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

新闻报道 合作交流Comments Off on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33Read

11月5日下午,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承办、北京科普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协办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办。来自科技馆之城的科普场馆、高等院校、市属学协会、科技企业和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会员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嘉宾共同参与活动。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Picture1

集体合影

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进行了题为“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的分享,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筹建历程、建设愿景、科普教育活动及科学传播工作概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打造了科博沙龙、科学光影影院、科技伴读、科博文化周等多个品牌活动,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平台进行传播,打造立体宣传矩阵。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Picture2

活动现场

嘉宾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北京科技报、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嘉宾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分享交流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讲解员贺懿斐引导嘉宾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并进行了精彩讲解。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Picture3

参观展厅

本次活动是“科学传播交流活动”系列活动,作为促进科学传播与融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二十余期。接下来“科学传播交流活动”将继续发挥交流分享平台作用,深化各类科学传播组织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科学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资源共享,推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传播融媒体体系。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教职工赴传媒博物馆参观交流

2024年11月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带队,率科学博物馆教职工一行十余人赴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参观,并进行交流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国家二级传媒类博物馆,也是首个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高校博物馆。该馆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馆藏藏品逾12000件,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关键历史节点。 在吴志勇馆长和藏品征管部薛文伟主任的带领下,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传媒博物馆的四个常设展厅——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和传输馆。通过丰富的实物藏品、历史影像及互动展示,教职工们深入了解了广播、电视、电影及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技术革新,也为今后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观过程中,两位馆长针对展品深入交流切磋,薛文伟主任还对部分重点珍贵展品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演示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八音盒的工作原理,展示了这一早期机械音响设备如何利用轮盘和音梯,通过钢制音片的撞击发声,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双方就博物馆藏品征集、展览策划、公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吴志勇馆长详细介绍了传媒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藏品征集方式和展览策划思路,并分享了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此,吴国盛馆长表示,传媒博物馆无论是藏品质量还是展览水平都堪称一流,在高校博物馆中具有示范作用,也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最后,双方探讨了未来在馆藏建设、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的可能,期望携手推动高校博物馆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赵蓓蓓 摄影:尹菱等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科技与人文互鉴: 柳冠中谈“设计的逻辑”暨“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 清华站启幕活动成功举办

为加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2024年11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科技与人文互鉴”主题交流活动, 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 同时宣布“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启幕。来自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的女科学家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清华园街道妇联、学院路街道妇联、东升镇妇联的执委、社区工作者、亲子家庭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由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院长郦金梁在致辞中感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清华人文学院等有关单位对活动支持。他表示,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尤其在学科交叉集成空前活跃、科技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交织、合流,共同塑造着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此次研讨会及书画巡展内容丰富,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不仅为女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励更多女性跨界探索,也能够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交流,为创新发展增添动能与活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先生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他所提出的“事理学”设计理论,有别于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等基础理论,是探索设计造物的“事”“理”关系并应用于复杂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柳冠中强调设计师需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他指出设计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入手,解决产品在制造、流通、使用和回收整个循环系统的根本性问题。设计研究本身即是创新知识、探索规律、创造方法的过程。设计者要有结构支持,要建立系统的思维,而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设计的目标不能只讲交换价值,还要创造价值,不能只做产品,还要解决服务的问题。设计师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产品全流程问题,最大程度节约资源,为社会创造出合理、健康、公平、分享的生存方式。 柳冠中说艺术家是见自己的,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视角不同,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科学家是见天地的,将天地间的规律解释出来,供人们认识和利用;而设计师是要见众生的,要研究中国现状,研究世界趋势,找出中国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要用中国智慧诠释中国方案,在工业设计领域走出属于中国的创新之路。只有这样,中国的工业设计才能与“中国智造”共舞,创造新的辉煌。 在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范爱红认为柳冠中的报告从多视角对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有诸多启示,其中很多重要思想将进一步指导科学博物馆的建设。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技文化创作分会负责人刘芙蓉介绍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的背景及组织情况,这些女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学传播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也勤于在艺术领域耕耘探索,传递出新时代科技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奋斗的进取精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张华认为人文素质及内涵在人才培养甚至科研攻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当前很多所谓“卡脖子”技术问题,实则是认知的瓶颈,研究者须超越狭隘的局部视角,采用更为宏观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破解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庆莲表示,科研工作者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时,一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社会问题。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身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责任感。 东升镇妇联执委汪玉妃、清华园街道妇联执委肖睿琳分别就基层治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分享了各自体会。 最后,来宾集体观看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和清华科博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等主题展览,活动圆满结束。   (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供稿)
新闻报道

“百年器象”新展志愿者讲解培训会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13日,清华大学“百年器象——科学仪器历史展”志愿者讲解培训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及展览现场成功举行。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展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展览汇集了120余件/套展品,涵盖了从教学实验仪器到前沿科研设备的多个方面。 培训活动安排紧凑,议程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当日上午,志愿者们首先在“百年器象”展厅自由参观,亲自体验全新升级的展览内容。透过这次观展,志愿者们对展品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培训讲座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王玥涵主持展览培训会,“百年器象”展品统筹刘佳妮详细解读了展览的大纲和展品介绍,涵盖了展品的历史背景、科技意义及其在清华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佳妮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志愿者对展品内涵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讲解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储备。随后,范爱红老师对“百年器象”展览重新布展的背景与提升,以及该展览将作为未来科博永久馆舍常设展“清华厅”的基础进行了介绍。最后,科博讲解员贺懿斐为志愿者进行导览示范,科博各馆员也在展厅中与志愿者们进行互动交流。志愿者们由此充实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为展览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期待志愿者们在未来的讲解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参观体验。   撰稿:王玥涵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陈维成一行来科博参观交流

10月21日,北京市科协副主席陈维成一行30余人莅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观交流,同行人员有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部长高博、副部长王晋、二级调研员李磊,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付萌萌、副主任周亚光。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党支部书记范爱红、媒体总监尹菱、公教馆员王玥涵参加接待。 北京市科协一行首先参观了科博展览。陈维成副主席在吴国盛馆长的引领下参观了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 随后,陈维成等北京市科协领导与吴国盛等科博人员在人文楼B206进行座谈交流,主要讨论在科学文化、科学史、科学人物方面的合作事宜。陈维成副主席就如何对科学史上的著名人物进行解读,做成科学传播精品,听取吴国盛馆长的见解,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国盛对北京市科协领导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结合“高山科学经典”的科普品牌项目,介绍了科学经典内容的策划、执行、传播过程,以及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他强调了资金、人力、精力等条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寻找科普传播主讲人以及受众认知参差的难点。吴国盛特别说明,“高山科学经典”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密集式传播的目标,但是经典内容常读常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要深化,不仅围绕经典读本导读,还要结合作者、时代背景、对当下的意义等通过导读、对谈、读书会、答疑会甚至展览、表演等多艺术形式进行全面地展现,在慢读、细读中达到教育化人的目的。面对当前科普内容同质化、低端化的倾向,吴国盛再次重申,科普是全民性质的科学普及教育,科学家群体也是科普对象,不应该单纯停留在学生阶段,局限在了解科学原理、科学家故事,而是要从历史系统中溯源,立足当下意义,引发哲思,启迪智慧,造就科学创新的土壤。 科协高鹏介绍了目前北京市科协正在做的经典科普项目,包括“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科学大家人物系列、“科学之美”的科学影像系列等。陈维成也表达了科普传播者必须持有的长期心态和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等观点,这样才能让经典内容真正沉淀下来,服务好社会的广大受众。 吴国盛非常认同北京市科协正在实施的科普项目,呼吁北京市科协可以集结像李永乐、严伯钧等科普自媒体博主,加入到科普大军,培养起一批爱科学、爱读书、爱讨论的科学粉丝,营造一种活跃、丰厚的学术氛围,加大媒体的传播音量。他建议将科学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传播阵地,通过对科学仪器的解读唤起受众对科学发展历史的深切感受,共同将科学传播事业做精做强。   (事业发展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