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新闻报道 合作交流Comments Off on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4,288Read

2021年11月18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和清华科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南台科技大学林聪益、中国科学院大学胡维佳、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等四位相关专家做主题发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史教授刘克明参加讨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十余位教职工参会。

吴国盛向大家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全尺寸复原水运仪象台的构想以及科博的研究复原小组工作进展,希望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详解有关水运仪象台的研究成果并对清华科博的复原工作给予指导。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小淳以“传统与创新:论苏颂水运仪象台”为题做主题发言。孙小淳教授首先提出“天人合一”是水运仪象台的传统思想核心,水运仪象台的出现正是前人研究累积的结果,也是为了解决当时观测技术与历法理论矛盾的一项技术创新。随后,孙小淳教授阐述了中科院2012年8月复原1:3苏颂水运仪象台时的“固定斗方案”。他认为此次复原以“不翻斗设计”替代“翻斗设计”,不仅在机械原理上更为简单合理、系统更加稳定,而且与《新仪象法要》中的记载几乎完全吻合,也符合中国古代“权、衡、关、机”等控制论思想。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Picture1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小淳

 

南台科技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特聘教授、古代机械研究中心主任林聪益在线参会,报告题目是“北宋水轮秤漏装置的复原研究”。林聪益教授围绕“思路与经历—水运仪象台的复原与转译”、“北宋水轮秤漏装置的复原研究”以及“结论—古机械复原与转译”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他从机械史研究到水运仪象台研究与复原的成长之路。第二部分讲述他在南台科技大学进行水运仪象台复原与教学的成果与经验。最后他与大家分享了复原设计的水运仪象台水轮秤漏装置的实验分析数据以及以水运仪象台为基础结合中西文化思想创意设计的“天圆地方”艺术装置。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维佳的报告题目是“水运仪象台复原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胡维佳教授在这一报告中围绕“水斗究竟翻不翻”、“水运仪象台成功运行过吗”“是做历史‘复原’,还是做现代‘最优解’”等问题进行论述。首先,胡维佳的观点是水斗的设计应该是翻斗的,对文献中出现9(+1)处的“夹”(夹、夹持、夹置)进行阐释,并举出关于受水壶可以相对枢轮运动的间接证据。同时,胡维佳教授还对各地的翻斗模型进行了概述。关于“水运仪象台是否成功运行过”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种看法进行论证:①考察水运仪象台的创制过程,未见水运仪象台的实际水运情况记载;②围绕水运仪象台的浑仪有过废存的争论;③《新仪象法要》“正本”与“别本”的比较表明水运仪象台的结构有过改进。他认为宋代制作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台“原型机”,处于不断地调试和改进中。最后,他提出了复原水运仪象台需要遵守的几点要求:①符合创造事物由简到繁的发展序列;②复原的器物有当时或稍后的技术原理的支持;③尽可能利用当时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Picture2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维佳

 

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刘蔷的报告题目为“《新仪象法要》版本与校勘”。报告围绕“《新仪象法要》的版本流传”、“四种主要传本的校勘分析”以及“关于水运仪象台的古文献记载”三部分进行论述。目前《新仪象法要》流传于世的几个版本分别为:①《四库全書》本;②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清乾隆抄本;③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④题名为《绍圣新仪象法要》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⑤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仪象法纂》一卷。刘蔷对这五个版本的文字和图片进行考证比对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新仪象法要》成书时间等问题的古文献记载进行了说明。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Picture3

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刘蔷

 

水运仪象台原件高12米,底座方长7米,用水做动力,集观测、演示、报时为一体,是中国北宋时期规模最庞大、耗资最大的国之重器。原件在北宋末年已经不存,但设计者苏颂留下了《新仪象法要》,记载了该仪器的制造方法。清华科博在筹建之初,便提出复原水运仪象台的规划,如今这个项目已经得到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复原后的仪象台将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建成后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中央大厅。

报告结束后,参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水运仪象台的原理和维护、该设备各种复原方案的优劣以及《新仪象法要》版本图片和文字的差异等等。会后,馆长吴国盛教授带领嘉宾参观了正在科博展出的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唐晓强团队复原的水运仪象台枢轮机构装置。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Picture4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馆长吴国盛教授带领嘉宾参观了正在科博展出的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唐晓强团队复原的水运仪象台枢轮机构装置。

研讨会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文字:孙正坤  摄影:孙德利】

“水运仪象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Picture5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
新闻报道

邓杰校友向我馆捐赠地质罗盘仪

2024年6月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1978级校友邓杰,向我馆捐赠了一件其母亲郭舜玲女士所使用的地质罗盘仪。郭舜玲女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此次捐赠的罗盘是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郭舜玲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这件罗盘的珍贵回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以下为郭舜玲女士的分享: 我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 罗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提供所在的地理方位;2、测量所勘探的地层三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从而确定岩体构造的价值。所以,勘探队员,每人必备。 这里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1956年我们在柴达木野外地质工作,因工作需要必须联网式将一地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采取晨起在A点,而白天边工作边往B点新搬的“家”进发。小分队配有后勤组,负责将我们的行李和吃喝给养搬至“新家”B点。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后勤搬错了方向,搬至反方向啦!当我们收工到达B点,见到的仍然是一片戈壁,没有帐篷和炊烟,大家都认为就在附近,于是以B点为圆心,放射状分散去找我们的新家,当然是一无所获。天快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原点。 众所周知,柴达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氧气稀薄,只站着呼吸都费劲,何况爬坡过坎、在戈壁滩上工作了一整天的小分队员了,平时为轻装工作,吃过早餐后只带水和几块糖,或少量干粮。到收工时已水尽粮绝了,再加上去找“新家”的雪上加霜,消耗体力,已精疲力竭了。柴达木入夜奇冷,日夜温差很大,入夜冷风袭来,加之肚子空空,冻得发抖。 还好,我有二根火柴,又去找“柴”。因为戈壁很难长草和树,但为不被冻死,大家拼尽全力,总算找回少许草和老树根,火烧后前半身总算有暖了,背后仍很冷。渐渐大家都躺下了,我的同学王素民她摘下手表给我,让我必要时交给她的男友做纪念。第二天醒来,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也无法说话了,大家都奄奄一息啦! 幸好后勤组的一个本地小工友。找到我们时,有人想喊也喊不出声,抬臂也抬不起来。他及时喂我们喝水,我们得救啦!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后勤组也必带罗盘!找准方位! 这件地质罗盘仪的捐赠,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