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晚,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9期以在线形式举办,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张楠。科学博物馆学术助理沈萌博士主持了本次沙龙。
正式报告之前,张楠首先介绍了中国古天文仪象的基本概念和问题。沙龙第一部分以电视剧《龙岭迷窟》中关于李淳风墓穴的情节内容为基础,逐一介绍了古代“浑天仪”、干支纪年和推算、二十八宿的相关内容,并重点讲解了李淳风黄道浑仪的结构和功能。沙龙第二部分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关于黄道游仪的内容为基础,讲解了开元年间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俯视图的结构与制造过程。沙龙最后,张楠博士总结唐代浑天仪象的发展历程,指出唐代仪象承前启后,确立了中国古代浑仪的三重结构标准,同时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学核心“历”、“象”间的交融与互动。
在报告后的交流中,观众在发言区讨论热烈,就浑仪的使用方法、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问题、古代仪器的铸造工艺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报告人沙龙后记
昨天沙龙结束之后,经过和几位师友的交流和讨论,其中有两个问题,我想是需要补充并讲解清楚的:
1.《龙岭迷窟》干支推算的情节中,剧中人物用错误的起始条件得到了正确的数字。“李世民贞观元年登基,是公元626年,贞观二十二年应该就是648年。”
这个起始条件是有问题的。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年份确实是公元626年,但那一年不是贞观元年,而是武德九年,贞观元年是下一年也就是627年。那么,如果是从登基那年武德九年(626)算起,贞观二十二年确实是626+22=648年。如果是从贞观元年算起,就应该是627+21=648年。但剧中情节确实得到了贞观二十二年正确的公历年份,至于编剧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可以推测,但不知具体情况。
2.《长安十二时辰》中关于一行大师用黄道游仪测得“二十八宿距离天球极北的角度,万国寰宇之中,首次测得恒星移动之象。”剧里这个说法其实是承袭旧说,认为一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人,比哈雷早1000多年,这个说法甚至被收入了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在这个部分我仅用岁差来解释是不够完备的,需要进行一些补充:
如果说测得的恒星位置有变化,且在订正了岁差、章动、光行差等因素之后,依然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来自恒星的自行,说明恒星自己不是永久不动的。一行测得恒星位置和古测相比发生了变化,有人据此提出一行发现了恒星自行现象,且是世界上第一人。这种说法已经被诸多天文学史家进行过否定论证,认为恒星的自行在唐代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现的。一行测量结果与古测有差异的大部分可以用岁差来进行解释,不能用岁差来解释的更不能用自行来解释,大部分恒星自行都在每年0.1角秒以内,即便积累1000年也是非常微量的,因此不能用岁差解释的差异只能归咎于测量误差。但同时需要说明,虽然一行本人对此没有进行解释,但他肯定了这种变化并将新数据引用到《大衍历》之中,那么他自己对恒星自行是否存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特别致谢钮卫星老师、褚龙飞博士和肖尧博士对沙龙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和大家分享有趣的天文学史话题。最后要感谢沈萌博士对本次沙龙的组织和主持。
撰文: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