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上午, “打火:技术史中被忽略的器物”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古典家具领域著名学者、打火器收藏家田家青先生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退休教师、火花收藏家王艳斌老师做主题报告。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胡翌霖副教授、王哲然助理教授、科学博物馆范爱红老师、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王晓昕副教授出席,参会的还有科学史系、工艺美术系的学生、科学博物馆志愿者等共计40余人。研讨会由科学史系刘年凯博士后主持。
田家青先生现场带来100多件火镰和打火器实物。火镰打火指的是用铁片撞击燧石,发出火星,然后引燃火绒取火;打火器打火则是依靠发火机构和油气燃料等瞬间取火。田先生提到,他收藏的打火器具既有清朝皇廷御制火镰、西藏地区贵族所用火镰,也有沙皇聘请御用金工大师制作的珠宝级别的打火器,还有一战时期士兵们在战壕制作的打火器等等。这些打火器具贯穿时空六百年,涉及科学史、技术史、工业史和艺术发展史,而中国在近代的打火器制造上的缺位,也暗中契合李约瑟之问,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王燕斌老师从个人收藏火花的缘起、火花定义、火柴的发明与传播、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报告,她还介绍了清华大学1970级校友李福昌的火柴收藏,并分享了自己收藏生涯的一些趣事。
接下来,胡翌霖副教授提到,过去的技术史研究太过于关注如蒸汽机、枪炮之类的宏大事物,而忽略了如打火器这样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打火”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火”的控制,打火器的使用,在诸多方面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他呼吁科学史系和美术学院的同学参与到对打火器的研究中来。
在自由交流阶段,美术学院王晓昕副教授提到,火镰和打火器的造型、功能、纹样特征、工艺技术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刘佳妮分享了她在英国图书馆搜索到的打火器记录;范爱红老师联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从文学视角看待火柴的发展;吴国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在美国录制的燧石打火的视频,并强调,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从钻木取火、透镜取火,到近代的打火器,如果通过一次展览来体现这段文明史,会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而对打火器的学术研究也非常值得开展,可以联系与之相关的群众消费、工业生产等诸多话题。
研讨会后,田先生向与会者逐一介绍了他所带的打火器实物。
【陈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