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做客“传承科学家精神”第三讲,作题为“杨振宁先生、黄昆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对学生成长的启示”的报告。清华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袁丽丽,学生科学传播协会会长李志刚以及百余名学子参与活动。此外,北京城市学院的师生代表也到场聆听。

朱邦芬院士作报告
报告伊始,朱邦芬院士用朴素的语言介绍了他与黄昆先生、杨振宁先生相识的故事。为了让到场同学们都能够清晰了解杨振宁先生、黄昆先生的生平,朱院士介绍了杨振宁先生在专业领域内的13个方面成就,以及杨先生归根清华后为清华大学、为中国做出的5个方面巨大贡献。而对于黄昆先生的成就,朱院士用“两个高峰”来形容黄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成就,以“两件大事”(开创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物理教学,为一代又一代物理学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描述黄先生对我国发展的重要贡献。
接下来,朱邦芬院士指出:杨振宁先生、黄昆先生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就离不开一个好的学校环境,“把学校的环境建设好,好苗子就比较容易冒出来”。朱院士结合杨先生与黄先生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好的学校环境具体有哪些表现。
PART/ 01
PART/ 02
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选择未来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杨振宁先生建议学生们:应当选择与物理现象或物理基本结构有直接、简单关系的方向,或是选择有良好推广前景的方向。而作为本科生如何实践杨先生的建议,朱院士提示在场的同学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把发文章作为目标。本科生研究的作用是训练渗透式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不同的领域,去寻找有前途并且自己喜欢的领域。”
PART/ 03

讲座现场
PART/ 04

全体人员合影
活动结束后,朱邦芬院士寄语道:清华学子应该在自己有兴趣,有能力的领域,做一流的工作,这是我们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
讲座简介——“传承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是为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助力青年成长,搭建的师生共建交流的新平台。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清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工作处、科学博物馆、科学史系主办,学生科学传播协会、工物系团委、机械系团委、电子系学生科协、电机系学生科协、未央书院学生科协和新雅书院学生科协协办。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以及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发展支持计划的大力支持。
【供稿:THU学生科学传播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