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4 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清华大学情人坡绿地成功举办“波浪探游:无线电测向与植物絮语”活动。本次活动以“看不见的波”为线索,串联起无线电测向技术实践与植物电信号声化艺术, 20 余位参与者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感官探索之旅。

集体合影
活动第一部分聚焦无线电测向技术,特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孙忆南老师担任导师。孙老师首先系统讲解了无线电波传播原理与业余无线电测向技术运动。参与者在理论学习后,通过蒙眼找台、团队竞赛等环节,将抽象的电磁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定位实践。无线电测向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将无形信号转化为认知工具的过程。本次实践活动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特展形成呼应。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孙忆南老师
在活动第二部分“植物絮语”装置互动活动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黄家钰带来其作品Re-socialization,通过电极采集植物微电流,经算法转化为实时声波频谱。参与者亲手连接栾树等植物,通过耳机聆听不同的 “节律“。植物在蒸腾、光合作用和细胞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传感器采集后,经过信号处理技术转化为为人类可听的声音,且其音调和节律也会随着环境变量(如温度、光照和水分含量等)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声化技术也应用于科研外的当代艺术实践、音乐类产品设计等领域。通过“采集—接触—连接—聆听—数据可视化”的一系列行为,观察者可以从听觉和视觉层面感受植物自身及其与其他植物间的交流网络。在现场讨论中,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黄家钰与参与者们围绕“植物音乐的悦耳性”“植物电信号的应用”等话题展开思辨、讨论与设想,参与者们通过技术媒介重新想象人与植物的关系。

聆听“植物絮语”
在万物生长的初夏,这场融合技术探索与自然感知的活动,不仅是对电磁波与植物电信号的物理解码,更是一次对 “连接”本质的思考。当参与者在情人坡的绿荫中追踪电波、聆听植物时,他们既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者,也是生命网络的感知者——在技术与自然的共振中,试图寻找自然中存在的种种关联。

孙忆南老师进行指导
【摄影:陈晓珑;审核:范爱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