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 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自2019年9月初始,不定期邀请海内外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主题涉及科学仪器、科学展品、科学博物馆建设与展览等多个相关领域。
2021年8月21日下午,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20期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义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研究员李铁夫、电机系本科生彭啸宇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沙龙讨论与交流,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主持本次沙龙,现场有40余名观众聆听了沙龙活动。
本次沙龙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为脉络,结合科学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回顾了在此期间做出里程碑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物生平事迹,讨论了科学与技术发展背后的逻辑,并对信息科技的未来提出畅想。新华网云直播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对本次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据统计,共有近50万人次的浏览量。
沙龙现场
近现代信息科技的基础——电磁学的建立和发展
经典电磁学理论建立和完善之后,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才成为可能。没有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也就没有电子信息技术,没有我们的现代生活,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经典电磁学的发展史。
什么是通信
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19到20世纪展现出卓越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们,往往有着多重身份。例如,发明电话的贝尔的职业是聋哑学校教师,发明电报的摩尔斯是一名杰出的画家,现代原子理论的创始人波尔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科学家、工程师跨界人文社科艺术领域,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内在规律所致?
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发明与伟大的企业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为紧密了,科学界与工业界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在这个过程中,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企业往往相伴相生,互相成就,甚至很多人同时有着科学家、企业家等多重身份。具体到信息科学领域,经常性地出现企业研究领先于大学的情况。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看待企业与大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关系?
信息科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通信未来趋势的展望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信息科学将往何处去?信息技术将如何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杨义先作为通信领域的专家,李铁夫作为量子领域的专家,分享了自己的专业认识;彭啸宇作为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期望。
沙龙结束后,三位主讲嘉宾就观众的提问继续跟大家交流讨论。杨义先为每一位发言提问的观众赠送了他的新书《通信简史》,为两位表现优秀的小学生赠送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科学家列传》。
责编|伊墨
内容整理|彭啸宇
摄影|谷霖 伊墨
直播|谷霖 颜子雯
奖品提供 | 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