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祝中秋节快乐!
自开幕以来,展览“光电之迹”和“百草可观”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在两场展览即将先后落幕之际,为了方便更多的观众观展,科博特别决定——中秋期间展厅正常开放,并在9月18日为不能来现场的观众安排了一场线上导览,欢迎您现场观展或者围观导览直播。
直播安排
时间:2021年9月18日
9:30-10:30|展览“光电之迹”导览
|导览人:孙封蕾
10:30-11:20|展览“百草可观”导览
...
释展丨蒋澈:草药典籍中的植物图像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58期,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走近一位博物学爱好者的书架,首先映入眼帘的也许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图鉴或图谱。当然,在今天,书籍可能已经不是储存博物学知识的唯一载体了,但人们在了解博物学这门认识和记录自然物的学问时,似乎总也离不开用丹青、胶片或像素点阵来呈现的图像。我们甚至很难设想失去了图像(或者只具备某一类特定图像)的博物学会是什么样。同样,科学史研究需要去探讨种种“习以为常”的知识形式的由来,其中就包含图像。时常翻阅科学史读物的人也许已经注意到,科学图像正在成为科学史研究的...
信睿周报 | 刘年凯:从图像学角度看“秤”的形象演变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52期)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工作的这几年,我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秤(包括“天平”)。清华的理工院系移交过上个世纪使用的台秤、单盘分析天平和电光分析天平,还有近年购置又迅速淘汰的电子精密天平,清华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则捐赠过戥秤、杆秤和弹簧秤等等。在“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中,我们特地布置了一个专区来展示不同样式的秤(图1)。作为现代实验室里必备的科学仪器,秤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秤是古即有之的常见器物,这已由大量的考古发...