对未来更加紧密合作的一个美好展望。   撰稿:刘骁 摄影:孙德利,孟洁 审核:孟洁
新闻报道

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四通MS-2411型打字机

2024年4月20日,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一台1999年生产的四通MS-2411型打字机。四通MS-2411型打字机由我国著名科技企业四通集团公司于1993年生产推出,是我国第一台符合ISO 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的多国语种中外文打字机。 张自强先生曾担任四通公司工程师,全程参与了四通MS-2406中文打字机的研发,负责主机板的研发设计,获得四通集团开发一等奖。        延展阅读︱中文如何走进电子设备?专访四通打字机工程师张自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馆校共建: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4月20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三十余人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听取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讲座并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这是科学博物馆根据北京市教育改革方针面向中小学开展的有关科学教育的馆校共建活动。   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员杨智明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的科普讲座,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展示,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科学家故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师生们均表示意犹未尽。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科博的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他们认真观看了各种展品,感受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深刻理解了科学的伟大意义。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博物馆讲座、参观活动,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涯中宝贵的一课,开启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撰稿:孟洁   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