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

新闻报道 光电之迹 展览动态Comments Off on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4,705Read

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由清华⼤学科学博物馆(筹)主办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及“百草可观——中西药⽤植物图像展”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工程系教授黄翊东作为特邀嘉宾对“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赞赏有加,她底蕴深厚、风趣幽默的发言感染了众多来宾。今天,我们特意将黄翊东教授的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我校科学博物馆举行了“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和“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双展开幕式。我接到开幕式的邀请之后,特意先过来看了一下展览。因为我是电子信息专业的,所以特别关注“光电之迹”的展览。看了以后非常震撼,感觉特别好。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1

黄翊东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首先,展览的内容特别丰富,很好的梳理了二百年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史。像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摩尔斯电码、马可尼做的第一个无线传输实验,在展览中都有表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这49位先驱都是电子信息历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展览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手迹展,实际上是一个电子信息发展史的缩影。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2

“光电之迹”展览现场

 

第二,展览的设计非常巧妙。不仅有先驱的手迹,还有当时做实验的设备样机。展厅的第一位是戴维,他是位化学家,发现了很多新的元素,我中学时代有段时间相当崇拜他。当看到将近二百年前的戴维的手迹放在我面前时,特别震撼,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3

“光电之迹”展览现场

 

第三,整体布展非常的严谨。科学史系、科学博物馆,讲的是科学,科学就是要严谨。展览中所有的英文都翻译成中文,包括先驱们的生平。我昨天稍微仔细地看了一下,文字细节很完美,能看出策展布展的团队是用了心。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4

“光电之迹”展览现场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素养。创新是创造知识,要创造未来的知识,需要先了解知识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电子系在12年前开始启动的课程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每门课程都应该有相关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只有掌握了知识发展的脉络,才有可能创造下一步的知识。我们还专门有一门课,就是《电子信息导引课》,简称map课,课程的第一节就是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史。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5

克劳德·⾹农(Claude Shannon)亲笔签名的 《个⼈及其社会:原始社会组织的⼼理动⼒学》 (哥伦⽐亚⼤学出版社 1944 年出版)

 

我昨天一看到展览的内容,就想到电子系的学生都应该来看一下。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个展到8月份就结束了,以后学生们就看不到了,很可惜。我想能不能撤展的时候,把展板搬到电子系,真迹、原始样机看看能不能复印复制,在电子系做一个永久的展览,用于我们的学生的教育。电子系的学生可以说都是这些先驱的超级粉丝,他们在大学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以这些先驱名字命名的公式,研究以先驱名字命名的效应,使用先驱们发明的器件系统。刚才“西元收藏”捐赠给清华科学博物馆的有香农亲笔签名的那本书(见上图),我可是崇拜得不得了啊,香农可是我们学科的神哪!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搬到电子系——清华最大的系(在校学生有2000人)做长时间展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个展览,这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有意义。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6

“光电之迹”部分展品,左上为爱德华·贝兰的字迹
右上为比尔·盖茨亲笔签名的名片
右下为戴维1822年10月27日致友人多伊利的亲笔信

 

  科博馆筹建三年左右,做了不少的展览,所以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努力。这样的展览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去大力宣传。我今天上午上课还给同学们特别介绍了这次的展览,让学生们一定要来看看。我也特别期待科学博物馆的建成。我相信,作为国内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都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再一次祝贺双展的开幕,也预祝双展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经主讲人校定后刊发)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7

 

编辑|麻嘉沛

文字整理|谷霖

读展 | 黄翊东: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Picture8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3件藏品

2024年10月9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裴胜利老师向我馆捐赠了3件藏品,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制造的三五牌座钟一座、1965年由协昌缝纫机厂制造的无敌牌缝纫机一架和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101厂制造的海燕牌收音机一台。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展览升级 |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焕新重启

2024年10月9日,全面升级的“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以下简称“百年器象”展览)在蒙民伟人文楼B207展厅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该展览多次更新展品,成为清华大学展示科学文化、弘扬学术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升级对展品内容、展陈方式进行了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光辉历史和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和“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四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件/套展品,其中约6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涵盖教学实验仪器、关键技术成果、前沿科研设备等多个方面。 为了营造更加沉浸、立体的参观氛围,此次展览在展厅空间和展陈形式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确保参观路线更加流畅,空间布局层次更为分明,并结合丰富的图文说明、视频及场景化展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的科技探索之路。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布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此,升级后的“百年器象”展览特别聚焦清华大学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清华人服务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以激励新一代清华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