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由清华⼤学科学博物馆(筹)主办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及“百草可观——中西药⽤植物图像展”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工程系教授黄翊东作为特邀嘉宾对“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赞赏有加,她底蕴深厚、风趣幽默的发言感染了众多来宾。今天,我们特意将黄翊东教授的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首先,展览的内容特别丰富,很好的梳理了二百年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史。像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摩尔斯电码、马可尼做的第一个无线传输实验,在展览中都有表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这49位先驱都是电子信息历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展览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手迹展,实际上是一个电子信息发展史的缩影。
第二,展览的设计非常巧妙。不仅有先驱的手迹,还有当时做实验的设备样机。展厅的第一位是戴维,他是位化学家,发现了很多新的元素,我中学时代有段时间相当崇拜他。当看到将近二百年前的戴维的手迹放在我面前时,特别震撼,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
第三,整体布展非常的严谨。科学史系、科学博物馆,讲的是科学,科学就是要严谨。展览中所有的英文都翻译成中文,包括先驱们的生平。我昨天稍微仔细地看了一下,文字细节很完美,能看出策展布展的团队是用了心。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素养。创新是创造知识,要创造未来的知识,需要先了解知识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电子系在12年前开始启动的课程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每门课程都应该有相关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只有掌握了知识发展的脉络,才有可能创造下一步的知识。我们还专门有一门课,就是《电子信息导引课》,简称map课,课程的第一节就是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史。
我昨天一看到展览的内容,就想到电子系的学生都应该来看一下。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个展到8月份就结束了,以后学生们就看不到了,很可惜。我想能不能撤展的时候,把展板搬到电子系,真迹、原始样机看看能不能复印复制,在电子系做一个永久的展览,用于我们的学生的教育。电子系的学生可以说都是这些先驱的超级粉丝,他们在大学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以这些先驱名字命名的公式,研究以先驱名字命名的效应,使用先驱们发明的器件系统。刚才“西元收藏”捐赠给清华科学博物馆的有香农亲笔签名的那本书(见上图),我可是崇拜得不得了啊,香农可是我们学科的神哪!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搬到电子系——清华最大的系(在校学生有2000人)做长时间展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个展览,这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有意义。
(本文经主讲人校定后刊发)
编辑|麻嘉沛
文字整理|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