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大学必然拥有杰出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博物馆体系中优质的公共文化教育基地。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博物馆也要主动担起时代的文化使命和责任,从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出发,促进文物资源的共享,为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大学智慧。
2020年12月17日,由北京博物馆学会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与科学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人文楼举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头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等机构的馆长、部门主任或代表20余人参加了研讨活动。
会议由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祁庆国主持,他表示博物馆界领导及同仁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特别期待,尽管目前举办的是临展,但能看出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应有水平。此次为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而举办科学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就是要总结清华科博的经验,并在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加以借鉴、推广。
纪要研讨
博物馆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首先是“以文化人”,展品不是死的物,是要讲述凝结上面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博物馆界,以吴国盛教授为首的科学界,应该给大众以精神的动力。
清华大学建立科学博物馆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美学教育都有很大意义。考古和科技有很强的联系,就像是今天展览中的古代计算器具中,我们考古博物馆陶片上也有反映数字方面的信息,日后可以通过展品的互相交流补充、延展展览内容。
还有一点,科学技术为考古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科学技术的应用,包括小型飞机、DNA技术等广泛应用于考古上。我们希望与科学博物馆有更加密切的合作,从灿烂的古代中国文明中,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总觉得中国没有科学技术,其实是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知识与素养,我们挖掘得不够。
看了展览,大开眼界,感觉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铁道博物馆有三个站,第一个是前门,北京站,1906年建成的,第二个是在北京东郊,展示了130多台铁道的实物,第三个在八达岭,詹天佑纪念馆。希望以后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合作,尤其是社会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
我们馆的很多展览都用吴国盛老师的书做指导,今天见到吴馆长很惊喜。今天的展览以计算器具为切入点,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类科技的进步,互动体验做得也很有特色。我国科学工业博物馆很薄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为中国科学博物馆做了探索性的指引。中国科技馆从2000年做主题展的巡展,把我们开发的展览共享更多的人,希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也能走向全国,普惠更多的观众。
未来我们科技馆在筹划两个展厅,一个是数字展厅,一个是反映科技历程的展厅,我们是作为一个课题来做,不管是文献研究,还是概念设计、展览设计等方面,希望能得到科学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未来可期!
我们馆也正在筹建科技展,主要分为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从天文、数学、农业、纺织等角度,基于馆内收藏来做。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古代部分展品相对少,也是我们会扩展的部分。
在展示展陈方面,我们希望能打破科技馆分类的界限,通过各种手段让观众能看得懂,可能没有讲解也能看得懂。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来说,尽管展品收藏是目前的紧迫问题,但是如何能让观众更加清晰了解科学仪器背后的原理的软件技术开发应该是清华大学的特色,可以让观众通过趣味性了解科技背后的东西,所以很期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有这方面的成果。
刚才看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听了吴馆长的介绍,觉得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一入手,就是高手,对科学博物馆的研究很透彻,定位特别好,从一开始就站在了研究角度的最高点。展品虽然不多,但是每件都是精品,甚至是孤品,研究制作的互动装置也非常精巧。另外一个感触就是一入行就填补了空白,现在的科技馆要么是纯动手,要么是纯展示。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博物馆。科学馆如何传递科学精神,一定要有承载科学人文精神的物,这个教化润物细无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股清风,对社会一定能够做出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立意义很重大。现在的人文、民俗等都是科学的积淀,早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慢慢变成了习惯、习俗,最后变成了文化。比如二十四节气,一开始是天文,现在慢慢变成了影响人类最大的非遗之一。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在开展农业工具标准的认定,农具器物的收藏也在逐渐丰富,但是收藏过程也面临很多问题,在这个方面可以多做交流,也可以共同策划一些展览。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思想的启蒙是从科学开始的,没有科学的启蒙就没有哲学思想的开化。未来,作为储存历史记忆的科学博物馆,对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国家科技发展都是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博物馆实际上是收藏人类科学发展历程,传播科学知识以及哲学思想的阵地。博物馆主要承载着以物感人,要让观众看得懂,否则就没有价值。科技馆和科学博物馆不是孤立的,最好能融合起来。
刚才看了展很精彩,也很有启发。尤其是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把它呈现出来,真的了不起。从观众角度,我更关心人文的东西。器物在这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什么地位。这个展览就暗藏了这条线索,非常用心。日后,电影博物馆可以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合作办展。
我们馆距离科学比较远,我只是从观者视角提供一些想法。我去过最多的博物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假如我来布局科学博物馆,我会做科学的启蒙,展示科学的力量,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艺术以及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互动展品非常有特色,大有可为,对青少年的科学启蒙作用很大。希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能立足清华,也能着眼世界。
“神机妙算”展让我们看到了计算设备的进步,原来我是没有这样的认知的。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只要看完展,大家有了认识的进步,这个展就有意义。建议展览展陈中可以多增加一些文字介绍,辅助非专业人理解展品,对中国和西方器物发展的关系可以多作说明。
我很赞同吴馆长对科学博物馆的分类以及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定位的界定。互动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在感受的基础上,人还要沉淀和思考,如果只停留在动手系列,就缺失了更深沉的某种意义。大学里的博物馆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有所体现。
我们作为专题博物馆,与科学还有些关联。铸造技术发展史也希望吴国盛馆长给我们一些建议。我觉得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第一定位准,就是定位在发展史上。博物馆讲的是过去,确实区别于科技中心。第二,思路清晰,以物来说史。第三概念很新,不止是过去的物,还包括研究型的复制品。
小学生在展厅里留下的国旗充分体现了展览“以史鉴文、以文化人”的意义。
我有几点建议:
1.加强观众的研究,分析我们科学博物馆面对的观众是谁。分析好观众,才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2.在展览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走线上、线下两个展览体系,数字展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可以实现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功能,在展品的介绍上更加多元,也更加鲜活和详尽;
3.清华科博展览的序言写得非常好,言简意赅、开合有度、行文流畅,希望今后能发扬。
天文馆和科学博物馆还是有很多区别。我们的展览强调动态演示和动手体验。展品是在社会环境下出现的,既要说“是什么”还应解释“为什么”。天文馆与科学博物馆在科学仪器的复原方面可以合作。如果提一个小建议的话,希望展陈中在器物氛围的营造上做一些变化,让观众感受展品不是冰冷的器具。
我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对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理解,一个是使命,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填补了博物馆类型的空白;第二定位较高,以科学立馆,藏品立馆 ;第三是团队,吴国盛馆长本人资质好,团队也很优秀,一定会创造出奇迹;第四,展览虽然小巧,但是很精致,不施粉黛,不落俗套,体现了清华人展示科学的语言特色,也彰显了水木清华的清新之气,未来清华科博场馆建成以后,这个特色和风格一定要保持住;第五以物说话,这个宗旨没有违背博物馆的初衷。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首先是大学博物馆,未来可能是中国的科学博物馆。
除此之外,我想引发日后需要关注思考的两个问题,一是新馆的建设,库房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大到能够容纳50-100年发展需要的空间;第二,从科学博物馆的第一张图纸,包括展览大纲等等都应该纳入博物馆档案管理。
对于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我还想提两个建议:第一,酒香也怕巷子深,清华科博可以加大网络传播,以中英文方式强化国际化程度,从一开始就要站位高;第二,展览的观众定位可以适当往下调,调到少年级别,少年强则国强。最后祝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立足清华,面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