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

新闻报道 新闻资讯 科博沙龙 研究Comments Off on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7,821Read

2020年11月27日上午,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3期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本期主讲人是刘佳妮,题目是“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1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3期现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助理沈萌主持本次沙龙,她简单介绍了刘佳妮的求学和实习经历: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到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博物馆学。曾在大学博物馆、世界著名国家级博物馆、专业机构博物馆等10个文博单位做过课程实习和志愿者。目前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术部和红砖美术馆文献中心实习,并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研究部担任志愿者。她有着丰富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从策展布展、藏品清点到藏品讲解,深度参与了博物馆的多项工作。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2

本期主讲人刘佳妮

 

在沙龙开始,刘佳妮介绍了自己进入博物馆行业的缘起。她指出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实体文物正以数字形式实现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刘佳妮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她的报告,分别是藏品管理(Collections Management)、包容与开放性(accessibility)与参与度(Public/Visitor Engagement)。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3

藏品管理21个环节中的9个主要基本环节

 

第一部分藏品管理,刘佳妮以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认为博物馆应有使命/愿景陈述,如博物馆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藏品特点与利用、主要收藏类别等。并讲述藏品管理政策及博物馆产品管理的标准与实践规范:应重点关注藏品管理的收藏政策、需要遵守的条约规范、及藏品的收藏史,参考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的博物馆认证计划(Arts Council England: Museum Accreditation Scheme)及收藏信托基金会(Collections Trust)2017年修订的SPECTRUM 5.0标准,介绍了如藏品登记系统、线上藏品目录在博物馆中的具体实践。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4

藏品登记系统

大英博物馆线上藏品目录

上海博物馆线上藏品目录

 

第二部分馆藏开放,刘佳妮展示了一些特殊的导览场景,如幕后导览、为特定目的建造的藏品中心及可视的库房陈列,结合图片、视频等素材还原了多个馆藏场景。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5

幕后导览

为特定目的建造的藏品中心

开放的陈列柜

可视储存

 

第三部分公众参与,刘佳妮介绍了可触摸类藏品收藏、学习空间、外展服务、志愿活动这几种公众参与方式,指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博物馆无障碍导览、博物馆与教学科研、展品馆际流动、志愿者参与等优秀经验。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6

可触觉物品(通过触摸下方中间模型感受实物的质感)

触摸台

志愿者为公众进行讲解

学习空间

 

最后刘佳妮对这次报告作了总结,再一次强调了藏品管理要符合标准与规范。展品面向所有人开放,没有学识门槛限制,我们期待更加多元的视角参与到展览中来。

刘佳妮的报告有极其丰富的博物馆素材,还配有互动环节,现场演示了面对不同的讲解对象应如何层层递进式的展开讲解,现场讨论互动氛围热烈。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7

刘佳妮演示如何向观众讲解展品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感慨良多,她认为刘佳妮借助国外博物馆的实际照片对一些概念、政策思路的介绍,对科学博物馆有很大启发。其中她最感兴趣两点,分别是馆藏开发和互动式志愿者。正如图书馆从闭架库逐渐走向开架借阅,博物馆的仓库也将从封闭转向开放。但对博物馆来说,将库房面向公众打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此刘佳妮进行了回应:首先,这些库房的开放是有限的,一般每次15~20人,需要进行预约;其次,库房开放通常借助于某些契机,如藏品搬迁、新展馆(库房)的建成等;再次,库房开放也是经过策展的,会对适合讲解的空间进行设计,基于特定范围开展参观活动。范爱红询问刘佳妮,参观博物馆时是否见过3D扫描展品嵌入馆藏目录中的例子。刘佳妮回复说见过立色卡、一张照片、三侧面图、3D扫描等各种馆藏目录形式,并指出最基础的藏品目录如编号等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是后续很多工作开展的基础。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8

刘佳妮回应现场提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曹秋婷认为刘佳妮丰富的博物馆经历十分珍贵,对她提出的“accessibility”意识十分感兴趣,进一步询问国外的这种意识来源是什么?出于管理者自身,或参观者的要求,还是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此刘佳妮也做了回应,她指出曹秋婷提出的这几个因素都包含在内。从博物馆经营者的战略规划来看,首先要确定目标群体,若要吸引到大多数人,策展就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标签及展词的确定、特殊人群的观展需求、无障碍通行等。与国内依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公立博物馆不同,国外博物馆大多已转向为独立博物馆,不依赖政府资金而是向某些基金组织申请经费,因此其前期调研十分重要,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周边社区的需求等,经营方式会有不同。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9

Kew Gardens植物园标本手写标签信息转录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对自然历史博物馆比较感兴趣,着重关注了Kew Gardens志愿者参与植物园标本手写标签信息转录的工作,想进一步了解欧洲博物馆此类志愿活动的整体情况。刘佳妮回复说,自然历史类的博物馆,Kew Gardens的这种工作是她见到的第一个,并指出这种信息录入没有门槛限制,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所有人都可以注册参与;但对于科学类博物馆,还是建议志愿者有理工科背景,这将会极大地提升效率。

 

 

撰文:梁诚

沙龙纪要NO.13 | 刘佳妮 : 藏品管理与公众参与——让博物馆馆藏更开放更包容-Picture10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

11月5日下午,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承办、北京科普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协办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办。来自科技馆之城的科普场馆、高等院校、市属学协会、科技企业和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会员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嘉宾共同参与活动。 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进行了题为“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的分享,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筹建历程、建设愿景、科普教育活动及科学传播工作概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打造了科博沙龙、科学光影影院、科技伴读、科博文化周等多个品牌活动,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平台进行传播,打造立体宣传矩阵。 嘉宾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北京科技报、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嘉宾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分享交流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讲解员贺懿斐引导嘉宾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并进行了精彩讲解。 本次活动是“科学传播交流活动”系列活动,作为促进科学传播与融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二十余期。接下来“科学传播交流活动”将继续发挥交流分享平台作用,深化各类科学传播组织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科学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资源共享,推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传播融媒体体系。   供稿: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教职工赴传媒博物馆参观交流

2024年11月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带队,率科学博物馆教职工一行十余人赴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参观,并进行交流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国家二级传媒类博物馆,也是首个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高校博物馆。该馆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馆藏藏品逾12000件,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关键历史节点。 在吴志勇馆长和藏品征管部薛文伟主任的带领下,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传媒博物馆的四个常设展厅——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和传输馆。通过丰富的实物藏品、历史影像及互动展示,教职工们深入了解了广播、电视、电影及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技术革新,也为今后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观过程中,两位馆长针对展品深入交流切磋,薛文伟主任还对部分重点珍贵展品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演示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八音盒的工作原理,展示了这一早期机械音响设备如何利用轮盘和音梯,通过钢制音片的撞击发声,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双方就博物馆藏品征集、展览策划、公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吴志勇馆长详细介绍了传媒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藏品征集方式和展览策划思路,并分享了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此,吴国盛馆长表示,传媒博物馆无论是藏品质量还是展览水平都堪称一流,在高校博物馆中具有示范作用,也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最后,双方探讨了未来在馆藏建设、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的可能,期望携手推动高校博物馆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赵蓓蓓 摄影:尹菱等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科技与人文互鉴: 柳冠中谈“设计的逻辑”暨“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 清华站启幕活动成功举办

为加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2024年11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科技与人文互鉴”主题交流活动, 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 同时宣布“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启幕。来自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的女科学家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清华园街道妇联、学院路街道妇联、东升镇妇联的执委、社区工作者、亲子家庭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由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院长郦金梁在致辞中感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清华人文学院等有关单位对活动支持。他表示,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尤其在学科交叉集成空前活跃、科技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交织、合流,共同塑造着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此次研讨会及书画巡展内容丰富,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不仅为女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励更多女性跨界探索,也能够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交流,为创新发展增添动能与活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先生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他所提出的“事理学”设计理论,有别于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等基础理论,是探索设计造物的“事”“理”关系并应用于复杂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柳冠中强调设计师需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他指出设计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入手,解决产品在制造、流通、使用和回收整个循环系统的根本性问题。设计研究本身即是创新知识、探索规律、创造方法的过程。设计者要有结构支持,要建立系统的思维,而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设计的目标不能只讲交换价值,还要创造价值,不能只做产品,还要解决服务的问题。设计师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产品全流程问题,最大程度节约资源,为社会创造出合理、健康、公平、分享的生存方式。 柳冠中说艺术家是见自己的,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视角不同,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科学家是见天地的,将天地间的规律解释出来,供人们认识和利用;而设计师是要见众生的,要研究中国现状,研究世界趋势,找出中国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要用中国智慧诠释中国方案,在工业设计领域走出属于中国的创新之路。只有这样,中国的工业设计才能与“中国智造”共舞,创造新的辉煌。 在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范爱红认为柳冠中的报告从多视角对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有诸多启示,其中很多重要思想将进一步指导科学博物馆的建设。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技文化创作分会负责人刘芙蓉介绍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的背景及组织情况,这些女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学传播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也勤于在艺术领域耕耘探索,传递出新时代科技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奋斗的进取精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张华认为人文素质及内涵在人才培养甚至科研攻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当前很多所谓“卡脖子”技术问题,实则是认知的瓶颈,研究者须超越狭隘的局部视角,采用更为宏观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破解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庆莲表示,科研工作者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时,一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社会问题。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身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责任感。 东升镇妇联执委汪玉妃、清华园街道妇联执委肖睿琳分别就基层治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分享了各自体会。 最后,来宾集体观看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和清华科博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等主题展览,活动圆满结束。   (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