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

新闻报道 征集动态Comments Off on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718Read

2024年5月15日下午,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邢志,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岩,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好粮,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捐赠仪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年凯主持。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1

捐赠仪式现场

邢志首先介绍了我国质谱仪的历史发展,表示近二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质谱仪的国产替代化,已在研发方面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其中,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研发的3100型气-质联用仪实现了国产质谱仪器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我国高端分析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2

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分析中心教授邢志

张杰回顾了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研发过程。她提到,1997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创始人之一李选培先生就初步设想自主研发质谱仪。之后李先生起草了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设计任务书,为该项目的正式启动奠定了基础。2002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正式组建研发团队,开始该仪器的设计与研发工作,最终在2006年生产出国内首台商业化质谱仪——3100型气-质联用仪。张杰表示,整个研发过程耗费了众多研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中国几代人在质谱领域的努力和梦想。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3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

吴岩介绍了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的发展历程。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逐步形成了包括色谱、光谱、质谱、在线快速检测仪器以及专业仪器等在内的基本产品系列。公司于2013年收购合并了GBC Scientific Equipment Pty Ltd,目前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设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办事服务机构。此外,吴岩详细介绍了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研发历程,包括起源、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他着重介绍了研发团队的构成以及来自社会的支持,强调了团队合作在仪器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4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岩

随后,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的技术总监顾好粮分享了当年的研发经历与感悟。他坦言,最初对质谱仪的国产化持有怀疑态度,但进入东西分析仪器公司后,他发现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从硬件开发到应用,再到仪器和四极杆的组装,每一步都离不开付本亮、刘更涛和杜江辉等工程师的攻坚克难,以及背后顾问团队的专业指导。这种坚韧与执着是3100型气-质联用仪成功生产的关键所在。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5

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的技术总监顾好粮

吴国盛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的捐赠表示感谢。他介绍到,历史科学仪器的收藏展览在国内往往被忽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收藏型、研究性的综合类科学博物馆,其建设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在后续发展中,科学博物馆将立足清华,面向中国,收藏、研究我国科学和工业发展所获得的突破和成果,在推进科学仪器史等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打好前站。最后,吴国盛再次对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的捐赠表达感谢,并希望后续能够开展更多合作,将这份事业共同推进下去。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6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

随后,吴国盛和张杰共同揭幕3100型气-质联用仪。吴国盛向张杰颁发捐赠证书,在场嘉宾合影留念,并围绕这台3100型气-质联用仪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馆举行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Picture7

吴国盛向张杰颁发捐赠证书

集体合影

参加本次捐赠仪式的还有参与3100型气-质联用仪研发的刘更涛、付本亮、杜辉江三位工程师,仪器信息网编辑部运营经理于潇雨,清华大学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主管范爱红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孟洁老师等。

 

(赵蓓蓓 供稿)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师生集体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24年6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党支部组织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科学史系师生与科学博物馆馆员近30人参加活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今年5月30日正式开馆,该馆设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大楼内,首展共包括1个主展览和5个专题展,总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在去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途中,科学史系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重要回信精神。范爱红书记介绍了回信的内容,传达了学校党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要求,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指出作为清华大学教师要努力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到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接待了来访师生,对大家前来观展表示欢迎。在传播规划处副处长李朝晖的带领下,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该展览以时间顺序展开,呈现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珍贵史料,包括他们的手稿、证书和随身工具等展品。在讲解老师的介绍下,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我国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历程,他们胸怀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奋斗终身。   随后,参观师生前往观看“中华科技文明展(序)”影片,该影片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来灿烂的科技文明。在炫酷的视觉特效中,影片带着回溯了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到近现代科学家们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的情怀,再到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随后,师生们又自行参观了“许身国威壮河山——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编纂史展览”和“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5个专题展览。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作为“两弹元勋”,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展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天仍需要我们传承和学习,展览生动地呈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科学报国的人生,激发了参观者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本次参观活动受到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热情接待。观展之后,师生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演播大厅和报告厅等馆舍场所。双方领导也就科技传播、科学史研究、博物馆展览等方面进行了简短交流,并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加强合作。   活动结束后,参观馆员纷纷表示,作为科学史和科学博物馆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始终关心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撰稿:刘骁;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小升初衔接课参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为让学生感受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以及“行胜于言”的实践作风。2024年6月23日上午,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组织200名初中学生和2024年已派位进入学校的学生走进清华大学,由20名教师带队,分两批参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感悟科学博物馆带来的清华底蕴,点燃科技创新背后的科学梦想;感受艺术博物馆带来的心灵滋养,思考人文艺术背后的精神力量。 为了上好这宝贵的一课,学校精心筹划。带队老师和学长志愿者们引导新初一部分同学按小组集合。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王歆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行前教育,让同学们明确此次初中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注意事项等。同学们认真聆听,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校执行校长罗长文亲自部署、联络并亲临博物馆现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对本次小升初衔接课参观非常重视,安排了两名优秀讲解员贺懿斐、李青为同学们导览。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技文物和高科技互动展品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博物馆。本次课程同学们主要参观的是主题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旨在通过晚清士人的出洋记述和博物馆馆藏的西方科技实物展品,展示晚清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分为水陆交通、街头见闻、西人器用、博物致知、格致之学五个单元,为公众重现出19世纪中叶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 第一单元“水陆交通”主要展示了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交通工具,特别是与水路和陆路交通相关的科技产品和设备。通过模型和复原场景,同学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中叶西方在交通领域的科技进步,如蒸汽轮船、火车等。 第二单元“街头见闻”旨在通过一系列展品和模拟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街头巷尾,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本单元聚焦于城市或乡村的街头生活,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文化交流等场景,让同学们在欣赏展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单元“西人器用”主要聚焦于展示和分析西方科技的引入与应用,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科技产品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使用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单元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向同学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西人器用”世界。 第四单元“博物致知”,聚焦于晚清士人如何通过博物馆式的展示和学习,对西方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单元通过丰富的展品和文献,展示了晚清士人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并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而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格致之学”通过展示晚清士人对西方科技的理解和吸收过程,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向同学们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单元不仅展示了晚清士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他们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同学们还参观了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此展览彰显清华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成就,传承科学传统,促进科学传播,并激励科技创新。通过珍贵的清华科技文物,展现无数清华人科技报国、追求真理的理想以及行健不息的奋斗历程。 小升初衔接课参观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收获满满,纷纷写下参观感受。马睿岑同学写道:“我参观了很多科技设备,了解了科技发展历程。”华启迪同学写道:“‘海外奇器’展览以出洋的晚清人士视角介绍了这一时期的西方科技发展。参观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他们诉说着当年亲眼目睹的神奇器物时的那份震惊与好奇。” 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的科学探索课和人文素养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拥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拥有明辨是非、追寻答案的能力。博物馆这个难得的科学与美育资源库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程,体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科学探究与艺术审美之旅。   撰稿: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 改编:范爱红 摄影:张彤
新闻报道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No.44回顾|郝秉键:晚清报刊与摄影术的传入

2024 年 6 月 15 日上午,第44期科博沙龙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本次沙龙特邀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郝秉键结合科博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以“晚清报刊与摄影术的传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西学东渐背景下,报刊和摄影如何传入晚清社会,并作用于当时的文化传播与社会生活。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孙承晟作为活动主持、讲座后对谈嘉宾。本次活动收获线下、线上观众们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反馈。   沙龙伊始,郝秉键教授分享了关于研究晚清报刊及摄影术传入历程的缘起,指出在学界内对西学东渐史的研究讨论中,对西器东传历程的考察和对报刊所载西学文献的梳理仍是疏于聚焦的重要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刊作为承载西器东传的重要媒质应予进一步梳理。   作为早期大众传播媒体,报刊藉其时效性、浅易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优势,通过报道科技新闻、登载科技知识、发布科技评论、刊发科技产品广告等方式,将包括“西器”在内的科技信息传递给广大读者,提高了其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因读报可得“经史词章”之外的新知乃至欣喜,读者对报刊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晓得“欲知时务,须多阅报章”,从而促进报刊业的发展,形成“报馆日多” 之局。郝秉键指出,在晚清朝野上下皆以为读报有益的形势下,报刊已成为读者群体共享的“公共空间”,充当了西学东渐的重要津梁。通过阅读报刊,人们既可以了解本国所发生的大事,又可以窥到外面的世界,获得各种科学新知,进而获得某些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知既“扩充了一己个体的知识疆域,带动了自身思想世界的变化”,调整变易了阅读致知的方向,又有助于引发整体的思想变迁与知识转型。 1896年3月,耀华照相馆刊发广告,其中批评中国传统肖像中的平光现象,宣扬西方肖像拍摄理念,有曰:“佳士写真,由来已旧。自泰西照相法出,而韩魏丹青瞠乎后矣。顾世人论相,贵白而不贵黑,不知黑为阴,白为阳。阳非阴不显,白非黑不浮,故骨格高底,须眉隐现,以及精神之流动,层次之深微,必藉黑以施其巧;倘白太多,则像与纸平,焉能浮凸?试观西人各画,全讲光阴,其所以惟妙惟肖者,非徒曰传神阿堵而已。凡照像必靠聚光于玻璃室,小号耀华系由德国著名光学之师所造,其法尽善尽美,故一经秦镜,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非藉修饰余事以炫人之清视也。” 19世纪40年代后,照相机及摄影术逐渐传入中国。郝秉键教授通过晚清报刊文献,不仅梳理了作为知识形态的照相机和摄影术的在华传入情况,而且考察了照相业在晚清的兴起和发展脉络。基本认识是,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最先出现照相馆,其他地方逐步跟进,至19世纪末已经是“各省皆有”。为了招徕顾客,拓展业务,各照相馆采取了诸如刊发照相广告、销售照相器材、开展技术培训、出售照相书籍和名人照片等营销手段以壮其声名。资料显示:由于晚清国人对摄影的态度已逐渐由疑惧转为认同和赞美,故而下自平民,上至王公重臣及清宫皆参与到摄影活动中来。考察摄影术的传入,不能不提及斌椿使团和蒲安臣使团,他们可以说是以官方身份在海外深度接触照相馆的第一批人。在“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中张德彝、斌椿等人的照片和旅记文本也映射了是时摄影技术和相片形制的特点。这些出洋士人不仅造访了欧美许多照相馆,而且见证了摄影术在外交及商业运营中的作用情况。 最后,郝秉键教授还分享了摄影术在晚清的社会影响。他认为,摄影在晚清不仅作为一种传媒手段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实用工具步入公共管理领域,而且作为一种雅趣逐渐融入民众生活,成为其借以自励、抒情、言志、留念的素材。晚清报刊不仅为摄影提供了展示和宣传的机会,推动了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向读者展示了西方文明和近代生活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摄影术的传入将中国影像由手绘影像引向机械造像,开启了影像近代化历程。   在沙龙的对谈环节中,孙承晟教授与郝秉键教授不仅谈及晚清出版的《脱影奇观》(德贞)、《色相留真》(傅兰雅)、《照相新编》(吴仰曾)和《实用映相学》(周耀光)等几部重要摄影著作,谈及科学博物馆展出中提及的《西海纪游草》(林鍼)、《乘槎日记》(斌椿)、《航海述奇》(张德彝)、《初使泰西记》(志刚)等几部有关摄影问题的游记;而且探讨了晚清照相市场中价格问题和照相艺术风格问题,谈及故宫目前照片收藏情况以及摄影师勋龄、山本赞七郎为王室贵族、慈禧太后等人的摄影活动;同时还讨论了邹伯奇、杨昉两位本土摄影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摄影术的贡献,以及近代影像在科技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孙承晟教授认为,考察晚清摄影史,应重视来华外国摄影师的活动,他们不仅聚焦于肖像写真,而且注重拍摄中国的山川地貌、社会风情,比如意大利摄影师比托、美国摄影师汤姆逊,以及民国时期美国摄影师兼社会学家甘博、美国博物学家洛克等等,均在中国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照片,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晚清民国时期留下的图像资料在科技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直观的视觉图像可为复原历史场景提供依据。海外一些大学、博物馆藏有不少有关近代中国的照片,我们应努力挖掘利用,以推进近代影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研究。   沙龙尾声,郝秉键教授与孙承晟教授就沙龙内容与现场观众展开问答互动。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本期科博沙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供稿:事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