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

新展发布 |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为您打开一扇崭新而奇妙的观看之门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地球系统科学系、材料学院、学生天文协会等共同策划、举办的一场展览。该展汇聚了10余位创作者的75件/组摄影作品,从“俯察尽微”、“仰观致广”两个部分展示了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探真、寻美之心,也为广大观众打开一扇带来惊异奇妙感受的观看之门。在展览现场,策展团队还精心布置了两个区域,介绍诞生科学摄影作品需要使用到的辅助器材及软件,也为每一位主创人员录制了一段访谈视频,分享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帮助观众从视觉感受、科学研究等多侧面解读作品。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 展出时间   2023年3月5日—2023年8月31日 展出地点 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层公共空间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特别鸣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前言 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三月,王羲之因“兰亭序”的书写为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俯仰之间,是人类师法造化的求索之心,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指向。《中庸》里“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广大是多大?精微是多小?这是科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命题。人类的眼睛是非常精密的光学仪器,但是也有不及之处。如果对象太远、太小、太快、太暗,我们就需要借助科学仪器完成观看,比如望远镜或显微镜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视野。科学工作者借助科学仪器记录下这些肉眼不及的科学影像,更以人文的视角将这些影像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从而呈现出“‘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中仰观与俯察的摄影图片。因为这些图片、影像在人类头脑中没有直接的认知经验,所以给了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成就了科学摄影的精妙之处,更体现出科学工作者永不磨灭的探真、寻美之心。 科技拓宽了影像的边界,而影像的边界,也拓展着人文的原野。“科学史之父”萨顿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解科学或者艺术,谁都离不开对方。   01. 俯察尽微 策展团队特别将遥感作品平铺在地面,给观众以“俯察”的视觉感受。   02. 仰观致广 策展团队特别将天文摄影作品平铺在头顶的墙面,给观众以“仰观”的视觉感受。   03. 作品解读 展览结尾的大屏幕将播放每一位主创人员的访谈视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作品。   主创团队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课题组 俞乐课题组开展可持续土地系统研究,主要致力于提升土地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研究之余,俞乐课题组通过卫星观察和科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展示目不所及的土地模样,带领观者感受俯瞰土地的诗意浩瀚。 俞  乐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李曦煜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苑新群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赵继尧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是面向新型城市测绘需求的交叉型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城市测绘需求的人工智能方法、高性能计算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及其相互间的交叉融合,以卫星影像、航片等数据的时空融合及智能化分析,实现对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数字化支撑。 付昊桓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地学系)-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于荣教授研究团队 于荣教授研究团队主要围绕超分辨电子显微学与物质微结构进行研究,他们发明了自适应传播因子叠层成像、局域轨道三维重构等方法,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这些技术将显微成像的信息极限推进到了15皮米,实现了原子分辨的自旋成像。 于  荣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李亚栋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李  千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 刘麟汗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 沙浩治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 马云鹏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 李佳璐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病理学教授 李铁军 李铁军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子病理与生长行为,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年获中国医科院口腔颌面部肿瘤精准诊断创新单元等重要项目资助。个人也曾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李铁军教授业余爱好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生命之美》、《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寻境》和《生命如诗如歌》等有关显微摄影的艺术画册和人文专著。 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 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自1997年10月15日成立以来,积极普及天文知识、倡导科学思想,几乎每年都会在清华校内举办一次较有规模的"天文科普周",并且十分注重实际观测经验的培养,为同学们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创造条件。王卓骁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天体物理博士生李召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世豪 清华大学化学系2021级博士生张嘉奇 清华大学化学系2020级博士生 展览团队 总策划:吴国盛  范爱红 总顾问:杨玲 策展人:尹菱 范爱红 展览执行:孙德利、夏子禾、贺懿斐、刘佳妮、李华伟 设计团队:北京见灵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数字展厅:孙德利 宣教推广:尹菱  夏子禾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线上新展开幕 | 展览“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和清华”正式上线

新展上线 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为未来十年清华大学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积极开拓思路,与世界顶尖大学博物馆展开合作,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科学博物馆行列积蓄力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科学史研究所等世界名校、研究机构等科学博物馆建立联系,合作策划实施线上展览,并陆续发布。 今天,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推出“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与清华”线上展,这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科学博物馆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及历史科学仪器收藏馆联合推出的中英双语在线展览。欢迎您观后在微信后台留下您的观展体验,您也可以将该展链接转发给有兴趣的朋友,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看展方式 方式一:建议您优先使用电脑打开网址观看:https://exhibition.tsm.tsinghua.edu.cn/2023/。 方式二: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看展。 展览前言 显微镜是近代科学的标志仪器。18世纪以来,显微镜逐渐流通到世界各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揭开了自然界中原本隐藏的奥秘,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进步。显微镜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实验室和博物馆,如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与1911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与清华”展示了这两所大学所使用、制造和收藏的众多类型的显微镜,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世界著名大学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历史收藏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部分展品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光电之迹”展览姊妹展“车驰电掣——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首场巡展在线开幕

2022年5月18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联合北京汽车博物馆主办、西元收藏协办的“车驰电掣——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隆重开幕。因疫情防控,此次开幕式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与观众“云见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光电之迹”策展人刘年凯受邀通过视频的方式致辞道贺。 范爱红代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致辞,她表示,“车驰电掣——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系科博于2021年5月18日举办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的姊妹展,也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第一次走出清华校园面向社会巡展,希望借助北京汽车博物馆的优质平台,让更多观众有机会一睹展览风采。 刘年凯作为策展人对展览开幕致以祝贺,希望在疫情结束后,有更多的观众能到现场观展,并期待着在未来两家博物馆开展更多元的合作。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 聚焦近200年的信息科技发展历程,以40多位科学巨匠及其里程碑式的发明为线索,通过手迹藏品,叙述信息学科的发展历史。该展览在科博展出期间吸引了众多观众,获一致好评。“车驰电掣”展览在保留“光电之迹”展陈内容与布展特色的同时,增加了汽车人物手迹,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展览分为从摩尔斯到卢米埃尔兄弟、香农时代两个部分,以信息技术发展史为基本框架脉络,采取线性空间的时间轴演进方式,聚焦信息革命中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关键性人物。同时增加了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共计展出书籍,信札、便条、名片等珍贵手迹藏品60余件,电脑、电视、电话等辅助展品10余件。通过人物手迹藏品的具象化呈现和语境化传达,引导受众以人性化视角把握科学研究的历史定位,从背景化史料洞察科学家的心境世界,进而深度领略科技人文的不朽魅力。   (撰稿:夏子禾  审核:范爱红)
阅读全文
直上云霄

媒体报道 | 清华这个展览,重现达·芬奇的科学奇想!

# 直上云霄 # 历经两年筹备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直上云霄——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 10月21日正式开幕 这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以来 第三次自主研发、精心策划的年度大展 通过25件飞行和工程机械复原展品 带你了解这位文艺复兴孤独的先驱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富盛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他是文艺复兴孤独的先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传奇。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团队基于达·芬奇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复原了舞台飞行器、巨鸟、双轮起重机、装甲战车等25件达·芬奇在飞行与工程机械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记录,匠心呈现“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再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敢于挑战人类自身局限的勇敢与坚持,追忆欧洲科学传统伟大的复兴之路。展期将从2021年10月21日一直持续到2022年5月8日。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谈到,本次展览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科学仪器复原项目丰富馆藏、带动学术的一次全新呈现,也是以科博为代表的清华人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貌和脚踏实地的奋进身姿的集中映照。清华大学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己任,希望建成后的科学博物馆能够再现清华理工学科群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成为校内各院系的第二教学课堂,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服务公众,提供一个多元有序、生动有趣、和谐交融的人文交流空间,彰显清华气韵,助力清华发展,引领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发展新方向。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再现了欧洲一千多年的机械制造传统,也向我们展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一代文艺复兴人达到的智力高峰,达·芬奇的发明创造之路迸发出来的探索、创新的精神,是浮士德的精神,是WILL TO POWER的精神,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扑翼苍穹,文艺巨擘手稿描绘科学奇想;穷理开物,科博后生匠心重现先驱绝学。”作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第一个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收藏展示经典科学仪器有益于还原科学原理、演变历史进程、梳理时代脉络。科学博物馆通过“收、买、造”三种途径来充实古今中外的科学藏品,目前已积累藏品将近六千件。 与艺术、历史博物馆不同,复原制造是国际上科学类博物馆丰富馆藏的通用手段。从筹建初始,吴国盛便把“造”提上日程,委托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组建团队进行复原研究和制造。   一起来听听策展人王哲然 对展览的解读吧——   为什么选择达·芬奇? 达·芬奇作为著名的艺术家、科学研究者,对启发公众好奇心,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科学史研究者更乐于从另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看待达·芬奇。 “在我们眼中,达·芬奇及其手稿,是一把打开西方科学史之门的钥匙,一座连通古代与现代的奇异迷宫。”王哲然说。   为何选择飞行与工程机械作为展览重点呈现的两个维度? 达·芬奇是古代科学技术的追寻者。他改造的里程计,就是团队复原的第一台达·芬奇机械发明,在2020年科学博物馆“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上展出。 达·芬奇是一位“穿越者”,他预见了许多未来才会出现的技术发明和科学理论,是第一位将飞行作为科学问题,并严肃对待的研究者。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着重展示了团队对达·芬奇飞行机械发明的复原模型。 “尽管达·芬奇并未成功发明过真正可以自由飞行的机器,但我们不妨将每一件机械模型,视为他的一份思想切片,从中了解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王哲然介绍,在这次展览策划中,团队还梳理了达·芬奇所处时代前后在飞行研究领域的先驱,大家从中也能了解到欧洲的飞行器发明史。   达·芬奇也是一名中世纪科学技术的见证者。中世纪欧洲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制造的省力机器。在手稿中,达·芬奇记录了当时许多的机械技术成就,他的机械绘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属在佛罗伦萨做学徒期间记录下来的工程起重机械手绘稿。这类工程机械,是本次展览复原“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为何在欧洲已有不少成熟复原作品的情况下开展独立研制? 独立开展复原研究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实践和教育价值。从学术层面上讲,复原研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科学史研究方法。在实践层面上,亲自开展复原研究为科博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王哲然说:“前辈复原工作的基础,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验探索提供了借鉴。而真正进入实物复原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我们深入科技史技术细节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方法。” 作为一家大学博物馆,清华科博深知自己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重视挖掘复原研究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针对本次展览主题,王哲然牵头申请了“达·芬奇飞行机器的复原及其展陈研究”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复原展示研究”两个本科生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 SRT ”)项目。 在手稿信息不完整、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复原制造团队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困难,完成了从笔记资料到机械实物的蜕变,从立项筹备、研究手稿、技术分析、三维建模、研磨图纸再到制造加工、反复调试、展览呈现,每一个过程都渗透了他们精益求精、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两个SRT项目吸引了人文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械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建筑学院、电子工程系等专业的同学,跨学科、跨院系的交流合作中,同学们锻炼了文献整理研究能力和模型制作的设计动手能力,对文艺复兴科技史、空气动力学、科学仪器复原(模型制作)、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内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深度参与四个起重机复原项目的孙玉祺,加入SRT项目时还是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如今已是科学史系的研究生。谈到困难时,他说:“例如三速起重机的复原,虽然有达·芬奇和其他一些手稿的留存,但不论是手稿本身,还是后续学者们的少量研究资料,都没能描述清楚其实现变速功能的原理。而在我们花时间想清楚后,与制作团队沟通又是另一项大工程了。”虽然复原工作对孙玉祺来说挑战不小,但也让他转变了研究方向。   作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首个复原研究项目,王哲然坦言,此次展示的作品,有一些还不尽完美。但复原研究始终在路上,团队会不断研究、调整、改进,对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做更精细化的复原。 达·芬奇机械发明的复原研究项目从2019年开始立项,初始阶段便得到了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当时健在的唐仲英先生对项目方案做了亲笔批示并持续关注。这次展览也表达了科博对唐先生及其团队无私奉献的感激与敬意。 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除了安排志愿者讲解队伍为大家进行专业导览,还将陆续组织各种跨界沙龙、讲座、直播、读书会等公教活动,延展大家对展览的认知与理解。 (转载自“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21日——2022年5月8日 周三至周日9:30-16:00(节假日另行通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205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特别鸣谢: 唐仲英基金会 清华大学教务处 团队预约(安排讲解): 010-62799883/62780628 fah@tsinghua.edu.cn 总策划:吴国盛 总顾问:杨玲 展览统筹:范爱红 策展⼈:王哲然 模型制作:杨智明 杨⽂强 展览⽂编:黄宗贝 孙⽟祺 戴晓飞 展览助理:陈宇 宣传推⼴:尹菱 孙德利 展陈设计:荣创创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清华⼤学SRT项⽬“达·芬奇飞⾏机器的复原及其展陈研究”:黄宗贝、童⼩莹、马潇、冯亦楠、吴骁鹏、苏云州、王逸枝、杨睿潇、张豪舜、吴沁彦 清华⼤学SRT项⽬“圣母百花⼤教堂穹顶的复原展⽰研究”:孙⽟祺、汪⼦越、解⼦瑜、李欣然、王城昊、杨克、许倍宁、邵婕、易昕仪   文字 | 李婧 王未然 资料&图片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视频 | 人文清华 排版&编辑 | 刘栩嘉 校对丨苑洁 李婧 责编|赵姝婧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媒体报道 | 中新社: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长啥样?

10月21日,《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幕。达·芬奇不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也是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除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传世名作外,他还留下了7000余张手稿,记录下在诸多领域的发明与思考。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团队基于达·芬奇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复原了其中25件具有代表性的飞行和工程机械。策展人王哲然表示,此次展览是对文艺复兴的致敬,将帮助观众追忆欧洲科学传统的伟大复兴之路。(记者 郎佳慧) 【责任编辑:房家梁】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媒体报道 | 人民日报:“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 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开幕

10月21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在清华大学人文楼开幕。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校内部分院系职能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以及校外学者、博物馆界嘉宾和捐赠代表出席开幕式现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富盛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团队基于达·芬奇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从技术分析、三维建模、研磨图纸到制造加工、反复调试,复原了舞台飞行器、巨鸢、双轮起重机、装甲战车等25件达·芬奇在飞行与机械工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记录,呈现出“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展览分为两部分,分别展示达·芬奇飞行机械发明的复原模型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做学徒期间所记录下的工程起重机械手绘稿。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介绍了展览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此次展览再现了欧洲一千多年的机械制造传统,亦展现了达·芬奇的发明创造之路迸发出来的探索、创新的精神。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致辞中谈到,本次展览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科学仪器复原项目丰富馆藏、带动学术的一次全新呈现,也是以科博为代表的清华人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貌和脚踏实地的奋进身姿的集中映照。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表示,高校博物馆源于学科发展,其在学术研究的历程中积累的资料成果是高校博物馆办馆的基石;高校博物馆又必须回到学科中去,把历史积累的材料化成藏品、展品,从而支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大使馆科技参赞Alessandra Guidi表示,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科技与创新是现今全球挑战大背景下的战略重点,本次展览有利于加强中意的双边合作,维持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据介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正式筹建,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联体运作。作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第一个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展示经典科学仪器,以还原科学原理、演变历史进程,梳理时代脉络。目前,博物馆已积累藏品将近六千件。本次“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将从2021年10月21日持续到2022年5月8日。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安排志愿者讲解为观者进行专业导览,并组织跨界沙龙、讲座、直播、读书会等公教活动以延展公众的认知与理解。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作者:张静旖】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媒体报道 | 科学网:达·芬奇那些开脑洞的想法,被他们做成了实物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富盛名的艺术家,留下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传世名作。同时,他也是一位科学家、工程师,留下了7000余张手稿,记录了自己在诸多领域的发明与思考。 如今,这些纸上的设想,被国内的科学史研究团队做成了实物。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团队,基于达·芬奇手稿及相关文献资料复原了25件具有代表性的飞行和工程机械作品。2021年10月21日至2022年5月8日,这些复原作品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的《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上展出。 10月21日展览开幕当天,该复原团队的核心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为观众讲解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分为飞行机械和工程机械两个展区。在飞行机械展区,观众可以看到,达·芬奇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从飞行生物观察到空气动力实验,再到飞行器设计的艰难探索的。   达·芬奇乐于观察鸟类,并醉心于飞行器的研制。在对实验装置“空气螺旋”的假想中,达·芬奇认为,只要螺旋快速转动,它就能穿透空气、上升到空中。   在缺乏燃料发动机的时代,达·芬奇就试图解决飞行器的动力问题。他的方案是利用人体的运动潜能,通过四肢发力为翅膀扇动提供动力。在实验装置“扑翼传动机构”中,他采用滑轮、螺杆和螺栓,设计出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实验者用双手或双脚拉动吊环,输出的力经传动系统,最终带动上方的扑翼上下震动。   “风力飞行球”则代表了达·芬奇飞行器设计的思想转向,他放弃了纯粹依靠人力驱动机器飞行的想法,转而依靠风力。这只巨大的球型飞行器,直径达18米。按照达·芬奇的设想,它将在山顶释放,随风飘动。位于球心的驾驶舱经过特殊设计,保证飞行员永远处于竖直状态。   达·芬奇的超越时代性还体现在他对“立式扑翼飞行舱”的设计中。在这台机器中,达·芬奇设计了飞行员出入舱体的方式和起落架,使其看起来颇有些太空船的感觉。设想中,飞行员经梯子爬入驾驶舱,待飞行器升空后,梯子和起落架同时收起、封闭舱门。 除飞行机械外,在工程机械展区,展览还展出了达·芬奇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工程师共同绘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工地现场的一件件机械奇迹,以及达·芬奇设计绘制的攻防机械装置。 “近代科学本身有一种对力量的追求,先构想,再把它兑现。而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人,敢于想象也敢于去兑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介绍说,达·芬奇作为欧洲古典时代以来机械传统的一个集大成者和传承者,复原他的部分设想,是科学史复原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对欧洲一千多年机械制造传统的再现。达·芬奇虽然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但他的精神仍然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们力图通过他来揭示,这个时代仍在起作用的一个活泼的生命、活泼的精神,这是浮士德的精神,是求力意志的精神,是创新的精神。” 【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阅读全文
百年器象筹备展

展览开幕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数字展厅正式开放

  2020年2月27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通“数字展厅”。欢迎您登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官网http://tsm.tsinghua.edu.cn“展览活动-百年器象筹备展”栏目,足不出户随时观赏和回顾以往精彩展览。 历史展览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
阅读全文
新闻报道

展览预告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厅12月24日起隆重开放

自2019年12月24日起,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临时展厅对外开放,向校内外展示筹备进展。 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前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成功举办了“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展览共选取了108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仪器,以“自强”“奋斗”“日新”三个展区体现清华理工学科和近代中国历史的三个不同阶段。 展厅目前以“百年器象”展品为主,添加了若干新藏品,欢迎观展。 展厅地址:人文楼(文科图书馆南、学堂路东侧)B205 开放时间:每周二、三、四、五 13:30-16:30                                                                     人文大楼入口                                                                      展厅门口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