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而伟大之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览的机构,更是研究的中心。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大学第一座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自筹建之初,就将研究与收藏和展览并重。这不仅是由清华科博的运营机制决定的——清华科博与清华科学史系连体运营,科研与展览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更是由科博未来的发展决定的:依据科博的工作展望,科学博物馆建成后将主要由西方科技史、中国科技史和清华理工科发展史三大展区组成,而各展区之筹划与建设必以文献及研究为基础。
有鉴于此,2021年4月,借清华校庆和科学博物馆馆庆之机,科学博物馆推出“清华科学博物馆学术丛书”,旨在从学术研究出发为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从理论中探索中国科学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本套丛书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主编,囊括由清华教师和研究者编写的与清华科学博物馆建设以及科学博物馆学相关的研究,将涵盖四部分内容:科学博物馆研究著作、科学仪器史著作、清华理工学科史著作、清华科学博物馆藏品与展览研究著作。今年推出丛书的第一册《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以时间为纲梳理清华大学理学和工学及其相关学科从1911年至1951年的发展历程。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计划分上下两卷,以编年体例梳理理学和工学学科在清华的发展史,本卷为上卷,年代始于1911年,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前的1951年。在这期间,清华大学之理工学科发展与大学的整体发展相对应。1911年至1928年是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是为理工学科发展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校舍兴建、设备购入和人员聘请都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之年是1925年。在这一年,清华学校正式决定改建为大学,并开始筹建大学部和研究院。随着计划的推进和落实,理工学科在清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26年之后,各理工学系(物理、算学、生物、化学、农学和工程)相继建立,至1928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之时,已初具规模。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之后,理工学科之教学和科研都焕发生机。1928年至1937年是为第二个阶段。十年之间,理学各科得到充分发展:一代学人相继执教清华,如物理学系的叶企孙、算学系的熊庆来、生物学系的陈桢、化学系的高崇熙等均是影响清华发展和中国近代科学的宗师;各系馆拔地而起,此时期落成的化学馆、生物馆和气象台等建筑至今仍是清华教学和科研的场所;研究设备日趋充盈,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系的实验仪器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学术成果崭露头角,清华教师的研究不但著称于国内,甚至发表于《自然》等重要的国际刊物;而清华的出版物如《清华学报》《清华理科报告》等更是引领国内学界。
此外,随着各科研究所(后改称研究部)开设,现代科学研究和面对科研的现代研究生教育终于正式在清华扎根。另一方面,虽然如今的清华大学以工科著称于世,在这十年间,工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经兴废更迭,一度附属于理学,直到进入三十年代后发展之路才逐渐明朗。在一代名师(顾毓琇、庄前鼎等)的带领下,清华工科在土木工程、卫生工程、航空工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终于与理科发展呈并驾齐驱之势。
作者介绍
马玺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主要编纂人,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研究员(2018-2021),主要研究方向为18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地学史以及近代中西科技交流史。 |
延展阅读
编 辑|杜明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