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两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迎来两位来自首都博物馆的的博物馆专家崔学谙先生与钟梅女士,邀请他们参加馆内首次展览评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的视角反观展览在主题提炼、内容架构、展陈设计、互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诚心听取专家意见,提升馆内的展览水平。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高级顾问杨玲,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馆长助理、策展人范爱红,科学史系助理教授、馆长助理、策展人王哲然,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收藏部负责人、策展人刘年凯,办公室主任孟洁、媒体总监尹菱等参加了座谈会。会议之前,专家崔学谙先生与钟梅女士仔细阅读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展厅以及展览的相关资料,并在杨玲、范爱红两位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直上云霄——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历史展》、《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成就展》以及科学博物馆珍品柜、场馆模型。

专家评审会现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致欢迎辞
首先,馆长吴国盛对两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希望大家放下客套,直指问题要害,帮助科博的策展人拓展思路,看到展览中不规范、不合适的地方,以便修正错误,完善不足。吴馆长介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提供一套完整的物证系统,以藏品构建科学史的叙事线索,做到典雅、古朴、庄重、深厚的展示风格,以实践推动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目前,科学博物馆策展经验不足,希望今后形成展览评审的工作惯例,大家在一起学习磨合,为新馆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专家钟梅发言
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钟梅听了吴馆长的介绍后,对科学博物馆未来的呈现十分期待,希望科学博物馆站位高远,发挥出科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深度以及与世界名校科学博物馆沟通联系的便利条件,在学院派与社会化之间找到展览的突破口,帮助观众通过展览引发思考,提升认知,在社会层面赢得口碑。目前来看,科博的场地、人力、资金都有局限,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是在策展的过程中还是要加强观众意识,认真研究输出状态,比如展览语言是否通俗,展品分类、分区是否清晰,信息压力是否过大,文字层级是否明晰,是否考虑了观众松紧相宜的观看节奏,在科学原理、人文要义的提炼上是否到位等等。

专家崔学谙向大家展示自己做的观展笔记

专家崔学谙发言
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北京市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崔学谙为这次评展做了充足的准备,向大家展示了他会前浏览数字展厅时记录的感受体会。他指出,高校博物馆有特殊性,既要满足高校教学环境、教学任务的特殊要求,又要满足社会观众的观展需求。同时,高校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它承担着春风化雨、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以适应观众获取信息的自觉主动性。总体来说,科学博物馆要葆有科学、通俗、美好的品质。针对当前展览,崔秘书长提出几点意见:第一点,展览动线需秉持顺时针、不折返、不交叉三原则,以内容叙事的主线规划观众的路线,做到合理、舒适、有层次、有表现力;第二点,要在展览之外下足功夫,对待展览大纲要像烙大饼一样来回反复揣摩、研究,锤炼内功,未来布展才能水到渠成;第三,文物“活”起来,不只是让它“动”起来,“玩”起来,而是需要对文物、藏品进行更精准、更通俗、更高屋建瓴的解析,解析手段用足、用对,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观众形成互动交流。

会议最后,策展人王哲然等向两位专家请教
最后,科博与会人员针对策展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两位专家请教。高级顾问杨玲作为博物馆界的资深策展人,也从专业角度帮助大家厘清了策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问题。

高级顾问杨玲带领专家崔学谙参观展览“百年器象”

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馆长助理、策展人范爱红带领专家崔学谙参观展览“直上云霄”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撰稿:尹菱;摄影:孙德利;审核:杨玲 范爱红】
- 捐赠链接
- 微信扫一扫
-
-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