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

新闻报道 公教活动Comments Off on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3,853Read

“科博文化周”一周回顾

当科学遇见艺术,

当“一二·九”遇见美育;

浪漫与现实交织,

历史与当代共鸣;

这是本研融合的尝试,

是精彩纷呈的主题教育,

更是穿越时空、灵感碰撞的对话。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

11月25日至11月29日,融合了主题教育、科学思考、艺术趣味的“科博文化周”系列活动如约而至。经过将近两个月的精心筹划,以“一二 • 九”主题教育为契机,以科学博物馆为平台,“科博文化周”从环境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启发美育四个方面为同学们奉献了异彩纷呈的活动,充分发挥科普、美育工作培根铸魂、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学生们科学与审美的人文素养。

“科博文化周”系列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反馈,五天的时间里五场活动,共有322人走进科博,沉浸式体验,更有超过53万人“云上”相遇、线上参加。每场活动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参与师生沉浸于展览和演出的科学和艺术氛围之中,铭记前人的开拓与创新、付出与汗水,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收获满满。

此次活动由清华科学博物馆牵头,在博士生讲师团理科分团、环境学院团委、环境学院研究生分会、美术学院研究生分会主创人员的精心策划、深度参与下完成。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现场图片和视频,一起回顾一下“科博文化周”的精彩瞬间吧。

 

1. “科博文化周”开幕式暨“我们的大先生”主题沉浸式宣讲与快闪音乐会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3

上图为科博馆长助理范爱红致辞,下图为“科博文化周”策划学生代表刘迪波介绍活动缘起

11月25日下午两点,随着“一二·九”主题活动“美轮美环”联队的歌声,“科博文化周”正式拉开帷幕。科博馆长助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环境学院研究生分会主席刘英洁分别致辞。开幕式上,“科博文化周”主策划、环境学院博士生刘迪波介绍了活动缘起以及筹备的经过。“科博文化周”主办方代表、环境学院团委书记欧阳子路介绍“科博文化周”活动安排。校团委副书记李沛雨出席了开幕式以及首场活动。

简短的开幕式后,参加活动的师生手拿国旗走入科博的“百年器象”展厅,在《无问西东》的电影音乐声中,聆听了刘迪波精心准备的“我们的大先生”沉浸式宣讲。“百年器象”的沉浸式观展活动,让师生在一件件代表了清华科技发展历史的器物中感受曾经和现在的那些“大先生”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坚韧品格,以及始终将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赤子情怀。宣讲结束时,在“一二·九”主题活动“动化之境”联队的带动下,全体嘉宾现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将活动推向高潮。

科博高级顾问杨玲由衷地赞叹同学们的表现,这种脱离讲解范式的宣讲活动可以作为保留节目留在科博,继续发挥博物馆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4

“科博文化周”开幕式以及首场活动现场

“美轮美环”联队合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美轮美环”合唱联队指挥、社科学院研究生王秀峰

环境学院博士生刘迪波在科博“百年器象”展厅进行沉浸式宣讲,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灵魂讲师”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5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6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7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8

沉浸式宣讲参与嘉宾合影留念

 

2. “科学光影”影院  :《达·芬奇密码》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9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0

科博志愿者为观影学生提供服务

11月26日晚,清华60多名学生在科博观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在时空交错中从宗教历史的角度介绍了达·芬奇时代的文化背景,通过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展现出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惊人秘密。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味着这部根据美国作家丹·布朗经典名作改编的电影,意犹未尽。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1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2

观影现场

 

3. 博物馆奇妙夜:遇见文艺复兴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3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4

《麦克白》改编 独幕话剧剧照

莎士比亚与达·芬奇所处时代相差100年,但是他们都属于巨星闪耀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11月27日晚,科博上演了两位先驱的一场对话——遇见文艺复兴。70多名师生在科博欣赏了清华大学话剧队演出的莎士比亚经典话剧《麦克白》改编独幕剧片段,在光影变幻之间思考人性、命运、道德与追求。

“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

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

黑暗幽深的欲望。”

“最终不是罪行本身,

而是我们的企图毁了我们。”

——《麦克白》精彩对白

随后参加活动的师生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观看了《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切实感受达·芬奇敢于挑战人类自身局限的勇敢与坚持,赞叹欧洲科学传统伟大的复兴之路。“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5“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5

话剧队在科博上演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的独幕剧片段

(经管学院张家良饰演麦克白;法学院林盟饰演麦克白夫人)

话剧队参与“博物馆奇妙夜”演出队员与“科博文化周”主创人员合影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6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7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8

科博为嘉宾安排了“直上云霄”的导览活动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19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0

“科博文化周”主创人员与部分观众合影

 

4. 共绘清华精神:“科学·艺术”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1

“共绘精华精神”创作现场

 

11月28日,来自美术学院国画、油画、雕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与科博观众、志愿者一起现场创作,共绘清华精神。

美院学生从科博“百年器象”展厅中寻找灵感,创作了以叶企孙、许保玖先生为原型的雕像、画像。在美院学生的指导下,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为纪念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现场雕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学生陈雪菲儿描绘了清华园的荷塘景色。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2

美术学院研究生分会主席陆亚军引导同学进行艺术创作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3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4

美术学院研究生分会组织部分学生引导来宾进行艺术创作

美术学院学生带来的展示作品,左为杨振宁雕像,右为闻一多雕像

美术学院和环境学院学生现场创作叶企孙先生雕像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5

“共绘精华精神”现场创作作品

 

5. “达·芬奇启示:当代青年的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名家座谈会暨“科博文化周”闭幕式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6

座谈会现场,图为清华科学史系主任、科博馆长吴国盛

 

  11月29日,“科博文化周”的压轴活动——“达·芬奇的启示”名家座谈会暨文化周闭幕式成功举办。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美术学院李睦教授与三名同学展开师生共话。新华网云直播平台共有53万人次在线观看。吴国盛教授在主题发言环节对达·芬奇的成就做了精要的概括。达·芬奇通过他的机械发明展现了人力意志的现代精神,也展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智力高峰。他的艺术作品因为引入科学的思维模式,直接提升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引领艺术走向了自由的境界。李睦教授则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特殊性入手阐述了科学与艺术过去、未来以及现在都不可分离的观点。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补给不仅能提升今天大学生的素质,也是他们能力的体现。艺术与科学的互通之路是未来学生包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而不是兴趣,因为这涉及到国家文化、艺术、科学的存亡。
  在接下来的师生共话环节,三位学生分别就科学与艺术素养培养、二者相互渗透与影响以及二者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向两位老师请教,吴国盛与李睦老师结合个人的成长与科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谈了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的方式,展望全面提升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路径。在场与在线的观众兴致高涨、踊跃互动。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7

扫描二维码,回看座谈会直播。

“科博文化周”名家座谈会主持人白佳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老师做主题发言

吴国盛(左二)、李睦(左三)两位老师与环境学院学生孙若水(左一)、白佳琦(右二),美术学院学生王成思(右一)一起展开师生共话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8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29

现场嘉宾踊跃提问

座谈会结束后,馆长吴国盛带领李睦老师参观科博珍品柜

座谈会结束后,馆长助理、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范爱红带领李睦老师参观展览“直上云霄”

“科博文化周”回顾视频

 

“科博文化周”总结交流会

“科博文化周” 闭幕式上,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席劲瑛、研究生分会主席刘英杰分别发言。刘英洁对“科博文化周”五天活动做了完整的总结,席劲瑛老师对“科博文化周”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希望以后加强合作,实现院系素质教育和科博公共教育的双赢。

会后,主创团队的同学们与吴国盛馆长、李睦老师以及科博馆员围坐在一起,谈了各自的收获,以及对科博工作的相关建议,并一同探讨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

吴国盛馆长最后总结发言,认为此次活动非常成功,为科博育人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感谢主创团队的付出,希望清华学生更多走进科博,展示才华。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30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31

上图为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席劲瑛、下图为环境学院研究生分会主席刘英洁

吴国盛、李睦老师与主创人员合影。
从左向右分别为陆亚军、夏子禾、尹菱、范爱红、吴国盛、李睦、杨玲、刘迪波、欧阳子路、刘清扬、胡邀月、白佳琦

 

责编|伊墨

摄影|孙德利、颜子雯等

视频|夏子禾

“科博文化周” 回顾 | 沉浸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我们醉了-Picture32

捐赠链接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科博馆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新闻报道

方鹏、刘振敏、方浩然、方言一家资助我馆购买科学藏品

2024年6月20日,清尚集团副总经理方鹏及其家人刘振敏、方浩然、方言,资助我馆购买四件科学藏品,分别为一件1825年左右英国制造的表盘式弹簧秤、一件1890年左右制造的液压机演示模型、一件1765年左右制造的杆秤、一件183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多隆德谷物秤。 其中,液压机演示模型在珍品柜第九季“科学模型中的世界”展览中展出。   (收藏部供稿)
新闻报道

科博美育工作坊 No.5 回顾丨摒弃干扰与喧嚣,在艺术中体会爱与成长

2024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联合X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科博美育活动“流光片羽:蝴蝶艺术与创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来自12组家庭的大朋友、小朋友三十余人相聚科博,听艺术家分享蝴蝶为主题的艺术构想与创作,亲自体验蝴蝶创意拼贴画的制作过程,场面十分热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员王玥涵主持该活动。    
新闻报道

水木映月,馆校结合——十一学校月光社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24年5月19日下午,十一学校月光科学讨论社再次踏进清华校园,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分别观摩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和“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二展。随后与清华大学THU科学史学社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进行了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迎接惠风和畅,天明日朗的五月,十一月光社的同学们在畅游了诺大的清华校园后抵达久别的科学博物馆。 各位社员在科博讲解员嵇何、贺懿斐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展览“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重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亦参观了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完整再现清华科学仪器的演历史。月光社的老新同学们皆生发出全新的思考与见解。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的“海外奇器”展览,挑选了最特别的中国晚清时期,呈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仪器设备,再现科技荣光与人类无尽的智慧。同时,科学博物馆保留了优秀且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百年器象”展览,使同学们重见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感受科学发展的魅力与仪器设备的精巧。 月光社的同学们在展厅门口拍完合照后进入“海外奇器”第一单元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模型,有局部零件,亦有轮船、蒸汽火车缩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交通工具工作的部分原理,比对如今的轮船、火车也已大不同。从西方传来的交通工具载着晚清士人的好奇之心回到充满魔力的西方世界,又用科技撼动了其期待,更多的带给他们震撼,士人们的惊叹从其古诗、随记中便可清晰感知。 在充斥着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不仅铁路桥梁、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大不同以往,摄影术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在另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当时自然人文风光与人物场景等。通过屏幕视频复原,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晚上灯火阑珊时的歌舞升平。从原理精妙简单的大真视镜,到丰富多样的幻灯片图片,都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影子。对于第一次照相或观摩照相的晚清旅人,不像如今的我们,不免感到十分的新奇。 随着19世纪电气时代的到来,留声机、电话、打字机已然不再是幻想。月光社的同学们竞相拿起听筒欣赏古老的、模糊的留声机播放的歌曲。各式各样的电话也纷繁呈现,不同版式的电话体现当时人们多样的审美趣味。晚清士人们出国体验这些的云云经历也在渐渐催生国人对于科技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热”的浪潮使显微镜与望远镜俨然成为了热门且新奇的仪器。大家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外形、原理都各具特色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有单双筒等等一系列。从列文虎克对更小更细致的追求起,一代代改造更迭,琳琅满目的显微镜展现着时代的光辉。有好奇心的驱使,才有不断的精进。与此同时大家也参观了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个个神奇的标本摆在眼前,等待着人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博物致知到格致之学,科学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迸发出了文化的生机,演示实验成为了新奇的、人们竞相观看的景观。月光社的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演示真空泵、静电起电器等等实验装置,想象着科学家展示实验时的情态。我们也特别地见到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闻名于世的百科书籍,科学普及被一字字记录在其中,不断地增本也历历见证着科学的发展。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百年器象展厅,清华大学近百年来的钻研与奋斗历历在目。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从买进、长途运输到改造、自创,无数老师、学子在求真求便之路上挥洒着汗水与岁月,献上巧思与智慧。从老前辈的一张平凡的桌子,到学生们基于好奇而研究的奇特半轮自行车,尽管已然是不同的时代,都可窥见清华学子相同且浓烈的赤子之心与无尽的好奇心。 参观完展览,月光社的同学们脑中仍萦绕着对于西方科技、清华科技史的思考。大家饱含着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见解,与清华学生科学史学社以及胡翌霖副老师在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也邀请胡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经典品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月光科学讨论社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与学校图书馆联合的经典品读活动,特别对于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观点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同学们进行颁奖(部分同学由于个人时间安排冲突无法到场领奖,已在后续月光社活动中颁发奖状与奖品)。颁奖活动由王宇婧同学、杨博翔同学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胡翌霖老师担任颁奖嘉宾。 再次赴清华大学交流,本次活动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至科学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亦辩证地思考库恩先生的观点与其哲学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与此次交流,加深了大家对科学史背后伟大的科学精神敬仰之情。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探索历史,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文字:蒋梓熙 韩家畅 王昕晨 杨博翔 改写:范爱红
新闻报道

邓杰校友向我馆捐赠地质罗盘仪

2024年6月9日,清华大学电子系1978级校友邓杰,向我馆捐赠了一件其母亲郭舜玲女士所使用的地质罗盘仪。郭舜玲女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此次捐赠的罗盘是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郭舜玲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这件罗盘的珍贵回忆,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与奉献。以下为郭舜玲女士的分享: 我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专业。 罗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提供所在的地理方位;2、测量所勘探的地层三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从而确定岩体构造的价值。所以,勘探队员,每人必备。 这里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1956年我们在柴达木野外地质工作,因工作需要必须联网式将一地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采取晨起在A点,而白天边工作边往B点新搬的“家”进发。小分队配有后勤组,负责将我们的行李和吃喝给养搬至“新家”B点。 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后勤搬错了方向,搬至反方向啦!当我们收工到达B点,见到的仍然是一片戈壁,没有帐篷和炊烟,大家都认为就在附近,于是以B点为圆心,放射状分散去找我们的新家,当然是一无所获。天快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原点。 众所周知,柴达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氧气稀薄,只站着呼吸都费劲,何况爬坡过坎、在戈壁滩上工作了一整天的小分队员了,平时为轻装工作,吃过早餐后只带水和几块糖,或少量干粮。到收工时已水尽粮绝了,再加上去找“新家”的雪上加霜,消耗体力,已精疲力竭了。柴达木入夜奇冷,日夜温差很大,入夜冷风袭来,加之肚子空空,冻得发抖。 还好,我有二根火柴,又去找“柴”。因为戈壁很难长草和树,但为不被冻死,大家拼尽全力,总算找回少许草和老树根,火烧后前半身总算有暖了,背后仍很冷。渐渐大家都躺下了,我的同学王素民她摘下手表给我,让我必要时交给她的男友做纪念。第二天醒来,没有一个人能站起来,也无法说话了,大家都奄奄一息啦! 幸好后勤组的一个本地小工友。找到我们时,有人想喊也喊不出声,抬臂也抬不起来。他及时喂我们喝水,我们得救啦!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后勤组也必带罗盘!找准方位! 这件地质罗盘仪的捐赠,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