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

新闻报道 科博沙龙Comments Off on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2,294Read
  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  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自2019年9月初始,不定期邀请海内外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主题涉及科学仪器、科学展品、科学博物馆建设与展览等多个相关领域。2021年7月30日晚,清华科学博物馆沙龙第19期在线上举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主持了本次沙龙。本期主讲人温心怡是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她的博士课题“早期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征象学说”(惠康基金会博士奖学金)研究征象学说(doctrine of signatures)在16–17世纪德国和英国的炼金术、草药医学中的实践,同时关注这一学说在现当代的遗存和重新发明。在科学史研究之外,她同时研究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并曾在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研究新媒体艺术与理论。她同时也是公众号“科学史图书馆”的创始人。

温心怡从制图望远镜与明箱的原理、使用及认识论意义等方面,藉由绘图仪器的操作过程来揭示看待科学图像的新视角。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Picture1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Picture2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Picture3

图片由主讲人温心怡提供

明箱(camera lucida)由科学家沃勒斯通(William Hyde Wollaston)于1807年发明,而制图望远镜(Graphic Telescope)是明箱的变体,由仪器制造商和风景画家柯内利乌斯·瓦雷(Cornelius Varley)改造而成,它既是一个望远镜,又是一个画图仪器。在十九世纪,人们用这些仪器观察和绘制大到彗星,小到植物和微生物的物体,也用于建筑测绘和风景水彩画绘制等。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明箱等绘图工具在科学图像叙事中处于边缘地位,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摄影是十九世纪图像史的转折点,而将明箱等绘图工具视为摄影的前身,理解为机械复制图像的工具。

温心怡提出,在以摄影为中心的叙事以外,我们可以以另一种谱系来研究明箱、制图望远镜等机器,将绘图工具不仅视为生产图像的手段,而且视为将图像数据化、模型化的工具。

首先她介绍了这些仪器的光学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制图望远镜为例,使用时需要先将物镜对准观察物体,然后将眼睛对准目镜。目镜的上半部分是一面镜子,用于反射接收到的光;下半部分是一个孔,当眼睛靠近目镜时,由于视觉的重影效果,观察者就可以在纸上描绘出观测到的图像。明箱及其衍生出的绘图工具使得描画而非肉眼写生成为十九世纪勘测实践的核心。其次她介绍了如何使用明箱、制图望远镜,以及其他多种明箱与望远镜的组合仪器描摹图像与建模。在测绘时,观测者利用角宽度与纸上描画的图像实际大小的比,用三角函数估算望远镜到观测对象的距离,进而应用于军事行动等场景中。由于描画方法能让画家原样再现物体的远近、大小比例,因此许多著名测绘家如摄影测量的创始人劳赛达(Aime Laussedat)、建筑史家勒杜克(Viollet-le-Duc)等都青睐这些描画工具。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Picture4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 图片由主讲人温心怡提供

 

  这些带有描画功能的望远镜为十九世纪带来了一种“测绘视觉”。第一,测绘视觉是一种水平且聚焦的视觉效果。使用制图望远镜画出的风景画往往横向展开,焦点所在的建筑物等对象在画面中心,是全画最清晰的部分,其他背景和前景则较为简单,缺少肉眼观察可描绘出的非水平视角与丰富的前景。这种视觉效果虽然为一部分画家所诟病,但可以清晰呈现出距离测量的对象,便于计算。第二,测绘视觉带来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再现,其核心并非”truth to nature”,而是”true perspective”。在用明箱和制图望远镜描画时,观测者一般只能描出观测物体的轮廓和透视关系,这使得物体的三维结构如建模一般被抽象出来,在山脉体块结构、运动的测绘中,这种视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制图望远镜以及各种明箱与望远镜的组合为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提供了关键的认识论,也是劳赛达日后发明这一技术的重要来源。将制图望远镜分布于一个地区、建筑物的各个角度进行绘图、观测,之后将不同角度的数据整合得出最终的数据,制出地图乃至三维模型,这种方法就是摄影测量的核心。在今天,我们用手机app、电脑软件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摄影测量,而这种技术的源头则是明箱提供的方法。最后她概述了一些近年来兴起的将图像操作化的理论方法。在“操作图像(operational image)”的概念下,照片、图像不被看作最终的目的,而是看作数据生产和进一步建模的工具。这一方面的进一步阅读文献可以参考科学史图书馆提供的文献目录《操作图像、技术图像、行动图像|馆藏书单》。https://mp.weixin.qq.com/s/rGkyaTGhH04wbSULTFmbuA

报告结束后,温心怡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三角测量法、透视法、地平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分享了科学史领域关于科学图像的代表性研究。

【本沙龙纪要由志愿者刘佳璇整理撰写】

沙龙回顾 NO.19 | 柯内利乌斯·瓦雷的制图望远镜与十九世纪的“明箱”-Picture5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王瑛豪先生向科博捐赠四通MS-2410型打字机

2024年4月13日,王瑛豪先生向科学博物馆捐赠一台四通MS-2410型打字机。该台打字机生产于1996年,品相良好,至今仍可使用。 四通打字机是我国著名科技企业四通集团公司在上世纪80-90年代生产的文字处理器。四通公司在1986年生产出第一代四通MS文字处理机MS-2400,1987年推出四通MS-2401型文字处理机,1990年推出四通MS-2406型中外文文字处理机。四通MS系列的打字机是我国办公领域从传统机械中文打字机向新兴PC迈进的关键一环。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周德进一行来科博参观调研

2024年3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人事处党支部、科研院党支部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党支部第三党小组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主题进行联学交流。座谈交流之后,周德进一行在清华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王晓莉陪同下,前往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参观调研,进一步就学术研究、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范爱红带领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各位来宾参观了科博当前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参观过程中,范爱红介绍了科博的建设规划与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周德进局长一行兴致盎然地参观了展览,不时提问互动,对科博以特色科学史主题展览促进科普教育表示赞赏并希望今后在科普领域开展合作。   (撰稿:范爱红)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在科博举办2024年第一期“文化建设工作坊”

2024年4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在科学博物馆会议室举办2024年第一期“文化建设工作坊”,开展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制度及应用规范培训,并组织参观科学博物馆的“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专题展览。文化办主任赵鑫主持本期活动,校内各单位承担文化建设或视觉形象建设任务的工作人员共50余人参加。 文化办综合协调高级主管许雪菲详细介绍了学校视觉形象体系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涵,对学校标志、二级单位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规范和应用场景作出说明。 赵鑫在交流环节强调了视觉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相关应用问题进行了答疑。 培训结束后,参会人员共同参观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专题展览。科学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王燕斌、吴春秀作导览介绍。   (文化办供稿,科学博物馆范爱红修改并配图)
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向我馆移交微型膜天平

2024年3月1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向我馆移交一台微型膜天平,这台微型膜天平是该院隋森芳院士课题组在20世纪90年代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由表面张力测量计、定面积单分子膜槽以及磁力搅拌器等部分构成。 利用这台仪器,隋森芳院士课题组研究了多个蛋白(包括毒素蛋白、膜融合相关蛋白、老年痴呆症相关蛋白等)的膜插入能力,为阐明这些蛋白与生物膜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收藏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