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在清华大学开展,共展出40余件光电领域代表性人物的珍贵手迹的书籍、信札、便条等,以此向先驱者致敬。
自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190年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美国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德国的数字计算机之父克兰德·楚泽、美国的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人,为人类进入信息化世界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
展览通过时间轴将近代以来光电领域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美国“电报之父”摩尔斯到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二部分为香农时代,展出的相关人物手迹里,有生活琐事,有商业活动,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 刘年凯】
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每天手机拿出来就是一些微信的提醒,一些邮件的新到的邮件,我就想信息时代怎么造成的?我们不可能绕过一些创造性的,还有执行力的一些人物。
一些科学家他特别有人文的关怀,比如说贝兰,他写的一段话叫“昨天不可能的,有可能会在明天成为可能。但这样会让人的生活更幸福吗?”他说很担心这个事情,所以你像我们现在信息看似很便捷,但是信息泄露,包括人工智能新时代,有没有一些比较大的危险,等着我们,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所以这也是这个展览想让大家带走的东西,就是回去思考的东西。
【作家、文化学者 崔岱远】
它(“光电之迹”展览)等于是把这其中的一部分跟光电技术有关的名人的这种手迹拿出来,然后用科学发展史的思路把它串起来,而且又进行了艺术的诠释,变成了一个融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这么一个科学的展览。
【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馆长 车志红】
其实让孩子们包括让市民们,应该大家知道科技是怎么来的,奠基人是谁,他们的发展的脉络是什么,这样对大家学习,认清未来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让宝奎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