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

科博沙龙Comments Off on 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1,409Read

 

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Picture1

 

4月19日,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姜虹受邀来到科博为观众讲授《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本次第41期科博沙龙活动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张晓天主持,校内外三十余位观众聆听了讲座。

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Picture2

活动由张晓天主持

主讲人姜虹

 

20世纪初,成都和上海等地开启了中国的观鸟历史。美国人戴珍(Jane B. Dye)与丈夫戴谦和任教和生活于华西协合大学,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观察鸟类三十余年。姜虹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了解到这一段历史,并开始了文本和实物的研究。20世纪初,随着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鸟类作为一项大众爱好和科学活动逐渐发展起来,戴珍将这一项活动延展到中国,从四川的城墙、钟楼、山坡等地通过望远镜俯视观察鸟类行为。当时的中国鸟类研究主要依靠标本收集,戴珍具有便利的收集条件,但她拒绝加入收集队伍,她坚信野外观察也是有效的研究方式。她将观鸟当成习惯,细致地记录、描述和鉴定鸟种、分析习性和行为、发表鸟类文章、举办讲座等,并潜移默化影响了周围的人。戴珍在回忆与Beck女士到雅安观鸟时写道,“我们度过愉快的观鸟时光。她研究鸟类已经几年了,我们比较彼此的鸟类笔记。她说自己主要参考的资料还是前几年我在《华西教会新闻》上发表的每月观鸟笔记。我在雅安最后那几天,我们每天都徒步、观鸟……见到了差不多40种鸟。”

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Picture3

讲座现场

 

讲座中,姜虹从戴珍与先生戴谦和在中国的从教经历讲起,讲述了博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叶被遗忘的一段观鸟历史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贡献与影响力。戴珍的观鸟实践延续了维多利亚博物学文化的潮流,顺应了奥杜邦运动呼吁的鸟类保护,也反映了当时业余观鸟活动与职业鸟类学之间的张力。戴珍在1930年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上海鸟类》是写给那些想在鸟类栖息地观察它们的人,而不是那些靠博物馆标本研究鸟类的人。从这点上讲,它比我其他所有鸟书都更适合我。当然,里面只有一部分鸟类和四川的鸟类相同。

在博物学复兴的今天,戴珍以观鸟先驱的身份浮出水面,已经成为成都鸟类博物学的一张名片。姜虹在讲座中还谈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因为女性在观鸟中一直处在助手、配角的地位,且并未融入鸟类研究的共同体中,因而像戴珍一样的女性常常被忽略。后来,有人评价戴珍:“她的文章彰显了她的勇气,将鼓舞有志之士行动起来,把知识分享给他人。如果全中国爱鸟之人都能以成都为榜样,关于鸟类的科学知识很快就会丰富起来。”

沙龙回顾NO.41 | 姜虹讲座《戴珍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观鸟史》在科博举行-Picture4

对谈环节

观众互动提问环节

 

讲座后,主持人张晓天就讲座内容以及科学传播、读书等话题与姜虹展开深入对谈,现场观众也纷纷互动交流,场面十分热烈。

 

【撰稿:伊墨 ;摄影:曹飞红】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NO.46回顾|常伟:从“大八件”品简、精、灵、意的时间之美

2024年9月14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围绕展览“海外奇器”举办了总第46期清华科博沙龙活动,古董表收藏家常伟先生应邀以“中国市场表的收藏情结——以钟表史的视角重新发掘‘中国市场表’的魅力”为主题,向听众介绍中国市场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钟表收藏中的独特地位。常伟先生不仅是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澳门钟表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委会理事,还参与撰写了牛津大学《钟表通史》中的中国史部分,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收藏经验。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主持。
通知预告

招募 | 科学博物馆“古建科普日”系列活动邀您参加

在2024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在9月22日联合举办“古建科普日”系列活动——跨越时空的交响:技艺、器物与文明,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艺与西方科技历史器物,传播古建相关科学知识,彰显中西文明魅力,实现科技、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全方位科普教育。欢迎大家积极报名参与! 跨越时空的交响: 技艺、器物与文明 “古建科普日”系列活动 活动01科博沙龙NO.47 活动02 营造学社纪念馆参观📍地址: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一层(北侧)。百度或高德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馆)西门”集合、签到。🧑‍🤝‍🧑集合方式:请报名成功的参与者根据场次时间至少提前10分钟到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西门进行现场签到,迟到者需自行到纪念馆参加活动。本活动不设置现场报名渠道。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成立于2009年,为纪念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中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营造学社而设立,承担中国营造学社历史、中国建筑历史、相关文物、档案、照片的研究、收藏、修复、展览等工作。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报道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No.43回顾|前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馆长朱丽叶·拉乌尔-杜瓦尔深刻解读博物馆的创造性表达

面对世界各地博物馆机构的增长和多样化,博物馆专业人员如何提高他们的卓越性并保持他们的团结?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特别邀请到国际博物馆联盟欧洲副主席、前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馆长朱丽叶·拉乌尔-杜瓦尔(Juliette Raoul-Duval)作为第43期科博沙龙的主讲嘉宾,在5月17日下午为观众带来一场《博物馆专业人员:面对世界博物馆机构的发展和多样化,我们如何保持团结?》的线上讲座,科学博物馆特别邀请资深的法语翻译进行了中文同传。该讲座引领观众重新思考当下应该如何定义博物馆:职业道德、收藏、文化发展、公共陪伴、专业人员技能等等,并展示国际博物馆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为全球各地博物馆建立联系、提供相关信息和行动支持以及提升博物馆凝聚力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王希言组织策划并主持活动,科学博物馆范爱红代表科博向拉乌尔-杜瓦尔女士表示诚挚的欢迎。   朱丽叶·拉乌尔-杜瓦尔从当今世界博物馆发多样态、多形式、复合模式的发展现状谈起,讲述了公众对博物馆的渴求不只表现在参观数量的激增,他们从被动的聆听者向参与角色的深层转变更能体现出博物馆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其次,拉乌尔-杜瓦尔向中国观众详细讲述了世界范围的博物馆管理包括人员构成、经营模式、管理架构、收藏展示、观众服务、数字转型等方面的多样化发展。从现实反思本质,拉乌尔-杜瓦尔非常警醒地向观众抛出了到底“什么是博物馆”的最本源的课题,引导观众思考如何保持博物馆有别于音乐厅、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独特性。作为博物馆博物馆协会公益机构的重要领导人,拉乌尔-杜瓦尔介绍了国际博协在博物馆技能培养、职业操守、博物馆交流、社会影响力、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与贡献。最后,拉乌尔-杜瓦尔从专业的角度以大量的案例回答了“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专业人员意味着什么”等核心问题。她讲到,2022 年国际博协在经过层层分析、研究、磋商,最终通过了“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博物馆“收藏与保护”的职能、非盈利的经营性质、“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社区参与、公信力”的社会职能以及博物馆人员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被清晰而明确地得到重申。在讲座的结尾,拉乌尔-杜瓦尔对博物馆的包容性做了重要强调,她讲到,多语言主义正在倒退,对参与造成了影响,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思想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而思想的多样性只有在我们熟悉的语言中,才能得到有力的滋养和原创性的表达。如果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或许在翻译方面解决这个不足,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辩论,提出更多的概念,来丰富未来人工智能的翻译内容。拉乌尔-杜瓦尔引用《世界博物馆史》的作者 K. 波米安说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博物馆事业的一种信念: “博物馆的奇特之处在于其自相矛盾的性质:既无用又不可或缺。无用是因为它不能满足任何重要的基本需求,不可或缺是因为没有博物馆就无法想象现代社会”。 讲座结束后,线上观众就博物馆的话题与拉乌尔-杜瓦尔展开热烈而友好的交流。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法国博物馆系列讲座”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24年重力打造的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后科学博物馆还会邀请到法国重要博物馆的负责人、资深博物馆馆员、博物馆文化学者通过线上方式与观众交流互动。   【供稿:事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