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

新闻报道 公教活动Comments Off on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494Read

自2018年4月筹建以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深谙服务清华大学校内师生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精神传承的重任,十分注重与校内院系、部处、学生团体的沟通与接洽,策划主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科学博物馆沙龙、科博文化周、科博五育文化节、科技伴读、科学光影、师生共话、沉浸式宣讲、天文观测、美育工作坊等等,讲述展品背后的科学与人文故事,以物说史,以史鉴文,以文化人。五年来,科学博物馆已经收藏六千多件科学仪器,先后组织举办二十多个线下线上科学主题展览,接待校内外观众三万余人,其中校内师生占一半以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科学博物馆不仅是清华大学的科普教育平台,更是陪伴在校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还原经典科学实验的历史瞬间

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的公共会议室里,悬挂着一幅复制的世界名画——英国油画家约瑟夫·莱特于1768年绘制的布面油画《空气泵中的小鸟实验》。创作这幅画时,空气泵已成为英国相对普遍的科学实验设备。同时代的科学家进行“自然哲学的巡回演讲”时,经常把“动物在空气泵中的实验”作为公众演讲的压轴戏,以此对社会民众进行科学普及与推广。油画作品《空气泵中的小鸟实验》正是反映了当时的场景。空气泵在现代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重大,作为科学仪器收藏单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特别邀请德国一家工作坊复原了近代化学奠基人罗伯特·波义尔发明的一台空气泵。今年六月,这台空气泵辗转运抵清华大学科博的精品库房。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Picture1

“万圣奇谭:空气泵与利维坦”活动现场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科学仪器的兴趣,还原经典科学实验的历史瞬间,在馆长吴国盛的倡导下,科学博物馆收藏部、学术部的几位馆员联同清华大学学生科学史学社展开研究与创作,并在2023年10月31日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表演秀——“万圣奇谭:空气泵与利维坦”。现场观众看了主题演讲和戏剧表演后,十分兴奋,没想到科学历史可以这样轻松展开。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核心就是依托博物馆资源,凭借实物展示与互动参与的优势,结合专业讲解、小组讨论、作业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为在校师生提供跨学科、灵活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物”的过程中调动起研究、读书的动力,使学习更直接、更有效。为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科普戏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各种条件吸引清华同学参与到科普公教活动中来。

科学博物馆的筹建依托科学史系的教育研究团队而展开,也为科学史系的教学提供了从文本到实物研究的沉浸式场域。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将科博的“开放库房”理念融入课堂,在本科辅修课程《科学仪器史》以及研究生选修课程《科学物质文化研究》中,让代表科博多年藏品收集成果的科学仪器成为课堂上珍贵的“教具”,这让学生在观察、研究每一件历史科学仪器的同时也对某一段科学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两年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已经撰写仪器研究的相关论文十余篇。科学史系还通过SRT项目的平台招募在校生参与到科博的策展、藏品研究、藏品复原等实践工作中。这些项目极具实操性,备受同学们的欢迎,成果也非常显著。《直上云霄——达芬奇的飞行与机械器具展》中所有的复原仪器就是师生共创的结果。

“新生导引课”走入科学博物馆

“新生导引课”是清华大学2017年开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各院系、各部处的党政负责人、长聘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授课团队。“新生导引课”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新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从2023年秋季开始,科学博物馆被纳入“新生导引课”的实践教学课程资源。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是科学博物馆筹建后第一个自主策划组织的展览。它通过清华大学各个院系移交、捐赠的科学类藏品展示清华几代人科教兴国的伟大足迹。2023年,已经有外文系郑文博老师、未央书院院长梁曦东老师、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老师的“新生导引课”班级学生陆续来到科学博物馆开展课程参观。科博馆员针对“新生导引课”的主旨专门策划制定了课程的参观议程,精心为学生们准备了展览参观思考题,安排了专业馆员讲解以及观展后的交流讨论等环节。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Picture2

新生导引课导览现场

作为清华大学科普教育平台,科学博物馆积极组织优质内容、大力创设美好环境,方便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博物馆课程、党团活动、研学活动,在接受爱国爱校教育、缅怀科学家奉献精神的同时,激发清华师生科学研究的创新动力。

科博助我成长

为推动科学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职能和公众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志愿服务理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服务团队。目前共有60多名志愿者在仪器复原研究、策展布展、展览讲解、科学传播、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中发挥作用,成为科学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建设力量。很多志愿者认为,科博是一门开放的形象生动的精品通识课,总能让人发现很多惊喜,拓展自己的视野;科博也是一个宝库,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够从科博工作中得到启发、获得成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明繁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科学史课的研究,在加入科博志愿者团队后,配合科学博物馆做了大量展览讲解、新闻撰写、仪器研究、展览策划等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使一个之前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学生完美转身。在科学博物馆讲解大家庭的热情鼓励下,如今的杨明繁已经是一名落落大方、表达清晰、日渐精进的讲解员,在展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志愿讲解中表现尤其突出,还在科学博物馆“YOUNG TALK”的首场分享中做了星盘研究的报告,受到现场观众的广泛好评。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Picture3

志愿者杨明繁导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

此外,科学博物馆还积极为各个院系的学生团体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根据现有展览资源与场馆条件,与多个院系共同举办“科博文化周”、“五育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承担起活动的策划、组织、传播、演出等工作,为在校师生设置了名师对话、演讲SHOW、沉浸式宣讲、戏剧表演、音乐快闪、科博奇妙夜、美育工作坊、科普讲座等不同场景下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在校内活动评选中多次获奖。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不仅与科学博物馆合作举办多次天文观测、天文学讲座等,而且还积极响应科学博物馆的征集活动,选送出同学们优秀的深空摄影和星野摄影作品,在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展览“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中展出。化学系博士生张嘉奇在分享会中说到,星空摄影是课余时间最好的放松方式,没想到还能作为创作者之一参加展览,这既是意外的收获,也让我看到这些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居然能和那么多人达成共鸣。

以展促教  以展促学

2023年10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发展史课程的十余名硕士生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观“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盲文书写工具展”与“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两大主题展览,从实物出发了解科学技术的历史、原理与使用,并与展览的策展人、科博馆员互动交流,就“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视障人群与世界的多感官接触”“跨物种交流与传播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博物馆丰富的展览和展品为媒介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实物参照,同学们既看到了真正的媒介技术物品,了解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又通过与讲解老师的现场交流解答了相关疑惑。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Picture4

“媒介发展史”主讲教师吴璟薇在展厅与同学展开交流与碰撞

媒介实践项目一直是《媒介发展史》课程设计中的特色环节,一方面让理论既存在于书本之中,也展现于现实之上,从而更好地达到授课目标;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向枯燥的讲授模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促进教学相长。《媒介发展史》主讲教师、新闻学院副教授吴璟薇已经连续两年带领学生走入科学博物馆,她认为,“历史不是停留在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真实的生活,而这些展品作为媒介物,记录了人类的过去,传承着文化与精神。通过这些展品,同学们可以真正走入历史,理解历史。”

回顾 | 多元浸透,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活动记实-Picture5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发展史”课程的十余名硕士生参观“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盲文书写工具展”

 

为了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院系教育需求有机衔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除了利用优势策划推出高质量科学主题展览之外,还与校内各个院系老师深入合作,拓展博物馆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启发学生在与科学仪器的“对话”中启智增慧,坚定信念,以推动科学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立起馆系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成为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的清华新景观。

 

【供稿:尹菱;审核:范爱】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筹)教职工赴故宫观展

2024年4月23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带队,系馆教职工一行二十余人赴故宫博物院参观“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和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展览精选约200件展品,多数收藏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涵盖科学仪器、瓷器、绘画、书籍等多种类型。是难得一见的与科学类收藏相关的展览。 在故宫博物院筹展团队成员王宜若老师的介绍下,科学史系与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位于文华殿展出的展览。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主要介绍了中法间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开端。第二单元是“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分为“礼品和定制”和“交汇与新创”两个章节。本单元展示了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清代宫廷收藏中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法国器物,既有两国交往的礼品,又有传教士的贡献,更有清宫向法国定制的物品。而第三单元为“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同样分为“收藏和改造”和“模仿与灵感”两个章节。其主要向参观者呈现了被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并在展览中解析法国对中国进口物品的装饰和改造,以适应当地人的审美需求。 观展后,吴国盛教授就布展方式、藏品展示、科学器物收藏等问题与故宫博物馆院筹展团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双方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沟通与合作。 本次参观活动也是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团队建设活动,科学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与科学史系联体运行,科学博物馆不仅为科学史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借助科学史系的学术资源,不断丰富和深化展览内容,让更多的公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魅力。这次活动不仅是系馆长期合作关系的一次深化,更是对未来更加紧密合作的一个美好展望。   撰稿:刘骁 摄影:孙德利,孟洁 审核:孟洁
新闻报道

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四通MS-2411型打字机

2024年4月20日,张自强先生向我馆捐赠一台1999年生产的四通MS-2411型打字机。四通MS-2411型打字机由我国著名科技企业四通集团公司于1993年生产推出,是我国第一台符合ISO 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的多国语种中外文打字机。 张自强先生曾担任四通公司工程师,全程参与了四通MS-2406中文打字机的研发,负责主机板的研发设计,获得四通集团开发一等奖。        延展阅读︱中文如何走进电子设备?专访四通打字机工程师张自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馆校共建: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走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4月20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三十余人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听取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讲座并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这是科学博物馆根据北京市教育改革方针面向中小学开展的有关科学教育的馆校共建活动。   科学博物馆复原研究员杨智明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的科普讲座,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展示,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科学家故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师生们均表示意犹未尽。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科博的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他们认真观看了各种展品,感受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深刻理解了科学的伟大意义。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博物馆讲座、参观活动,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五一班师生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涯中宝贵的一课,开启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撰稿:孟洁   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