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Comments Off on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3,859Read

2021年1月22日,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5期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本期主讲人孙正坤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科技史。

主讲人首先概述了刘仙洲先生的生平经历,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作为中国机械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刘仙洲先生为中国机械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表了18篇机械史相关文章,出版了两部专著。1952年,他向高等教育部提议在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各种工程发明史编纂委员会”,后虽解散,但是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中国工程技术史资料库及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奠定了基础。据统计,至1969年底共查阅古籍22100余种;至1971年底共抄录工程技术史料卡片12554张、抄件3923份。他翻译书籍、统一科技名词、推进教育改革,为中国工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在农业机械研究和发明方面也颇有建树。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Picture1

刘仙洲先生

刘仙洲先生的机械史专著和他整理的中国工程发明史资料卡片

刘仙洲先生翻译的教材与编订的工具书

 

刘仙洲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机械零件、农耕方式、马排、木牛流马、水运仪象台等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原工作,或用现代机械理论对古代机械进行分析推测复原,或对前人复原作品进行考证创新,或翻阅古籍比较探究。主讲人对“木牛流马”复原研究进行了重点论述,并提出独到见解。(1)刘仙洲先生认为《诸葛亮集》所载“作木牛流马法”不符合机械原理,凭当时的机械知识不可能做出来,所以通过《宋史》《事务纪原》《陈后山集》《河工器具图说》等文献开展“木牛流马”复原研究,认为其发明人是蒲元和他的团队。(2)主讲人分析比较以上文献和《诸葛亮集》《南齐书》《太平御览》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工艺细节进行分析,“木牛流马”并不是一件自动机械,而是相对不费人力的工具,《诸葛亮集》中“作木牛流马法”具有复原研究可行性。(3)主讲人依据《三国志》《通典》《蒲元别传》,提出“木牛流马”应该是蒲元等人根据诸葛亮的思路共同创造的。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Picture2

“木牛流马”复原研究

 

主讲人评价刘仙洲先生是一位很有爱国热情、民族情怀,并且付诸了实践的科学技术专家和机械史家,归纳其机械史学研究有四个特点:应用图片资料对古代机械进行研读,并绘制古代机械图;注重考证古代机械发明起源;用现代机械理论编史及解释;重视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Picture3

刘仙洲先生绘制的立式风帆装置及运动原理图

 

主讲人还分析了刘仙洲的机械工程分类思想。《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一书从生产流程角度对古代农业机械进行分类,将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分为七类: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除草机械、灌溉机械、收获脱粒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以及交通运输机械,这种按照耕种方式的分类比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更有条理且实用。《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一书以西方力学和机械学的分类方式将中国古代机械发明分为七类: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反用发动机原理的机械、发动机与电动机,应该是受到当代机械分类的影响。

在交流互动环节,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教授补充介绍了刘仙洲先生在机械史教学方面的工作。刘仙洲先生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下努力完善教学和课程体系,长期致力于中国机械工程学科的本土化和独立发展,编写的机械学、蒸汽机、内燃机、机械原理、热工学等十几种中文教科书多次再版,有些被编入大学丛书,有些被国内工科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广泛采用,为发展我国机械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主持人沈萌介绍了目前正在我馆巡展的“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史料图片展”。该展览于2020年10月17日开幕,由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机械工程学院以及科学博物馆(筹)联合主办。本次展览从刘仙洲先生所经历的清末、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发展阶段作为基本脉络,以物、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刘仙洲先生求学与治学、学术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的人生经历,并展出了刘仙洲先生家属2018年捐赠给我馆的若干物品,包括刘仙洲先生使用过的订书机、钢笔、万年历等。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Picture4

展览现场

刘仙洲先生手稿《机械工程图》

刘仙洲先生关于农业机械、独轮车、原动力发明研究、计时器等方面的中英文手稿及论文

刘仙洲先生的清华大学工作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聘任书,以及名章、钢笔、手表、怀表、订书机、日历等个人物品

 

【沈萌供稿】

沙龙纪要 NO.15 | 孙正坤: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Picture5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新时代名校长研修成员探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9月3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的带领下,到访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到访成员包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言等在内的五十余位中小学校长。     在博物馆内,馆长吴国盛为到访的成员们作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专题报告,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科学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他的介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脉动和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在科博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博物馆内科学仪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等,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以及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次访问不仅加深了研修成员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访问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办公室供稿
新闻报道

开学季微访谈@沈阳|硅基文明的第一代原住民如何走入未来?沈阳教授有话对你说

编前话       从2022年11月30号ChatGPT 3.5发布之日开始,人类就永远进入到了人机共生的时代。2024级新生作为硅基文明的第一代原住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对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提出了要求。为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24开学季微访谈栏目特别对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老师进行了采访。沈阳教授不仅对历史之变做出响应并对未来做了预判,同时也持经权变,对真善美的生命原则表达了不变的坚守。        
新闻报道

伦敦科学博物馆集团Jessica Bradford、黄琇瑜一行来访科博参观交流

2024年9月23日中午,伦敦科学博物馆集团(以下简称“伦敦科博”)收藏负责人、首席策展人Jessica Bradford女士与东亚国际事务主管黄琇瑜女士一行来到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观交流。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率本馆事业发展部、学术部、收藏部、综合办公室负责人范爱红、刘年凯、王哲然、孟洁以及志愿者刘佳妮参加接待。 首先,两位来宾在吴国盛、范爱红和王哲然的带领下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以及未来馆舍模型。 随后,双方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会议室进行座谈交流。双方互相介绍了各馆的基本情况。Jessica女士着重介绍了即将开放的国家藏品中心。黄琇瑜女士着重介绍了针对博物馆从业者、老师和科学传播者的业务培训和教育资源平台“SMG Academy”,并分享了伦敦科博与故宫合作办展的经验。伦敦科博希望能够加强馆际合作,为科学博物馆的展览、科学教育工作,以及提高馆员业务水平提供帮助。双方围绕藏品征集与复原、藏品数字化、科学博物馆中的艺术装置、合作办展和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           (撰稿:刘佳妮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陈智轩、唐练同学向我馆捐赠清华大学“挑战杯”获奖作品

2024年9月9日,清华大学探微书院2021级同学陈智轩、唐练,向我馆捐赠了科技创新作品“面向绿氢生产的高效镍钼析氢催化剂”。该作品获得了清华大学第4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据陈智轩同学介绍,碱性电解水是制备绿氢的成熟工艺,但目前的析氢催化剂难以兼顾催化性能和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创作团队使用电沉积法制备镍钼合金催化剂,不仅压缩了催化剂的成本,还极大降低了电解水的能耗,并减少了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