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

新闻报道 科博丛书Comments Off on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5,116Read

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而伟大之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览的机构,更是研究的中心。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大学第一座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自筹建之初,就将研究与收藏和展览并重。这不仅是由清华科博的运营机制决定的——清华科博与清华科学史系连体运营,科研与展览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更是由科博未来的发展决定的:依据科博的工作展望,科学博物馆建成后将主要由西方科技史、中国科技史和清华理工科发展史三大展区组成,而各展区之筹划与建设必以文献及研究为基础。

有鉴于此,2021年4月,借清华校庆和科学博物馆馆庆之机,科学博物馆推出“清华科学博物馆学术丛书”,旨在从学术研究出发为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从理论中探索中国科学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本套丛书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主编,囊括由清华教师和研究者编写的与清华科学博物馆建设以及科学博物馆学相关的研究,将涵盖四部分内容:科学博物馆研究著作、科学仪器史著作、清华理工学科史著作、清华科学博物馆藏品与展览研究著作。今年推出丛书的第一册《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以时间为纲梳理清华大学理学和工学及其相关学科从1911年至1951年的发展历程。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1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计划分上下两卷,以编年体例梳理理学和工学学科在清华的发展史,本卷为上卷,年代始于1911年,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前的1951年。在这期间,清华大学之理工学科发展与大学的整体发展相对应。1911年至1928年是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是为理工学科发展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校舍兴建、设备购入和人员聘请都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之年是1925年。在这一年,清华学校正式决定改建为大学,并开始筹建大学部和研究院。随着计划的推进和落实,理工学科在清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26年之后,各理工学系(物理、算学、生物、化学、农学和工程)相继建立,至1928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之时,已初具规模。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2

1925年清华科学馆物理实验室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之后,理工学科之教学和科研都焕发生机。1928年至1937年是为第二个阶段。十年之间,理学各科得到充分发展:一代学人相继执教清华,如物理学系的叶企孙、算学系的熊庆来、生物学系的陈桢、化学系的高崇熙等均是影响清华发展和中国近代科学的宗师;各系馆拔地而起,此时期落成的化学馆、生物馆和气象台等建筑至今仍是清华教学和科研的场所;研究设备日趋充盈,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系的实验仪器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学术成果崭露头角,清华教师的研究不但著称于国内,甚至发表于《自然》等重要的国际刊物;而清华的出版物如《清华学报》《清华理科报告》等更是引领国内学界。

此外,随着各科研究所(后改称研究部)开设,现代科学研究和面对科研的现代研究生教育终于正式在清华扎根。另一方面,虽然如今的清华大学以工科著称于世,在这十年间,工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几经兴废更迭,一度附属于理学,直到进入三十年代后发展之路才逐渐明朗。在一代名师(顾毓琇、庄前鼎等)的带领下,清华工科在土木工程、卫生工程、航空工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终于与理科发展呈并驾齐驱之势。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3

1934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材料试验室

1944年清华航空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做实验 (李约瑟摄,剑桥大学图书馆藏)

 

  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南迁,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联合大学,辗转长沙和昆明等地,秉持“刚毅坚卓”之精神,弦歌不辍,理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也星火不灭,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之大幸。1938至1951年是为第三时期。在此时期,除了三校并校之后联大的科研和教学之外,清华大学尚保留了研究所,为独立之科研机构。在艰苦绝境之中,无论是联大各院系还是清华的研究所都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取得卓越的成绩。比如,由吴有训和余瑞璜主持的清华大学金属学研究所在X射线晶体学和金属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复员北平,在战乱荼毒之后,百废待兴。清华大学的理学和工程学科在战时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农学院和建筑工程学系相继成立。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改变了清华大学之发展路径,清华由一所文、理、工并重的综合大学转变为工科大学。
  回首清华理工学科之发展,众多学人和学子在诸多科学领域中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并重,不但成绩粲然,更在对科技的追求中展现了与民族同沉浮、与世界共先进的决心和精神。但遗憾的是,尽管有诸多关于近代教育史、清华校史的著作出版,仍未见有一本著作全面而整体地梳理清华理工学科之发展历程。在通志、通史与专门系(院)史之间,仍缺失一册可供全面、整体把握清华理工学科发展之历史的图书,这既是历史编纂的要求,更是新时期了解科学发展史和清华发展史的必然。今天,《清华理工学科年谱》的上卷已经出版,下卷也将于不久之后与读者见面。希望这套书能填补当下清华校史编纂的空白,也能与1990年代清华大学校史馆出版的《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合璧并举,共同追溯清华文、理、工相映生辉的历史征程。 

作者介绍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4

马玺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主要编纂人,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研究员(2018-2021),主要研究方向为18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地学史以及近代中西科技交流史。

 

延展阅读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5

购买链接

 

编  辑|杜明禹

图书推介 | 《清华理工学科年谱(1911-1951》:追溯清华理科与工科的早期发展历程-Picture6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成功举办

11月5日下午,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承办、北京科普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协办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专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办。来自科技馆之城的科普场馆、高等院校、市属学协会、科技企业和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会员等单位的三十余名嘉宾共同参与活动。 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老师进行了题为“探索科学奥秘·共筑创新梦想”的分享,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筹建历程、建设愿景、科普教育活动及科学传播工作概况。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打造了科博沙龙、科学光影影院、科技伴读、科博文化周等多个品牌活动,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平台进行传播,打造立体宣传矩阵。 嘉宾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北京科技报、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出版集团、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的嘉宾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分享交流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讲解员贺懿斐引导嘉宾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并进行了精彩讲解。 本次活动是“科学传播交流活动”系列活动,作为促进科学传播与融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二十余期。接下来“科学传播交流活动”将继续发挥交流分享平台作用,深化各类科学传播组织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科学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资源共享,推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传播融媒体体系。   供稿: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教职工赴传媒博物馆参观交流

2024年11月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带队,率科学博物馆教职工一行十余人赴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参观,并进行交流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国家二级传媒类博物馆,也是首个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高校博物馆。该馆展览面积达3000平方米,馆藏藏品逾12000件,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关键历史节点。 在吴志勇馆长和藏品征管部薛文伟主任的带领下,科博教职工参观了传媒博物馆的四个常设展厅——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和传输馆。通过丰富的实物藏品、历史影像及互动展示,教职工们深入了解了广播、电视、电影及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技术革新,也为今后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观过程中,两位馆长针对展品深入交流切磋,薛文伟主任还对部分重点珍贵展品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演示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八音盒的工作原理,展示了这一早期机械音响设备如何利用轮盘和音梯,通过钢制音片的撞击发声,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双方就博物馆藏品征集、展览策划、公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吴志勇馆长详细介绍了传媒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藏品征集方式和展览策划思路,并分享了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此,吴国盛馆长表示,传媒博物馆无论是藏品质量还是展览水平都堪称一流,在高校博物馆中具有示范作用,也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最后,双方探讨了未来在馆藏建设、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的可能,期望携手推动高校博物馆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赵蓓蓓 摄影:尹菱等 审核:范爱红
新闻报道

科技与人文互鉴: 柳冠中谈“设计的逻辑”暨“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 清华站启幕活动成功举办

为加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2024年11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科技与人文互鉴”主题交流活动, 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 同时宣布“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巡展启幕。来自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的女科学家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清华园街道妇联、学院路街道妇联、东升镇妇联的执委、社区工作者、亲子家庭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由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任刘颖主持。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院长郦金梁在致辞中感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清华人文学院等有关单位对活动支持。他表示,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尤其在学科交叉集成空前活跃、科技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交织、合流,共同塑造着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此次研讨会及书画巡展内容丰富,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不仅为女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励更多女性跨界探索,也能够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交流,为创新发展增添动能与活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先生做《设计的逻辑》主旨报告,他所提出的“事理学”设计理论,有别于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等基础理论,是探索设计造物的“事”“理”关系并应用于复杂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柳冠中强调设计师需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他指出设计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入手,解决产品在制造、流通、使用和回收整个循环系统的根本性问题。设计研究本身即是创新知识、探索规律、创造方法的过程。设计者要有结构支持,要建立系统的思维,而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设计的目标不能只讲交换价值,还要创造价值,不能只做产品,还要解决服务的问题。设计师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产品全流程问题,最大程度节约资源,为社会创造出合理、健康、公平、分享的生存方式。 柳冠中说艺术家是见自己的,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视角不同,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科学家是见天地的,将天地间的规律解释出来,供人们认识和利用;而设计师是要见众生的,要研究中国现状,研究世界趋势,找出中国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要用中国智慧诠释中国方案,在工业设计领域走出属于中国的创新之路。只有这样,中国的工业设计才能与“中国智造”共舞,创造新的辉煌。 在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范爱红认为柳冠中的报告从多视角对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有诸多启示,其中很多重要思想将进一步指导科学博物馆的建设。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技文化创作分会负责人刘芙蓉介绍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的背景及组织情况,这些女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学传播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也勤于在艺术领域耕耘探索,传递出新时代科技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奋斗的进取精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张华认为人文素质及内涵在人才培养甚至科研攻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当前很多所谓“卡脖子”技术问题,实则是认知的瓶颈,研究者须超越狭隘的局部视角,采用更为宏观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破解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庆莲表示,科研工作者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时,一定要积极面对和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社会问题。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身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责任感。 东升镇妇联执委汪玉妃、清华园街道妇联执委肖睿琳分别就基层治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分享了各自体会。 最后,来宾集体观看了“科技巾帼丹青缘”书画展和清华科博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等主题展览,活动圆满结束。   (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供稿)
新闻报道

“百年器象”新展志愿者讲解培训会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13日,清华大学“百年器象——科学仪器历史展”志愿者讲解培训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及展览现场成功举行。全新升级的“百年器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展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0号:知难而进,众志成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展览汇集了120余件/套展品,涵盖了从教学实验仪器到前沿科研设备的多个方面。 培训活动安排紧凑,议程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当日上午,志愿者们首先在“百年器象”展厅自由参观,亲自体验全新升级的展览内容。透过这次观展,志愿者们对展品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培训讲座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王玥涵主持展览培训会,“百年器象”展品统筹刘佳妮详细解读了展览的大纲和展品介绍,涵盖了展品的历史背景、科技意义及其在清华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佳妮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志愿者对展品内涵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讲解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储备。随后,范爱红老师对“百年器象”展览重新布展的背景与提升,以及该展览将作为未来科博永久馆舍常设展“清华厅”的基础进行了介绍。最后,科博讲解员贺懿斐为志愿者进行导览示范,科博各馆员也在展厅中与志愿者们进行互动交流。志愿者们由此充实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为展览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期待志愿者们在未来的讲解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参观体验。   撰稿:王玥涵 审核:范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