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TUEF”公众号
编者按:
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在科学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博物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清华大学将诞生第一座综合类科学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大学的第一座。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自宣布筹备之初便引起了广泛关注。适逢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接受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专访,揭开了科学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吴老师学识渊博,是著名科学史家,也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华云讲坛”登坛讲授《瘟疫之年:重新认识牛顿》,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想知道清华大学为什么要建立科学博物馆吗?科学博物馆里有些什么呢?快看看吴国盛老师的回答吧!
“一流”筹备宗旨
Q:2018年4月24日,清华大学正式决定成立科学博物馆(筹),当时决定筹建科学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呢?
A: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受人瞩目的博物馆。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都是如此。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创建清华自己的大学博物馆是清华在校师生和全体校友的共识。在建成了艺术博物馆之后,科学博物馆就自然提上了日程。毕竟百年清华创造辉煌、服务社会更多的是在理工学科。2016年我来到清华创办科学史系的同时,就提出同时要创办科学博物馆,这个想法与校领导一拍即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学校于2018年4月24日正式决定筹备科学博物馆。
在酝酿和论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确了创办科博的宗旨:展现清华百年科技报国历史、打造理工文艺交叉学科平台、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传播。
吴国盛参加人文清华讲坛
Q:一所大学为什么需要一座好的科学博物馆?
A:这是大学深厚历史底蕴自我展开的需要,也是辐射影响、惠及社会的需要。
像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都有众多的博物馆。观众们在参观博物馆中,了解大学的历史、体会大学的文化氛围,增长知识、提升修养。大学博物馆既是校友们母校认同的好地方,也是公共教育的窗口。社会大众通过博物馆可以深入了解一所大学。清华以理工立校,科学博物馆就更为重要。
Q:清华大学成立科学史系的同时启动筹建科学博物馆,这两者将如何互相促进发展?
A:科学博物馆的内容筹建由科学史系负责,科学博物馆直接服务于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建设,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目前,我既是科学史系主任,又兼任科学博物馆馆长。未来科博建成之后,将成为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教学场所;科博的藏品,将成为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推动科学仪器史研究方向的发展。反过来,科学史系是科学博物馆的学术支撑,将使得清华科博在学术能力和学术影响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准。
“两方面”筹建过程
Q:科学博物馆的整体筹备计划大概分为几个阶段?如今又进行到了哪一步?
A:科博的筹建设有分时段,但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馆舍建设,另一方面是组织建设和内容建设。馆舍建成后,即刻开始布展,面向社会开放。
学校于2017年正式确定,科学博物馆的永久地址是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之间的空地。从2018年开始招标征集设计方案,此项工作仍然在进行之中。
组织建设和内容建设由人文学院科学史系负责。经过近两年的筹备,我们组织了一支由6位职员、5位博士后组成的队伍,在学术研究与交流、藏品收集、古仪器复原、策展办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我们已经建成了3个收藏库房,收集了近4千件有历史意义的科学仪器,建成了一个临时展厅。
2019年4月24日,在建馆一周年的日子,我们举办了“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展览,社会影响很好,受到校内师生和广大校友的称赞和鼓励。瘟疫时期,“百年器象”数字展厅上线。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将陆续推出“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银幕之外——电影科技器物展”“西洋天文仪器展”。
Q:筹建过程中已经收集到了哪些藏品?
A:目前收藏的近四千件藏品,多数是由校内相关理工院系捐赠的旧仪器、旧设备,少数是社会捐赠和市场收购。
校内收藏中,年代越久的东西越少。50年代之前的藏品只有个位数,这是目前主要的收藏难点。过去我们不怎么关心科技文物的保护和收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每一次搬家、装修、安全检查,就淘汰、丢弃一批,非常可惜。要想从器物层面恢复清华理工学科的历史原貌,还需要继续搜寻,此外辅之以在海外古物市场购买同款仪器、研究复原等方式。
社会捐赠包括有照相机、留声机、打字机、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机、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显微镜、望远镜、潜望镜等,还有社会爱心人士从海外古玩市场购置旧的科学仪器如电磁器件捐赠给我们。
“三方面”预期影响
Q: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A: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首先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校的多学科交叉以及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服务,为在校师生开展理工文艺学科融合提供场所。
其次是服务社会,做科学传播的生力军、引领者,与同行们相互学习。
Q:科学博物馆建成以后,预期将在哪些方面发挥影响?
A:三个方面。
首先是展示清华理工学科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部清华理工学科史,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缩影。清华人科技报国的历史,尽现其中。科博建成,将成为清华的新地标、新名片。
第二,成为校内文、理、工、艺学科交叉的平台。我们将通过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有奖征文、发布课题、专题布展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点燃想象、激荡头脑风暴,激励学术创新。比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合作举办获奖作品展。比如,与基础工业中心合作开设复原历史上的科学仪器课程。比如,在科技史展厅现场讲授科技史课程。
第三,成为科学传播的引领力量。科学博物馆是科普的主要场所之一。国内的科技馆以互动展品为主,缺乏历史收藏,我校科博将是国内首家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必将对国内的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产生影响。
Q:邱勇校长曾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科学博物馆进一步推动人文与理工的交叉融合,与艺术博物馆并列成为清华园科学与艺术的两个殿堂。”
在内容设计上,科学博物馆将如何推动人文与理工的有机融合?在运营上,会与艺术博物馆相呼应吗?
A:科技史是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学科,以实物的方式再现科技史,本身就是推动人文与理工的有机融合。
学校把科学博物馆设置在艺术博物馆的旁边,就有两馆在运营上相互呼应的考虑。
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将主要是科技史的内容:清华科技史、中国古代科技史、西方科技史。
除了历史内容外,我们也关注清华学人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当然,优秀的科技成果最后也会写入我们的清华科技史中。
Q: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引起了不小的变化。科学博物馆将如何促进科学不断发展,如何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科学本身,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A:20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始频繁互动,科学走出象牙塔,开始极大地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国家的普遍要求。科学博物馆肩负着既促进科技发展、又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艰巨使命。清华科博将通过科技文物的展示,引导观众思考科技与中国近现代史、科技与民族振兴、科技与现代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深刻的话题。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馆长
吴国盛,男,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9-201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1999)。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主要学术著作有《什么是科学》(2016)、《希腊空间概念》(2010)、《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时间的观念》(2006)、《追思自然》(1998),另有《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四种(《科学的历程》、《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科学走向传播》)(2013)。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1),著作《科学的历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9),著作《时间的观念》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转引自: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78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