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及海淀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协会共同带领下,2024年8月14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以“走进清华 探寻科技奥秘”为主题,组织学生赴清华大学学科学博物馆参观,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竖立科技强国的志向。
当日恰逢清华大学开学,从全国各地来的清华大学新生正在入校,校园一片喜气洋洋。“各省学霸啊!”“这得多少分才能考上清华啊?”“他们的数理化应该很强吧!”……同学们一路交流,一路进入了清华校园。
在清华大学学科学博物馆,大家分两组,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海外奇器”、“百年器象”和“两弹一星”三大展厅。
好奇打开眼界——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
“海外奇器”展厅,以晚清出洋人士记述为主线,配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藏约100 件/套西方科技实物展品,反映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科技世界。以器观人,以人观世界。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追随晚清出洋人士的脚步,通过他们的文字记录和科学藏品,在林鍼、斌春、郭嵩焘、张德彝等的文字中感受“初登轮船”、“初见航海仪”、“初乘火轮车”、“初遇蒸汽机”、“初见显远镜”的惊奇,再度感受那个由蒸汽机与电力、好奇心与征服欲所构筑的西方科技世界,以及晚清“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
在“百年器象”展厅,馆内陈设有清华学堂成立至今由各院系、老教授以及校友们捐赠,以及自制、购买、改良和使用的科学仪器等藏品。近百件古旧仪器、设备、教具,曾为清华教育者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的工具,也被用于展示复杂的概念、理论和结构,模拟实验操作,演示解题思路等,加深了清华学子对科学的理解。这些科学展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展示出清华清华科学仪器一百多年的演进历史。
同学们见到了上世纪英国生产的各式“显微镜玻片”、“天平”,“韦斯顿标准电池”、WG-派公司生产的“电阻箱”,德国生产的“毫安表、毫伏表、欧姆表、分压器、转换开关、标准瓦特表”以及“发报机”、美国生产的“世界1号打字机、奥利弗9号打字机”……在301号展品《电信新法》旁伫立良久,并尝试破译旁边的摩斯密码,“I LOVE TSINGHUA”的答案让大家找到与清华大学的链接。
从“格致之学”到“当今科学”,我们见证了无数清华理工人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钻研,为科技报国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百年器象,大音希声;先贤勋业,可歌可颂。
科技兴邦——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在最后一个展厅,同学们首先注意到了郭永怀、王淦昌、王希季、钱学森、邓稼先、周光召等14位老一辈清华人的《以身许国图》。
同学们在这里重温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发的光辉历程。看到了清华大学自制的“中国首台自制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氮气格”、“自动演奏木琴”、“电子模拟计算机”等中国自制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是实物的,可视可感;科学家的故事是真实的,赤忱动人。希望同学们学习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接续奋斗,自强、奋斗、日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用心学习。
【学生感想】
初一2班 李舸
今天,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博物馆参观。这里的展品大都是一些过去的发明,也有清华自创的产品。我印象最深的展品就是清华学生自己创造出的“半轮自行车”,自行车只有半个被切开的轮子,通过重力引导轮子转动和通过地面。看到了这些,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学习、培养想象力,让想象力成为科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初一2班 范朵颐
今天我们走进清华科技园,追随晚清出洋人士脚步,了解他们的文字记录和科学藏品,感受那个时期的全新世界。
其中航海仪器——六分仪让我印象深刻。它是经过特定公式的计算测量出经纬度,对于当时船只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科技梦想的启航。激励着我学习当时的人们,怀揣一颗对科学探索的激情之心。
初一2班 张靖琦
清华科技博物馆收藏了清华大学一百多年来的珍贵藏品,每一项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站在这些展品前,我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仿佛能够听到科学家们的嘱托,了解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辛苦历程。通过展览、互动和讲解,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能激发我追求科学的热情,拓宽我的视野、增强我学好数理化的决心。
初一3班 何嘉珺
清华大学科技博物馆的布局精巧,琳琅满目的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众多展品中,照相机无疑是最吸引我的。它那精致的机身、复杂的镜头结构,无不彰显着当时摄影技术的先进与独特。站在它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记录生活、捕捉瞬间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晚清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也对照相机这一重要发明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成果,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初一3班 夏一芃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展品生动有趣,是历史与科学的交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飞云号模型,飞云号就是飞剪船(高速帆船),建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波士顿,于1851年首次下水,同年创造了纽约和旧金山之间最快航道的世界记录。它曾于1852年到1855年间数次往返于纽约与广州黄埔港口,单程每次耗时94至115天不等。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士人对西方航海技术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参观,我深入了解了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冲击时的心态,丰富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
初一3班 何思源
当日的参观我无比震撼。展览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伟人们奋斗自强壮国的历程,包括各种实用的仪器设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一张画着两弹一星元勋的长图,画卷两边签着他们的名字,他们豪迈自信,勇于登攀,为国无私奉献。这次展览不仅使我对晚清及建国初的那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引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更激发了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豪情。
初一3班 张书豪
我是带着对清华的仰慕和对科学的期待来观展的。在“西洋奇器”展厅,那么多晚清留洋人士注意到了当时欧洲的先进工业及产品,却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没能在当时的中国引进发展,让人痛惜!在第二个展厅,我看到了清华大学各种关于电路的测量设备,还有我熟悉的“摩斯密码”。在最后一个展厅,最吸引我的是以身许国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他们切切实实的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向伟大的科学家们致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